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松:推进中国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落地生根
- 发布时间:2024-06-07 07:40:21
- 来源:中宏网
中宏网北京6月4日电(记者王镜榕 李想)在人口老龄化日渐严峻的今天,如何做到让老年人老有所依、安度晚年,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难题。全球最大的资管巨头贝莱德集团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LarryFink在2024年的致投资者函中称,养老为21世纪中叶人类需要面对的两大经济挑战之一。专家指出,我国人口结构从成年型转为老年型仅用了二十多年,而世界各国普遍经历了50至100年。较快的老年人口增长叠加年轻人生育率快速下降,为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带来突出挑战。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老龄产业研究中心主任黄石松就相关热点接受本网专访。
全球养老服务的最新动向及对我国的启示
中宏网记者:请结合您对全球养老服务的最新动向的观察和分析,谈谈对我国的启示和可借鉴的经验?
黄石松:从老龄化先行国家经验看,在老龄化初期曾大力发展机构养老,伴随着老龄化加深,在积极、健康老龄化理念指引下,逐步“去机构化”,回归社区居家养老,以消除老年人的社会隔离和孤立。2019年末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COVID-19)疫情给各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首当其冲的是老年人、养老机构和银发经济,比如,大量机构内老年人得不到有效救治而死亡,机构养老模式受到普遍性质疑;社区内的医疗设施、医疗物资和医护人员严重不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安全性受到严重冲击;以邮轮为典型代表的老年旅游市场受到沉重打击,银发消费市场全面萎缩。
西方国家反思疫情对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冲击,采取了一系列针对性行动,理念倡导和社会实践均呈现出很多新特点。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老龄化与健康全球战略和行动计划》和《2021-2030年健康老龄化行动十年》中强调,要关注社会隔离及其对健康的后果,从个人和人际层面、社区层面、社会层面采取有效减少社会隔离的措施,由此带来了机构养老内部空间布局、设施设备和服务的全面升级。2023年6月至2024年3月间,本人分别到北美和日本考察,亲历了美、日等国疫情后经济的强劲反弹,也亲身感受到西方国家普遍对传统的养老方式、老年健康资源配置方式,以及发展银发经济的方式进行了深刻调整,导致了房地产业的转型发展和银发消费市场的强劲复苏,从而带动了宏观经济的持续增长。
一是机构养老的“居家化”改造;二是居家养老的“专业化”升级;更多的传感器、信息化软件等应用到机构养老和居家养老中,从而在机构内营造“家的氛围”,在居家场景下提供更多的专业化服务。三是,社区支持下的居家养老模式创新。社区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与内容的改造升级蓬勃发展,更多的智能化技术、康复辅具推广应用,线上社区交流、老年村与旅居新业态(VillageMovement)等兴起。四是,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重构,资源进一步从综合医院转向社区医院,更加强调初级卫生保健部门作用的发挥和人才队伍的建设。五是,更加重视心理健康和人文关怀,更多的心理健康干预项目和志愿服务项目得到推广应用。六是,老年友好宜居环境建设相关产业蓬勃发展,比如智能化卫浴产品、无人驾驶汽车、复杂交通路口的智能化、无障碍改造等等;七是,数字时代催生更多的老年文化、体育、旅游、娱乐新业态,比如,SenoirPlanet官网上包括了互动平台(在线俱乐部、在线约会、网红选秀等)、远程教育(健身课程、多种娱乐课程等)。总之,后疫情时代叠加老龄化加速,积极、健康理念深入人心,我们更加强调关口前移,强化医养、康养的融合发展;健康消费常态化、时尚化,产品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化;国民经济进一步银发化,社区居家成为“主战场”。
借鉴西方国家经验,我们认为,在后疫情时代,构建中国式养老服务体系,要坚持“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共同发力”,重点推动房地产业的转型和大众消费市场的培育。要适应老龄化社会需求的转型,加大居家适老化改造和智慧化改造,加大社区公共配套、城市公共空间的全龄友好改造,发展全龄友好宜居环境相关产业和康复辅具制造业;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各地区本地化的自然、文化等资源优势,引导和激发银龄消费,积极应对需求多样化、客群全龄化的新趋势;要创新智慧养老发展方式,消除数字鸿沟,强化数字赋能养老服务,加强远程技术、人工替代技术、非接触式治疗和场所替代技术等的研发、成果转化和场景应用。
推进中国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落地生根
中宏网记者:结合当前形势以及中央有关文件精神,谈谈您对推进中国式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落地生根的思考和建言?
黄石松:2023年5月,中央下发《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这就表明,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国家政策选项的主要方向是落实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构建起中国式基本养老服务体系。
那么,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如何落实、落地、落细?我们认为,其中,从服务对象上看,重点是社区居家中的失能、失智和高龄老年人;从服务内容上看,是医养结合的一站式服务。实践证明,社区居家养老是最适合我国社情民意、成本相对较低的养老方式。当前,相对于一般性生活照料,老年人急需的、但同时市场上又最紧缺的是医疗照护的服务;社区居家中的失能、失智、高龄老年人的医养结合服务满足才是“刚需中的刚需”“短板中的短板”,是最急难愁盼的问题。
可以说,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就没法落实。这个问题解决好了,有利于科学界定政府和家庭的责任,激发家庭功能,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能;有利于减轻老年人及其家庭的负担,提高整体生活福祉;有利于弘扬敬老、孝老、养老的传统文化,提高家庭生育意愿、促进代际和谐。特别是在当前的宏观背景下,发展社区居家养老照护服务事业和相关产业,有利于撬动和释放新的社会需求,增加更多的社会就业岗位,培育新的经济发展动能。
发达国家普遍经历了从家庭养老到机构养老、再到回归社区居家养老的发展历程,新时代我国老年人需要的是“家的氛围、专业化的服务”,强调服务供给的可及性、服务质量的可靠性、服务价格的可承受性。由此,中国式养老服务需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服务内容要实现从单一养老或单一医疗向集生活照料、健康管理、预防保健、康复护理,乃至安宁疗护为一体的综合服务转变;二是,服务目标要从提高个体健康水平向提高总体健康福祉转变;实现养老服务的公平可及、就近就便;三是,服务方式要由“等老人上门”转变为“既吸引老年人到机构,又走出院所大门,深入社区和家庭,实现双向互动、双向服务”;从而构建起“机构社区居家相协调、医养康养相融合”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当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最后一米”的落地上还存在一些体制机制性障碍,如何发挥初级卫生保健在老年人慢病管理、多病共治、健康促进、康复护理、长期照护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关键性地减轻综合性医院的“压床现象”,提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的能力和水平;如何加速基层卫生部门的数字化转型,通过广泛推广远程医疗、“线上下单、线下服务”“互联网+社区嵌入式护理站”等方式,实现社区居家长期照护服务的连续性;如何推进医保制度改革、积极稳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构建、创新商业医疗保险产品,形成多元化、多样化、多层次的融资格局,提高老年人及其家庭的支付能力;如何建立适合长期照护行业特点的职业发展体系,适当提高上门服务人员的待遇水平,加大养老护理员和医疗照护人才队伍建设,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统筹住房和居家养老服务政策势在必行
中宏网记者:住房是老年人最基本的保障,是影响养老方式选择的最重要的因素。统筹住房和居家养老服务政策势在必行也刻不容缓,您对此有何建言?
黄石松:房地产是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支柱性产业,对于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至关重要。2022年我国整体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人口总量呈现负增长趋势。与此同时,经过“10年10倍”的黄金发展期,房地产供求关系已经发生根本性变化,全国房地产投资和交易普遍进入下跌通道,为此,包括上海等在内的一线城市在过去近一年时间内,已分群体、分层次、循序渐进放开了限制性购房政策。然而,房地产交易量在短暂冲高后出现了回落,房屋租赁市场低迷,住宅和写字楼的空置率达到近年来新高,房地产对宏观经济恢复的带动作用尚不明显,政策效应还有待观察。
事实上,随着老龄化加速,经过多年调控,投机性、投资性住房需求得到有效遏制。受传统文化观念等因素影响,老年人更愿意选择在地化居家养老模式,由此,因追求退休后更高质量生活、异地养老、方便照顾子女(老老人)等导致的改善型、调整型住房需求上升,市场交易的结构性特征明显。特别是随着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60后”集中步入老年期,从2022年到2032年的10年间将有近2.5亿人进入老年期,我国集中退休高峰期也随之到来。随着老年期生活方式的变化,退休老年人房屋置换的需求客观存在、并将集中释放,由于不再需要按时上下班,对学区也不再敏感,进而希望居住在环境更好、靠近公园和医院等区位;或者希望从“老破小”置换到更大、户型更好的住房;或者希望通过置换,一卖一买的结余,为子女提供经济上的支持;或者希望搬到高龄的父母身边,方便照顾“老老人”等等,此外,还包括对户内适老化改造的需求,比如置换适老化家具、配置康复辅具等。
然而,我国住宅户型设计、小区公共配套设施和环境设计都是在年轻型社会背景下形成的,都不同程度存在着不适老、不宜居现象,老年人“下不了楼、出不了门”客观存在。住房的买卖、租赁、物业管理等制度同样存在“老年不友好”,老年人房屋置换过程中的中介费用、流转税费等成本过高,受贷款利率和年限的影响,当前房地产金融政策的放宽并不能让老年人受益。“物业+养老”服务难以实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住房政策与居家养老服务政策不衔接。
由此,统筹住房政策和居家养老服务政策势在必行也迫在眉睫。构建年龄友好型住房制度体系,打造全龄友好型社会,有利于促进住房消费的更新迭代,促进老年人口合理流动,缓解老年人过度集中在城市核心区的矛盾;有利于活跃房地产交易,促进住房价格合理回归,减轻育龄群体生育、养育和家庭养老负担;有利于促进代际关系和谐,满足家庭养老和托育等隔代照料的需求;有利于盘活存量房地产资源,促进房地产业转型发展,化解房地产风险。希望在这一轮房地产政策调整中,能够实现民政部门和住建部门的政策联动,更好地发挥政策的叠加效应,提高政策的综合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