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歌曲《军民大生产》诞生在庆阳
- 发布时间:2024-05-13 07:39:16
- 来源:陇东报
庆阳作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和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类型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挖掘和保护好这些红色资源,既是尊重革命历史的需要,也是从党的历史中汲取智慧、启示和力量的需要。这些红色资源都是党领导庆阳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浓缩和见证,值得我们铭记和传颂。而唱响全国、唱遍大江南北的红色歌曲《军民大生产》,就是诞生在庆阳的红色文化典型代表作品之一。
华池县大凤川军民大生产纪念馆(资料图)
华池县大凤川军民大生产纪念馆内的(军民大生产)歌谱(资料图)
张寒晖赴延安,参与领导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工作
《军民大生产》的作者张寒晖,1902年春生于河北定县西建阳村一个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1925年考入北平国立艺专戏剧系,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在北平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4年回到家乡组织建立抗日救国会,同时从事小说和戏剧创作,为宣传抗日奔走呼号。1935年去往西安,在东北军中宣传抗日,同年秋在西安创作家喻户晓抗战歌曲《松花江上》。
1937年,张寒晖再度深入农村,宣传抗日救国。1941年8月,张寒晖来到了陕甘宁边区,1942年4月,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和总支组织委员,后来又兼任文协大众工作委员会主任。1942年5月2日至23日,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张寒晖、柯仲平、马健翎等同志代表边区文协参加了这次座谈会。毛泽东同志在座谈会上的讲话,深深印在张寒晖的脑海中,他把这个讲话当作自己的行动指南和理论依据,对自己所走的大众化道路更加有信心了。张寒晖经常主动深入到文协所属各单位、团体中,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开展工作。大生产运动期间,张寒晖主动申请负责文协的开荒生产任务,在他的带领下,文协的生产运动蓬勃发展起来,同志们的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张寒晖种出的1个40多斤重的大南瓜,还被送到边区农业展览会上展出。
张寒晖到陇东,吸收民间音乐创作《军民大生产》
1943年冬天,按照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的要求,延安各剧团、文工团经过文艺整风运动,赶排了一批联系边区实际的、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准备下到各专区去演出。11月27日,中共中央西北局宣传部为下乡的延安文艺团体召开欢送会。在下乡地区分配方面,决定鲁艺去绥德、联政去三边、民众剧团到关中、西北文艺工作团到陇东。西北文艺工作团与民众剧团、杂技团、群众报社部分同志组成了边区文协宣传队(又称赴陇东演出团),领队柯仲平、秦川、马健翎,秘书谭吐。11月30日,边区文协宣传队冒着严寒,从延安出发,经甘泉、富县、黑水寺、合水西华池,12月3日到达陇东分区驻地庆阳城(今庆城县)。
庆阳古称北地,习称陇东;黄土文明与黄河文明、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陕甘宁盆地与陕甘宁边区等都与庆阳有密切关联。这里也是中国民间歌谣的最早诞生地之一,周祖不窋及其子鞠、其孙公刘三代,曾在庆阳创业和“教民稼穑”,庆阳先民历经了从渔、狩、牧、游到定居农耕的划时代转折,生产飞速发展。发达的文化与民众先进的生活息息关联,诞生了许多反映周先祖功勋和民众劳动生息的歌谣。《诗经》就集中再现了陇东民间歌谣,其中《豳风·七月》《大雅·公刘》《小雅·采薇》等篇目,就艺术地记载了陇东民歌。这里又是古代狄、戎、羌等少数民族的聚居之地,随着时代的变迁,陇东民歌不断吸收各种文化元素,通过碰撞、交融,并与当地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相融合,形成了一种有自己特色、风格和情调的艺术文化,代代滋生又口耳相传,真实地记录着庆阳人民在各个历史阶段中的真情实感,也是他们评判社会、追求理想、认识生活的总谱。这里曾是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陕甘宁省委省政府、抗大七分校所在地,著名的山城堡战役在庆阳境内的环县进行,八路军385旅曾驻扎庆阳城,在华池大凤川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红军长征曾经过此地,毛泽东、朱德、邓小平、叶剑英、刘伯承、聂荣臻、王震、王维舟、耿飚、马文瑞、马锡五等人曾在这里工作战斗过。深厚的历史文化与如火如荼的革命形势,都为陇东红色歌谣的诞生创造了历史条件。据统计,陇东民歌中歌唱刘志丹的民歌就有五六百种,上千首之多。随着党中央和毛主席落脚陕甘,陇东民歌更加生机勃勃地发展起来。
华池县城壕镇庄科村新貌
边区文协宣传队在陇东分区的镇原、曲子、环县、西华池等地进行了巡回演出。在庆阳演出期间,陇东专员公署马锡五专员建议他们去华池县采访边区特等模范村——城壕村。城壕村当时隶属于陕甘宁边区政府陇东分区华池县温台区四乡管辖,这里曾经是刘志丹、习仲勋等创立的南梁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在陕甘宁边区政府时期,城壕村在特等劳动模范张振财的带领下,植树造林、扫除文盲、优待抗属工属、改造教育“二流子”和支前、通讯、站哨、防奸等工作样样出色。张振财先后被评为华池县、陇东分区劳动英雄和陕甘宁边区特等劳动英雄,城壕村被评为陕甘宁边区大生产和文化、卫生模范村。陕甘宁边区文协主席、著名诗人柯仲平一来到城壕村,就与张振财成了好朋友。他们一起去坡上背柴火、垫羊圈、抡锹头、铲地边,通宵达旦说古论今。柯仲平充分吸收陇东民间文化元素,创作了《模范的城壕村》。
这期间,边区文协宣传队的音乐工作者在那里收集了数以百计的民歌,陇东民歌那优美动听的曲调,吸引了全团的人员。当他们从陇东返回延安后,每个人口不离陇东小调,成天哼着、唱着,简直着了迷。张寒晖也深深喜爱着这些富有泥土气息和高原风味的曲调,他也向演员们学着、唱着。
从《推炒面》到《军民合作》
1944年7月间,为了即将召开的边区文教会议,筹委会组织了5个文教工作组分头下乡开展调查研究和宣传工作。柯仲平带队去了关中分区,蒋南翔带队去陇东分区,张寒晖参加了陇东组。
边区文协宣传队曾到陇东演出几个月,在这里收集了上百首民歌。张寒晖被这些富有泥土气息和高原风味的曲调所打动,决定要去陇东走走。所以,他这次的目的地选在了华池县城壕村。这是陇东高原上的一个十来户人家的小村庄,共有五十几口人,当时几乎没有识字的,张寒晖的任务就是要在城壕村开展识字运动。
半年多以前,柯仲平率领文工团下陇东工作时,曾在城壕村住过,和张振财交了朋友。这回张寒晖来到城壕村,很快就和张振财像一家人一样亲热了。
几天工夫,张寒晖就在城壕村掀起了识字运动。城壕村群众对识字的巨大热情点燃了张寒晖。每天吃饭的时候,他们纷纷把饭碗端到当街,一边吃饭,一边讨论新认识的字,用筷子头在地上比划着。识字班很快组织了起来,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来班里上课了。
1944年11月边区文教大会评比发奖时,城壕村被评为文教模范单位,识字模范张振安被评为文教英雄,张寒晖的工作方法受到了大家赞扬,被评为模范文教工作者。
张寒晖在城壕村工作的日子里,还有一个大收获,他学会了《推炒面》《东凉》《走宁夏》《卖悄悄》等许多陇东民歌。
房东张振义的婆姨,是一位很好的民歌手,别看这位大嫂虽然一个字也不认识,但她会唱的陇东民歌,三筐五筐都装不完。平时干活的时候,她随时都哼唱着动听的民歌,总是挂在嘴上的一首是:
前梁梁糜子后梁梁谷,
刘志丹领导咱闹革命。
山尖尖一面面红旗飘,
分土地闹革命都为咱好。
山里打仗山外红,
咱边区是个好地方。
叫娃娃你去把军参,
跟上咱刘志丹闹共产。
张寒晖就是从房东大嫂这里学会了《推炒面》,“他大嫂,你能把那首《推炒面》再给我唱两遍吗?再唱两遍,我就能全部学会了。”“咋不行!不过那是老歌,唱起来挺凄苦的,有啥好学的?”“它那调美得很!”“调子是美得很,可那是苦音,唱的是受苦媳妇的事,这一片的婆姨、闺女没有不会唱的。”说着,房东大嫂就唱了起来:
鸡叫头餐么嗬咳,叫二餐里么嗬咳,月亮上来么
齐里里里嚓啦拉拉嗦罗罗罗得,推炒面里么嗬咳。
黑驴推里么嗬咳,麻驴换里么嗬咳,一晌推里么
齐里里里嚓啦拉拉嗦罗罗罗得,二升半里么嗬咳。
粗箩箩里么嗬咳,细箩担里么嗬咳,一晌箩里么
齐里么里嗦啦拉拉嗦罗罗罗得,二升半里么嗬咳。
几天后的早晨,张寒晖扛着锄头正要下地,看到村西头有一家在盖新房,几位亲戚在帮主人打地基,正唱着打夯号子干着活。风格独特的夯歌立即吸引了张寒晖的注意力,他不由自主停住了脚步,细听他们的合唱:
高里抬来么嗬咳,低里撒呀么嗬咳,
一夯接一夯叶子儿青,压着砸来么嗬咳。
当一人领唱的时候,大家就把大夯高高地抬起来;当大伙合唱“荷咳”的时候,就一齐撒手让大木夯实实地落在地基上。
夯歌的领唱者不是别人,正是张振义。他是一位有经验的“夯头”,打夯号子唱得特别好。张寒晖放下锄头认真听着:“咦!调子很耳熟,这不就是《推炒面》的调子吗,怎么现在听起来这么热烈,这么有力量,与《推炒面》完全不一样了!”
这时,一个小伙子喊道:“老张,来跟我们一块儿夯吧!”张寒晖放下锄头,走进人群中,和大家一起唱着歌,使劲干了起来。他边唱边干,心里还想着这首歌。“陇东的夯歌带有陇东的风味,与我所熟悉的河北夯歌、陕西夯歌风格大不一样。一首悲伤低沉的《推炒面》略加变化,竟成了一首雄壮有力的打夯号子,也可能是《推炒面》的调子是从夯歌演变出来的。不管它是由谁变成谁,总而言之,民间音乐太有意思了。粗看起来,它就像粗糙的石璞。如果深入下去,钻进去,就能透过粗糙的石璞,开凿出晶莹的美玉!”
张寒晖结合《推炒面》《夯歌》,给这个曲调填入新词,很快创作出了反映边区军民大生产的《军民合作歌》,并将演唱形式由《推炒面》的独唱改为一领众和。
1945年春,张寒晖从陕甘宁边区调往陕西关中八一剧团协助工作。五六月间,关中八一剧团到陇东开展慰劳军民巡回演出,从马栏、正宁到宁县,过庆阳、华池到环县。“过来!过来!我来教大家唱一首新歌。”在前往宁县的路上,休息的时候,张寒晖将演员们召集到一块,跟他学唱新歌。“今天,我教大家唱一首《军民合作》歌,这是根据陇东民歌《推炒面》的调子填的新词。”说着,他一句一句地教大家唱开了:
四三年呀么嗬咳,
大生产呀么嗬咳,
边区的男男女女,
西里里里察拉拉拉嗦罗罗罗太,
齐动员呀么嗬咳。
变工队呀么嗬咳,
唐将班子么嗬咳,
劳动的组织,
西里里里察拉拉拉嗦罗罗罗太,
爬满了山呀么嗬咳。
妇女们呀么嗬咳,
也能干呀么嗬咳,
手摇着纺车,
吱咛咛咛吱咛咛咛嗡嗡嗡嗡吱,
纺线线呀么嗬咳。
这首新歌充满了生气勃勃的生活气息,充分反映了边区军民生产抗战的热潮,大家一听就非常喜爱,一学就会。张寒晖在按照陇东民歌《推炒面》填词的时候,改变了原曲的速度、节奏和装饰音的用法,充分发掘了原曲朴实刚健的内涵,又吸取了陇东夯歌的豪放、粗犷、雄壮,一首不平凡的歌曲就这样诞生在了陇东大地。
从《军民合作》到《边区十唱》
1945年7月21日,国民党五十九师、骑兵二师向淳耀县的爷台山八路军驻军发起进攻,又向旬邑、耀县等地袭击。8月10日,八路军彻底击退胡宗南部队,收复爷台山全部失地。张寒晖随八一剧团同往爷台山进行慰问,为配合这次慰问演出他创作了秧歌剧《拥军》,在爷台山地区访问了许多老百姓和驻军,后来以此素材创作了大型秧歌剧《打开脑筋》,而《军民合作》歌作为《打开脑筋》的主题歌也首次和观众见了面,受到热烈欢迎。
由于《军民合作》歌强烈的演出效果,大家对它的表演形式进行了艺术加工,演员们化装成农民、军人等不同人物,由导演设计了一套舞蹈动作,使之成为一个载歌载舞的表演唱。这样,歌词就有点短了,大家要求张寒晖再增写几段歌词,他接受了大家的提议,又补写了两段:
手榴弹呀么嗬咳,
脑袋大呀么嗬咳,
见了敌人,
不列列列不列列列不列列列咚,
开了花呀么嗬咳。
又能武呀么嗬咳,
又能文呀么嗬咳,
人问我什么队伍,
一、二、三、四
八路军呀么嗬咳。
在轰轰烈烈的边区军民大生产运动中,经过张寒晖的再修改,这首歌的唱词增加到了10段。填词时,他大胆创新,使用了“西里里里察拉拉拉”“吱咛咛咛吱咛咛咛”等富有劳动特色和节奏感的衬词,渲染出一派热烈气氛和军民欢腾的景象,使歌曲更为活泼生动。这就是张寒晖贯彻延安文艺座谈会的精神,深入生活,和工农兵结合后,创作出的高亢优美的劳动号子——打夯歌《边区十唱》:
(领)四二年那么,(合)嗬咳,
(领)大生产呀么,(合)嗬咳,
(领)边区的男男女女,(合)西里里里察拉拉拉索罗罗罗太,(合)齐动员那么嗬咳!
(领)变工队那么,(合)嗬咳,(领)唐将班子么,(合)嗬咳,
(领)劳动那组织,(合)西里里里察拉拉拉索罗罗罗太,(合)普遍来那么嗬咳!
(领)劳动英雄么,(合)嗬咳,(合)作模范呀么,(合)嗬咳,
(领)组织起乡亲们,(合)西里里里察拉拉拉索罗罗罗太,(合)爬满了山那么嗬咳!
(领)开梢林那么,(合)嗬咳,(领)开荒地呀么,(合)嗬咳,
(领)念书的娃娃们,(合)西里里里察拉拉拉索罗罗罗太,(合)也上了山那么嗬咳!
(女)妇女们呀么,(合)嗬咳,(女)更不同呀么,(合)嗬咳,
(女)手摇着纺车,(合)吱咛咛咛吱咛咛咛嗡嗡嗡嗡吱,(合)纺线线那么嗬咳……
歌曲唱出了生机勃勃的劳动场景,反映了边区军民加紧生产、支援抗战的热潮。边区军民唱着这首歌,开荒种粮、纺线织布,渡过难关,为取得革命胜利打下了物质基础。
1946年3月11日,由于长期过度劳累,积劳成疾,张寒晖在延安病逝,年仅44岁。除了留下《松花江上》《边区十唱》这些名曲外,张寒晖还创作了《游击乐》《当兵去》等70多首歌曲,成为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化符号。
张寒晖用音乐表达了对国家和人民的深情厚意,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他与冼星海、聂耳并称“音乐三杰”,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为了悼念张寒晖,柯仲平写了一首《追悼人民艺术家张寒晖同志》,发表在1946年3月24日《解放日报》上。这是一首用民歌手法所写的悼亡诗,诗前有个小序:“寒晖!《磨炒面》是你从城壕村学来的一首民歌。你顶爱这民歌的曲调。你教我们唱,还曾提炼她,用她来配你《打开脑筋》一剧里《军民合作》歌。今天,追悼你我也要用《磨炒面》,你顶爱的这曲调先为你唱一曲悼歌!”
文化山头葬寒晖,
一把土来一把泪!
你在这里开过荒,
这里把你来安葬!
含泪的黄土垒成堆,
哀悼的诗歌刻成碑。
……
用作曲家最喜欢的民歌做悼词,既是对作曲家的深切怀念,也表明了对民歌的热爱,体现的是诗人与作曲家共同的审美理想。
从《边区十唱》到《军民大生产》
1964年,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5周年,周恩来总理在领导编排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时,把张寒晖创作的《边区十唱》编在第四场《抗日的烽火》中,段落精简为5段,正式更名为《军民大生产》。并指出:“《军民大生产》是当时国民党顽固派企图把我们饿死的情况下,边区军民响应毛主席号召,展开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自力更生,战胜一切困难,支持抗战,而产生的时代强音。”这是对《军民大生产》崇高而恰当的评价。正因为它反映了时代的声音,展现了抗日军民的精神风貌,所以成为永恒的红色经典歌曲。
《军民大生产》
解放区呀么嗬嗨,大生产呀么嗬嗨,
军队和人民西里里里嚓啦啦啦嗦罗罗呔,齐动员呀么嗬嗨。
兵工队呀么嗬嗨,互助组呀么嗬嗨,
劳动的歌声西里里里嚓啦啦啦索罗罗呔,满山川呀么嗬嗨。
妇女们呀么嗬嗨,都争先呀么嗬嗨,
手摇着纺车吱咛咛咛吱咛咛咛嗡嗡嗡嗡吱儿,纺线线呀么嗬嗨。
又能武呀么嗬嗨,又能文的呀么嗬嗨,
人问我什么队伍,一二三四,八路军呀么嗬嗨。
自己动手么嗬嗨,丰衣足食么嗬嗨,
加紧生产西里里里嚓啦啦啦嗦罗罗呔,为抗战呀么嗬嗨。
《军民大生产》唱响新时代
进入新时代,《军民大生产》仍以强大的生命力活跃在国家、省、市各级舞台上。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大历史时刻,包括《军民大生产》在内的交响合唱组曲《南梁颂》在国家大剧院进行了首演,随后在深圳、广州、上海等地进行了巡回演出。庆阳市组织拍摄了本土电影《军民大生产》,并在全网播发。2023年12月26日,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纪念日当天,由著名作曲家、声乐教育家、深圳市文化艺术专家联谊会会长姚峰改编的三首经典陇东民歌《咱们的领袖毛泽东》《绣金匾》《军民大生产》混声合唱全网发布,让经典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进行传唱,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感与艺术感。
时至今日,在庆阳这片红色土地上,《军民大生产》仍然是当地群众劳作时爱唱的一首红色歌曲,大家从歌曲中汲取奋进力量,反哺现实生活,为庆阳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