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一分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华社的生动体现

  • 发布时间:2024-02-19 13:55:00
  • 来源:中宏网

  新华社社长傅华同志反复强调,新华社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重镇,必须做到“三个一分钟”,即“一分钟都不站在党的队伍之外,一分钟都不偏离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一分钟都不离开总书记和党中央的视野”。“三个一分钟”是新华社90多年发展光辉历程的经验总结,也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在新华社具体实践的生动体现。

  一、“一分钟都不站在党的队伍之外”,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旗帜鲜明讲政治在新华社的生动体现。

  1848年6月1日,马克思、恩格斯为了直接指导德国革命,在德国科隆创办《新莱茵报》,并在他们一生新闻实践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完全掌握了报纸的编辑权和实际经营权。《新莱茵报》堪称世界第一家无产阶级日报,也堪称世界第一个共产党机关报,并由此成为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第一次完整的实践。由于普鲁士政府疯狂迫害,该报出至301期被迫停刊。报纸头条告别辞如此写道:“别了,但不是永别,他们消灭不了我们的精神,弟兄们!当钟声一响,生命复临,我将立即披甲返程!……我这个被放逐的叛乱者,作为一个忠实于战斗的人民的战友,将在多瑙河畔和莱茵河边,用言语和武器参加战斗!”我多次去过德国,也曾在多瑙河畔和莱茵河边漫步。每每想起这一段话,都禁不住泪水湿润了眼眶。

  这段诗意的语言,把庄严的政治宣告表达得如此完美、如此淋漓尽致,也充分印证了《共产党宣言》的一句名言:“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同志们,我们不是什么打着所谓“客观”“公正”“中立”旗号的所谓“纯粹的新闻机构”。我们是有队伍的!这个队伍就是党的队伍、人民的队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我们的媒体,使命任务就是要“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对此,必须旗帜鲜明,来不得半点遮遮掩掩。

  惟其如是,傅华同志反复告诫我们,无论新闻信息生产模式、产品形态、传播手段如何变化,媒体固有的政治属性不能改变。他开门见山地说,“作为党的新闻舆论工作重镇,新华社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

  今天,讲政治,最根本的就是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始终谱写主旋律、传递正能量、振奋精气神,让党的主张成为时代最强音,

  二、“一分钟都不偏离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旗帜鲜明讲导向在新华社的生动体现。

  列宁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和理论家。“无独有偶”,列宁一生的革命活动同样都与报刊活动有着紧密联系。1900年,《火星报》创刊号在德国莱比锡出版,这是列宁创办的第一家全俄性马克思主义政治报刊。《火星报》时期,列宁发表了《怎么办?》等一系列重要文章,不但深入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建党理论,同时也涉及无产阶级报刊的性质、功能、作用等问题。列宁认为,思想性、坚定性、政治路线的明确性以及对敌斗争的不妥协性,是机关报极为重要的品格。他在《〈火星报〉编辑部声明》中指出,我们不打算把我们的机关报变成形形色色的观点的简单堆砌的场所。相反,列宁明确表示,“我们将严格按照一定的方针办报。一言以蔽之,这个方针就是马克思主义”。

  所以,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里,办媒体是有方针的。什么是方针?方针就是导向。

  那么今天,我们的媒体按照什么样的方针来办?同样一言以蔽之,这个方针就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因和逻辑很简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就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更简单直白地说,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就是我们的方向,就是时代的方向,就是世界的方向,就是人类的方向。所以傅华同志才有这样一句名言:“做好习近平总书记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是新华社最大政治优势和首要政治任务”。

  当然,傅华同志这一论述也源自他对当今宣传思想战线形势与任务的分析与判断。他说,“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迫切需要统一思想、凝聚力量,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同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美西方对我的遏制打压变本加厉,舆论攻击一刻未停,意识形态斗争更加尖锐。”傅华同志由此得出结论,“打赢舆论斗争每一场战役,守住意识形态每一寸领土,是主流媒体必须肩负的时代重任。”他要求我们,要处理好满足需求与舆论引导的关系,稳妥有序做好社会热点舆论引导,及时有效回应社会关切,充分发挥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作用。他强调立破并举,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注重讲事实、讲逻辑、讲道义,生动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同时,他告诫我们,要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敢于亮剑、勇于交锋,牢牢把握意识形态斗争主动权。

  当今世界,变革加速,各种社会思潮不断出现。“在众声喧哗中定基调,在思想激荡中立主脑,在人流涌动中树标杆,充分发挥国家通讯社‘一锤定音’作用”,我们任重而道远;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这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基本方针,我们必须始终遵循,不能偏离。

  三、“一分钟都不离开总书记和党中央的视野”,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旗帜鲜明讲大局在新华社的生动体现。

  新华社从建成的那一天起,就跟党中央在一起,跟党的领袖在一起。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和革命建设岁月里,党的领袖甚至长期事实上就是新华社的“总编辑”“首席记者”“首席评论员”。今天,在努力建成国际一流新型全媒体机构的历史进程中,新华社必须更好履行党中央喉舌、耳目、智库职责,更好担当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傅华同志反复强调新华社要立足“两个大局”,心怀“国之大者”,不断提高舆论引导和舆论斗争能力。那么,什么是真正的“国之大者”?我在2022年曾经写过一篇文章,题目是《“两个确立”:中国为世界变局提供最大确定性》。我在文中说:读习近平总书记的书,你就会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国之大者”。早在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期间就使用了“国之大者”一词。他强调,“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要自觉讲政治,对‘国之大者’一定要心中有数,要时刻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如果你是有心人,你同样会发现,“国之大者”其实始终贯穿于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的各种论述之中。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中,始终装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装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始终装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使命。总书记心中装的,就是“国之大者”。

  “新时代赋予新使命,新征程呼唤新作为”。我们要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最大的政治,牢牢把握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聚焦聚力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一首要政治任务,不断发展壮大主流价值、主流舆论、主流文化。

  “国之大者”的话题让我想起了群星璀璨、人才辈出的五四时期。那时,传播新思潮的刊物如雨后春笋。然而,毛泽东出任主编的《湘江评论》虽“偏居”湖南一隅,从创办到被查封,前后存在也就一个多月时间,却被公认为五四时期最出色的革命刊物之一,影响十分深远。个中缘由固然方方面面。但是,其视野之开阔、立意之高远、格局之广大,却无疑是其脱颖而出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毛泽东和他的《湘江评论》立足湖南这一“江湖之远”,放眼的却是全中国的革命、全人类的进步、全世界的解放这样的“庙堂之高”。这就是格局,这就是情怀。这样的格局和情怀,也是毛泽东最终成为一代伟人,世纪伟人、世界伟人,能够从“小小的”韶山冲出发,最终“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的底蕴和原动力之所在。

  所以,当我们去思考、谋划新华社事业发展的时候,我们不妨首先想想、更多想想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这是多么神圣的事业!我坚信,在为这样神圣的事业不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建成国际一流新型全媒体机构的事业,也必将拥有更加广阔的舞台。(作者:刘明,新华社拉美总分社副社长、分党组成员;本文系在新华社拉美总分社理论中心组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