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假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挑战和应对

  • 发布时间:2025-01-20 15:53:23
  • 来源:中宏网

  中宏网北京1月20日电 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的2025年九大重点任务中,排在首位的是“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假日经济则是观测全社会消费活力的一个特殊窗口,也是大力提振消费的一个重要抓手。从数据看,1999年国庆第一个黄金周,全国出游人数达28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41亿元,假日旅游热潮席卷全国,长假制度从此也被视为是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一大举措。2024年国庆假期国内出游人次7.65亿人次,国内游客出游总花费7008.17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增长6.3%,较2019年同期增长7.9%。节假日出行出游人次和消费数据实现了爆发式、跨越式增长,充分显现了大规模人员流动所释放的消费动能。

假日经济对提振消费的长效意义

  “在数据增长之外,假日经济还从消费理念和消费行为两个维度重构了居民消费函数,引领着居民消费系统性升级,从而对提振消费产生长久而深远的积极影响。”中宏观察员、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王修志接受本网专访时指出从消费理念看,假日经济深刻反映了新时代消费者日益增长的以情绪价值为内核的精神文化需要,契合了以人的需要为导向的由物质到精神的消费升级规律,也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生动呈现。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按照人们社会生活的全面需要,将需求划分为五个等级或层次,由低到高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受尊敬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一需求升级规律反映在消费理念上,主要就是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消费,即从器物到精神,从物质到文化的消费理念演进。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节假日出行出游、休闲度假、康养娱乐,大体而言就是要满足以情绪价值为内核的精神文化需要。当居民消费理念整体跃升到精神文化层面之后,消费的主观意愿随之而升华,物质、器物消费的传统边界随之而突破,更多消费潜能随之而释放。这既反映了人们消费中物质和精神的二元统一,更反映了精神文化消费对物质消费的牵引作用。简言之,发展假日经济的要义之一就在于顺应、激发和增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中的精神文化需求,从而激发消费理念和消费层次升级的主观能动性。

  从消费行为看,假日经济依托时空两个要素,重组了消费活动形态,拓展了消费场景,从而拓展了消费广度和深度,增强了消费密度,提升了消费高度。在给定的消费意愿、消费能力条件下,消费的时间和空间决定着消费水平,包括消费形态、消费场景、消费广度、消费深度、消费密度、消费高度等。以家庭乘用车消费为例,如果不考虑节假日出行出游,那么其使用主要就是日常上下班代步或者日常生活活动代步。相应的,其行车时间、行车里程必然极其有限。但是,一旦加入节假日出行出游场景,消费活动的时空要素发生重大变化,消费水平就极有可能大幅度跃升。同样是前述家庭乘用车消费,据携程等平台统计,近年来出行出游群体中有超过70%的消费者选择自驾游,家庭汽车消费的时间、空间由此极大拓展。从访谈的个案看,单就家庭乘用车行车里程而论,两种消费场景下的差距可能就在10倍左右。上下班代步和日常生活出行用车,一年行车里程两三千公里的并不少见,如果加上节假日出行出游场景,一年行车里程大体可以轻松上万公里。由此而论,发展假日经济的另一个要义,就在于突破传统消费的时空边界,从形态、场景、广度、深度、密度、高度等各维度系统性提升消费水平。

推动假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挑战

  假日经济是观察我国经济的一个窗口。“人从众”是近年来形容“景区人潮”的网络语,用它来描绘2024年多个假期的人潮涌动再贴切不过了。从“尔滨热”到外国人来华“ChinaTravel”全球流行,健康、绿色、数字的新型消费潮流趋势显现。

  “拉长时间跨度,从1999年-2024年的假日经济大数据看,假日出行出游、休闲度假、康养娱乐等消费意愿总体确实是显著上升的。”中宏观察员、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南京大学长江产业发展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王修志接受本网专访时表示,但是,也应该看到,推动假日经济高质量发展依然面临一系列深层次的挑战,消费者的消费意愿、消费潜能仍待进一步充分释放。

  挑战之一:政府和企业的假日经济发展理念、经营理念如何有效匹配消费者的消费理念。长期以来,各地政府和各类企业都高度聚焦假日经济的经济属性,在意的主要是节假日期间本地或本企业的消费数据、营收数据等经济指标。至于节假日期间的消费环境,以及与假日消费相匹配的人文环境和产品及服务供给,还没有得到应有的足够的重视。从近年来各地和相关企业出现的节假日期间的消费舆情看,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对假日消费中的消费者情绪价值、情感体验以及更深刻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亟待超前精准把握,和创造性引领,一个以消费者消费理念升级为导向的消费者友好型假日经济环境仍待悉心栽培与孕育形成。

  挑战之二:消费者的整体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如何支撑假日经济持续升级。假日经济虽然契合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但这一需要的实现终归要建立在现实消费能力之上。更具体地说,假日消费能力主要取决于收入水平、财富积累与家庭刚性支出及支出预期之间的差额。改革开放40多年来,居民家庭收入整体上有了大幅度增长,家庭财富积累水平也显著提高,但与此同时,居民家庭的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刚性支出也大幅度上涨,家庭支出预期压力一定程度上也在加大。近年来,受疫情、经济转型及外部复杂形势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削弱了居民个体的节假日消费能力,推动假日消费持续升级亟待固本强基。

  挑战之三:消费者有限的闲暇时间如何形成常态化的假日消费支撑条件。闲暇时间是假日经济的先决条件之一,足够的时间才能保证拓展消费空间,从而延伸消费链条,壮大消费体系。从实际情况看,我国内地居民每年大概有115天的法定休息时间,工薪阶层再加5-15天不等的年休假,两者相加大概有120-130天的休息时间。但事实上,由于高强度、高负荷工作和学习,甚至周末加班加点工作和学习成为常态,真正留给出行出游、休闲度假、康养娱乐的时间少之又少。受此影响,节假日消费刚需只能在有限的、拼凑的长假期间兑现,假日消费体验的获得感,自然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和影响。

推动假日经济创新发展的政策建议

  2025年的假期,“获得感”明显比往年高。因为,2025年节假日安排比过去更“给力”:春节4天通过调休放假8天,较原来增加1天;五一假期增加到2天。放假天数增加,且放假规则更明确、调休办法更优化,如“逢周三放假不调休”等。这自然得益于持续推进的假日制度改革。

  “从2025年起进一步优化节假日安排,无疑很好地回应了广大群众的关切。”中宏观察员、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南京大学长江产业经济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王修志接受本网专访时指出,考虑到家庭游、亲子游、研学游等假日消费形态,中小学放假制度也应在省级行政区划内统筹谋划。

  政策建议之一:政府先行,政企携手,以消费者为本重塑假日经济发展理念和经营理念,系统性优化假日消费环境和产品及服务体系。首先,各级政府对于假日经济的打造应切实做到以消费者为中心,而不仅仅是追求短期的经济指标。为此,除了推动民生友好型政府建设外,政府还应积极引导企业转变经营理念,注重提升消费者的消费体验和满意度。其次,政府应加强对假日经济的市场监管,打击不正当竞争和欺诈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同时,政府还应加大对文旅产业的支持力度,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丰富假日经济的产品和服务供给。最后,政府应与企业携手合作,共同优化假日经济的消费环境。例如,加强旅游景区的设施建设和管理,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推动商业街区、购物中心等消费场所的升级改造,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政策建议之二:持续深化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从收入和支出两个维度着手改善居民家庭收支状况和收支预期,使居民家庭更多可支配收入向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转移。收入分配改革的一个基本思路,是初次分配领域更多向劳动者倾斜,同时通过再分配渠道着力提高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通过优化税收政策、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措施,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同时,政府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居民家庭的经济压力,持续改善居民家庭支出预期,逐渐将住房、医疗、养老、教育等家庭刚性支出降下来,能够更多转移到更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中去。如果说过去数十年主要聚焦于生产友好、投资友好,那么当下及未来则需要更大力度聚焦收入友好、保障有力,借此更加有效地发挥假日经济对消费升级的系统牵引作用。

  政策建议之三:系统性谋划并落实节假日制度改革,从根本上破解制约假日经济的制度、时间和行政约束。一方面,在稳步优化、增加全国法定节假日的基础上,大力推广新疆“古尔邦节”和广西“壮族三月三节”经验,尽快全面放开省级行政区划增设地方性节假日的权限。另一方面,尽快全面推行2.5天周末休息制。在城际、区际2-4小时高铁、动车高速交通网络支撑下,2.5天周末休息时间基本上能够满足跨城跨域出行需求,从而大幅度促进周末跨城跨域消费。在确保带薪休假制度落实方面,建议将其纳入企业社会责任考核体系,定期公布,社会监督与职能部门监管并举。总之,要通过可执行、可监督的节假日制度改革,从根本上破解假日经济的时间约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