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丰:促进人文交流,为中日关系的改善和发展注入新活力

  • 发布时间:2025-01-14 10:48:04
  • 来源:中宏网

  中宏网北京1月7日电(记者 王镜榕 视频报道 张纬宇)据外交部网站信息,2024年12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京同日本外相岩屋毅共同出席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机制第二次会议。会议达成10项重要共识。

  王毅说,作为一衣带水的近邻,中日文化相通相近,人民相知相亲,都能识汉字之美、品绿茶之香、赏唐诗之韵。两国在绵延2000多年的友好交往史中,相互学习借鉴,共同发展进步,许多佳话留传至今。52年前,两国老一辈领导人本着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精神,秉持求同存异的东方智慧,推动实现中日邦交正常化,开辟两国人文交流新篇章。双方交流互动蓬勃发展,为新时代中日民心相通打下了坚实基础。

人文交流助力中日关系凝聚共识、趋暖向善

  中宏观察家、日文版《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总编辑蒋丰近日接受本网专访时表示,这一系列共识的达成,不仅标志着中日两国在人文交流领域的合作有了“新抓手”,迈上了“新台阶”,也为两国关系进一步地趋暖向善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人文交流是中日关系的“润滑剂”。人文交流是国与国之间增进理解、加深友谊的重要途径。中日两国作为一衣带水的邻邦,拥有着悠久的交往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渊源。然而,近年来由于历史问题、领土争端等因素,两国关系频频陷入紧张状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加强人文交流显得尤为重要。

  此次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达成的10项共识,涵盖了青少年交流、教育合作、旅游合作、友好城市交流、体育交流、文娱产业合作、媒体智库交流、妇女团体交流以及世博会合作等多个领域。这些共识的达成,不仅为两国民众提供了更多相互了解和交流的机会,也为两国关系的改善奠定了坚实的民意基础。

  促进青少年交流,培养未来的友好使者。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也是中日友好关系的未来使者。此次共识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动青少年交流互访,鼓励支持两国间修学旅行。这项举措不仅有助于增进两国青少年之间的友谊和相互理解,还能为他们提供一个亲身体验对方国家文化、社会和生活的机会。通过修学旅行,日本青少年可以亲身体验中国的历史文化和现代发展,了解中国的真实面貌;而中国青少年也能走进日本,感受日本社会的独特魅力。这种直接的交流和体验,对于消除误解、增进互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促进人文旅游交流,为中日关系的改善和发展注入新活力

  中宏观察家、日文版《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总编辑蒋丰近日接受本网专访时表示,加强中日旅游与友好城市交流,增进民间友好意义重大。旅游是增进两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的重要途径。此次共识中明确提出要支持旅游业合作,未来随着一系列便利化措施的推出,必将有助于吸引更多日本游客来中国旅游观光,感受中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魅力;同时也能让中国游客更便捷地前往日本,体验日本的文化和生活方式。此外,搭建更多友好城市交流桥梁也是增进两国民间友好的重要举措。通过友好城市之间的交流合作,可以推动两地在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深度合作,为两国关系的全面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教育合作,深化知识与人才的交流。教育是人文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未来人才的关键。此次共识中强调要深化教育领域合作,加强互派留学生,支持两国中小学缔结姊妹学校、高等院校开展校际合作。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提升两国教育水平,还能为两国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人才。

  随着中日两国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合作日益加深,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日益迫切。通过加强教育合作,可以培养更多既懂中文又懂日语、既了解中国文化又了解日本文化的复合型人才,为两国关系的未来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促进体育与文娱产业合作,共享文化盛宴。体育和文娱产业是两国民众共同喜爱的领域,也是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的重要桥梁。此次共识中强调要加强体育交流合作,相互支持办好重要体育赛事;同时支持影视、音乐、出版、动漫、游戏等文娱产业继续合作。这些举措不仅有助于提升两国在体育和文娱产业领域的竞争力,还能为两国民众提供更多共享文化盛宴的机会。我们相信,通过体育和文娱产业的合作,可以加深两国民众之间的文化认同和情感共鸣,为两国关系的改善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加强中日媒体与智库交流,凝聚共识、促进合作

  中宏观察家、日文版《人民日报海外版》日本月刊总编辑蒋丰近日接受本网专访时表示,加强媒体与智库交流,改善舆论环境影响深远。媒体和智库在两国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此次中日达成的10项共识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媒体、智库交流合作,在双边关系中发挥积极作用;同时支持双方开展新媒体交流合作,鼓励两国正能量网络创作者相互交流。这些举措有助于改善两国之间的舆论环境,增进相互理解和信任。

  通过媒体和智库的交流合作,可以推动两国在重大问题上的沟通和协调,减少误解和分歧;同时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平台传播正能量信息,增进两国民众之间的友好感情。展望未来,我们也由衷期待中日关系的趋暖向善和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应该相信,此次中日高级别人文交流磋商达成的10项共识,并非偶然,而是两国相关政府部门根据过往以及现实,敲定的可以切实操作、又可以发挥影响、更可以影响未来的积极举措。我们也深知,这样“一揽子”的10项共识是来之不易的。从遴选,到议论,再到共识,其间甘苦,唯有自知。但是,正是因为有了这种“不易”,才让人们更感珍贵与珍惜,愿意努力践行,让自身既成为“获益者”,也成为“推助者”。

  当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日关系的发展并不会因有了这“10项共识”就一帆风顺、一路平坦,它依然会受到诸如域内外舆情和复杂因素的干扰、突发事件的刺激等挑战。但是,我们一定要看到,1945年战后特别是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后的中日关系,就是在屡遭挫折、反复博弈、不断提高战略定位中发展起来的。中日关系也因此由“小”到“大”,由“脆”到“韧”,由“弱”到“强”。

  我们可以坚信,持续改善的中日关系,不断凝聚、并深入践行新的共识的中日关系,会给两国政经本身带来发展的红利,也会给周边国家乃至亚太区域带来积极的影响,两国的国际地位,也会因此有新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