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的机遇与挑战
- 发布时间:2024-08-27 09:34:27
- 来源:中宏网
中宏网北京8月21日电 8月21日,聚焦“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主题,中宏论坛第五十二场在线研讨会圆满召开。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副所长史英哲应邀出席论坛并作了主题发言。
第一,谈谈绿色金融的发展机遇。
首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以双碳工作为引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碳”是引领,也是未来工作的抓手。其次,坚持全面转型。坚持协同转型,科学设定绿色转型的时间表、路线图、施工图。作出具体的部署和要求。
全会提出了主要目标:到2030年,重点领域绿色转型取得积极进展,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基本形成,减污降碳协同能力显著增强,主要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支持绿色发展的政策和标准体系更加完善,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显著成效。到203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基本建立,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广泛形成,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取得显著进展,主要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经济社会发展全面进入绿色低碳轨道,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
其中,提出几个具体目标。一是2030年,节能环保产业达到15万亿元左右。当前规模在8万亿元左右,年增速将近10%。二是2030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提高到25%。2023年,中国能源消费在57亿吨标准煤,其中,非化石能源消费为10亿吨,占比17.7%。其中煤炭占比近十年下降了超过8个百分点。但由于22/23年保障能源安全,占比上升,23年上升了1.7个百分点。非化石能源发电量占比达到了三分之一,风力光伏发电量占15%,即不到非化石能源发电量的一半。意味着未来2030年风光发电量至少要翻一翻。2023年并网的风光装机容量超过10.5亿千瓦。未来风光投资规模5万亿元。实际上,2023年电源投资1万亿元,电网投资5千亿元,合计1.5万亿元的投资规模。三是到2030年,抽水蓄能装机容量超过1.2亿千瓦。一万亿元左右的投资规模。四是2035年,新能源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中国国内年销售机动车大约三千万辆左右,如果新能源车达到两千万,对应的市场规模3-4万亿元;五千万到一亿辆的电动两轮车,对应规模1-3千亿市场规模。五是到2030年,大宗固体废弃物年利用量达到45亿吨左右,主要资源产出率比2020年提高45%左右。
这些具体目标背后有万亿级绿色金融需求,另外还包括低碳或零碳的交通枢纽建设,高速沿线光伏建设,低碳化交通工具,低碳建筑,低碳消费品等等,“低碳+”的普及,将给绿色金融的发展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据人民银行统计,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从2017年末的7.1万亿元增长至2021年末15.9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达17.5%。2017~2021年,绿色贷款不良率最高为2019年的0.73%,最低为2021年的0.13%,平均不良率为0.4%,不及商业银行贷款整体不良率的三分之一,这充分说明了绿色贷款的投向是代表着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方向,是高质量的金融资产。当金融资本用来支持新质生产力,就意味着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如此既能够成就社会和地区的发展,也能够成就金融自身的可持续发展。2023年末,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30.08万亿元,同比增长36.5%,高于各项贷款增速26.4个百分点。
第二,发展绿色金融面临的挑战。
一是“碳”标准基础薄弱。文件在完善绿色转型政策体系中,明确提到了健全绿色转型财税政策,丰富绿色转型金融工具,优化绿色转型投资机制,完善绿色转型价格政策,健全绿色转型市场化机制,构建绿色发展标准体系。在实现社会低碳绿色发展的进程中,绿色发展标准体系是基础,即需要尽快建立碳达峰碳中和标准体系,制定企业碳排放和产品碳足迹核算、报告、核查等标准,进一步推进“生态权益”的核算核查标准,才方便进一步围绕着“碳”或“生态权益”展开财税措施、金融工具、投资机制、价格政策以及市场交易机制。
二是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业务参差不齐。
三是需要建立有效、一致的激励机制。绿色金融除了碳减排支持工具之外,鲜见有效的激励机制。近些年绿色金融的发展,更多体现在总量上,体现在概念上。文件提出,有条件的地方可通过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支持绿色信贷发展。鼓励地方政府通过多种方式降低绿色债券融资成本。一方面近些年的相关激励效果不明显,另一方面在经济不振地方财政困难的当下,相关激励机制更难实施。
四是行业发展需要稳定的预期。新能源电力行业,风电光伏的产能过剩导致行业预期悲观,新能源电力上网价格波动大以及电力补贴落实难,导致绿色能源行业现金流预期困难。政策变动太大不利于稳定预期,不利于市场进行定价,结果就是金融资源无法有效的支持相关产业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