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印记丨总书记挂念的红色老区“花繁叶茂”

  • 发布时间:2024-10-29 16:43:11
  • 来源:人民网

  金秋时节,黔贵大地沃野飘香,满眼皆“丰”景。

  走进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枫香镇花茂村,沉甸甸的稻穗铺满田野,各式大棚蔬菜硕果累累、长势喜人,田间地头处处涌动着生机和希望。

  “产业兴旺,大伙儿的腰包越来越鼓。2023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25479.3元。”花茂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彭龙芬颇为自豪地说。

  大好“丰”景,来之不易。

  花茂村过去叫“荒茅田”,是一个贫困村,当地曾流传这样一首打油诗:朝无斗米晚无粮,四季无衣喊爹娘;宁走远方做新娘,嫁人不嫁花茂郎。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国家一项项扶贫政策的帮扶下,花茂村一年一个样,建起了漂亮的黔北民居,田间盖起了温室大棚,一条条通村路、串户路连接起了家家户户。

  “党中央的政策好不好,要看乡亲们是笑还是哭。如果乡亲们笑,这就是好政策,要坚持;如果有人哭,说明政策还要完善和调整。”2015年6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到花茂村考察,实地了解这里发生的变化。

  总书记温暖的话语,说进了花茂村村民的心里。

  宽敞高大的大棚里,架子上、地上,挂着、长着各种果蔬……习近平走进枫香蔬菜现代高效农业园区的智能温控展示大棚,拿起展台上的圣女果、辣椒、扁豆等蔬菜和脱水的胡萝卜干察看。看到一盆盆一碰就手有留香的“碰碰香”,他碰了碰,说“还真没见过”。

  习近平和一位正在劳动的村民亲切交流,了解土地流转、家庭收入等情况。听村民说“既挣了工钱,又学了技术,还照顾了老人和孩子”,他笑着说:“那就安居乐业了。”

  看到这里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方式,通过土地入股、平时务工、年终分红,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总书记十分高兴。

  临别时,习近平对来自山东寿光的企业负责人说:“我到这里来,主要就是看中你们对农民的带动作用。大棚不错,希望继续努力。”

  2017年10月19日上午,在审议十九大报告时,时任遵义市播州区花茂村党总支书记潘克刚将一幅鸟瞰村子新貌的照片送到习近平面前。习近平起身接过照片,边看边称赞:“这是风景画,很漂亮!”他说,发展乡村旅游是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渠道,要抓住时机,把资源变资产,实践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殷殷嘱托,成为奋斗实干的动力。

  花茂村党总支牵头成立了绿动九丰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通过“村集体+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流转3000多亩土地,让村民“流转得租金、务工得薪金、入股得红金”。

  “以每亩800元的价格,把村民土地流转到村级合作社。再对‘巴掌田、鸡窝地’进行综合整治,推行‘宜机化’高效特色农业。”彭龙芬告诉记者,全村已发展“稻+鸭”立体生态循环种养1214亩、蔬菜及食用菌1400亩,每亩土地年均产值1.7万元。

  不仅如此,花茂村还充分利用当地传统文化和红色资源,在乡村旅游上做足文章:深入挖掘红色、农耕、土陶、造纸等乡愁文化,打造“陶艺文化创意一条街、九丰生态农业观光体验园、红色之家、乡愁小道”农旅文化示范带。

  2023年,花茂村累计接待游客11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000多万元。

  “怪不得大家都来,在这里找到乡愁了。”

  习近平考察调研花茂村时说的这句话,让这个黔北小村的群众找到了建好美丽家乡的真谛。村民们把总书记在花茂走过的路亲切地称为“乡愁小道”。

  “旅游‘火’了,越来越多外出务工的群众选择幸福归巢,农家乐、民宿、各种小生意成了他们的主业。”彭龙芬介绍,花茂村外出务工人员已从1752人降至734人。

  从贫困村到远近闻名的小康村,花茂之变,源于一个个富民产业落地生根,更是“让广大农民共享农村改革和发展成果”的生动缩影。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行走花茂,沥青马路穿村而过、餐馆民宿客如云集、特色产业欣欣向荣,每一处都弥漫着幸福的烟火气。华丽蝶变的花茂村,正日益成为广大游客心向往之的“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