超大城市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专家学者这样说

  • 发布时间:2025-11-24 10:12:20
  •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

  近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四川成都举办。

  研讨会上,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廖祖君指出,建强以成都为核心的同城化共同体是牵引四川“五区共兴”的关键抓手。他建议,要以交通同城为先导,推动“四网融合”构建“一小时通勤圈”;以产业协作为根本,打造而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等“带状”集聚格局;以服务共享为基础,推进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服务一体化与政务服务“一网通办”;以生态共保为底线,建立跨区域污染联防联控机制与生态补偿机制,通过通道辐射、产业辐射、功能辐射,将成都都市圈的发展优势转化为全省共享的发展动能。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孟延春认为,超大城市竞争的核心是创新生态的较量。要通过城市更新打造多元开放的创新场景,将历史文脉保护与科创功能植入相结合,推动城市空间向“开放式实验室”转型;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依托链主企业优化产业链供应链,构建从基础研究到市场应用的全链条成果转化体系。同时,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借助数字经济突破物理空间限制,完善数据基础设施,打造高效韧性的创新生态,为超大城市服务国家战略抢占先机。

  广州市社会科学院城市区域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程风雨分享了广州“硬联通、软衔接、深融合”的城乡融合经验。他强调,要通过“千企帮千镇、万企兴万村”行动引导资源向农村倾斜,结合公共服务下沉等举措,优化土地与资本配置,推动人口市民化与多中心城市格局形成。

  四川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郑涛详解“首发经济”赋能城乡融合的路径,指出首发经济已升级为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为核心的综合性经济形态,是城市竞争新赛道。团队联合发布的“首发经济指数”,以三级指标体系量化评估商圈活力与消费竞争力。未来需突破核心商圈边界,通过政策引导推动首发资源向郊区延伸,同时搭建原创研发与品牌孵化平台,强化IP培育与产业链协同,让首发经济成为消费升级、产业创新与城乡融合的重要支撑。

  成都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明亮从农地制度改革视角切入,强调“三权分置”改革通过明确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既为农村进城人口搭建“带资进城”通道,使其能稳定就业生活,部分群体还实现“进城积累—返乡创业”双向循环;又激发中年农业经营者等乡村存量人口的发展意愿,同时吸引工商资本、技术人才等下乡,推动乡村产业与社会结构升级,让城乡人口流动呈现多方向、多路径特征,为城乡融合注入持续动力。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邓智团提出,超大城市城乡融合发展需构建“要素流动为基础、功能融合为核心、治理协同为保障”的系统性框架。他强调,要通过“人才下乡+市民返乡+农民进城”三向流动工程畅通劳动力要素,深化土地制度创新激活农村沉睡资源,构建多元资本投入体系强化资金保障;同时推动城乡产业协同、公共服务均等化、生态文化共建共享,完善法治化与数字化治理机制,实现“城市有乡村的生态底蕴,乡村有城市的现代品质”。

  在实践分享环节,大邑县梅李大坪林盘公园、温江区高山村、彭州市金城社区等实践案例负责人,分别展示了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乡村业态创新、“空心村”转型的成功经验。

  本次研讨会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成都市社会科学院、大邑县委宣传部联合主办。成都市社科联(院)党组书记邵波介绍,近年来,成都在超大城市治理、城乡融合发展、公园城市建设等领域积累了丰富实践,未来将进一步深化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对策研究,系统总结大邑县、彭州市等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经验,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成都样本”,为全国超大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实践参考。

  与会专家认为,推进城市高质量发展与城乡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强化制度创新、资源链接与空间协同。此次研讨会的举办,不仅搭建了跨区域、跨领域的学术交流平台,更形成了一批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实践成果,将为新型城市化建设提供经验参考。(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