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数字赋能,推动姜堰制造向姜堰“智造”转变

  • 发布时间:2024-01-26 11:37:02
  • 来源:中国新闻日报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产业技术变革和优化升级,推动制造业产业模式和企业形态根本性转变。产业体系的智能化转型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的必然要求,是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迈上新征程,姜堰区要建设产业兴旺的现代化新姜堰,必须将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加快数字赋能,强化智能引领,全面构建起姜堰工业经济跨越赶超的核心优势。

  一、基本情况

  2022年以来,姜堰区以《“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为指引,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制造应用和关键技术突破为抓手,持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快推进产业水平提升,智能制造工作成效初显。

  1.政策支持精准有力

  建立完善统计监测、绩效评估和监督考核机制,动态调整智能制造、星级上云、两化融合等企业培育库,定期开展阶段性检查与效果评估。修订《关于激发企业主体活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意见》,对新获得国家级、省级信息化重要荣誉认证、称号的企业,分别给予最高50万元、30万元的奖励;对新获得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等荣誉称号的企业,在市级奖励的基础上按1:0.5比例追加奖励,鼓励企业加快实施改造。此外,通过举办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研讨会、组织参观智能车间、邀请专家免费诊断、政策宣讲等方式,提高全社会对发展智能制造的知晓度、认知度、参与度。

  2.智能应用纵深推进

  坚持从“点”上抓单台设备改造,从“线”上抓生产线升级,从“面”上打造智能车间、智能工厂,逐步推进智能化转型。近两年来,围绕姜堰区传统机械配件制造、汽车零部件、船舶配件、医疗器械、新能源产业等领域,在焊接、堆码、抓取等工序累计应用工业机器人220台套;累计实施智能化技改项目296个;以龙头、骨干企业为核心,加速推进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车间),累计建成省级以上智能制造示范工厂4家、车间15家,市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5家、车间24家,获批国家智能制造新模式应用项目1个、国家级智能制造优秀场景2个,开发区创成“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

  3.服务支撑日趋完善

  积极引进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专业服务机构,华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赛宝泰州研究院等先后落地,在汽车零部件生产线、机器人焊接系统、机器人应用、工业自动化专机及检测设备等方面形成了多项技术专利。稳步推进千兆城市、万兆光网和5G网络建设,加强规划布局引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资源共建共享,累计建成4G基站1632座、5G基站1051座。大力培育企业上云服务商及工业互联网平台,与华为云、徐工信息、金蝶软件、中国移动、中国电信等云服务商开展深度合作,大力引导工业企业上云用云,326家企业创成省星级上云企业,中来光电创成国家级5G工厂,太平洋精锻创成省级5G工厂,太平洋精锻、中来光电、神王集团、环球传动、双登富朗特等5家企业入选省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2022年,华粹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获评省智能制造领军服务机构。

  4.企业意愿逐渐增强

  截至目前,全区累计培育智改数转企业508家,实施各类智改数转项目798个;累计创成国家级5G工厂1家、智能制造优秀场景2个,省级5G工厂1家、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5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4家、智能制造示范车间15家、省星级上云企业376家,标杆荣誉创建数量位居全市前列。调研期间,通过与60家成长型以上企业负责人交流,近七成企业表达出有较强的智能化改造意愿,另有约15%的企业表示下一步将重点推进智能化改造。截至2023年10月底,全区累计启动国家级两化融合贯标企业近141家、通过评定102家,创成省级以上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57家。

  二、存在问题

  1.企业发展路径有待明晰

  虽然对智能化转型升级有着迫切需求,但在实际推进过程中,企业反映无从下手,具体表现在“三个不”:对“智能制造是什么”认识不清,往往认为进行了自动化升级改造或者信息化建设就达到了智能制造,重数控设备购买、轻软件系统配套,导致大部分设备不能实现自动数据采集。对“智能制造如何开展”方向不明,各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主要集中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领域,其他领域可供借鉴的成熟案例较少,多数企业“摸着石头过河”,缺乏整体规划,仅仅停留在简单的“机器换人”。对“智能制造效益如何”信心不足,智能制造整体方案造价不菲,投资回报周期一般在4-5年,姜堰区工业经济以民营企业为主,中小企业占比较高,智能化升级多数采用自有资金,难以一次性投入,一旦错试,将面临“转型就死”的风险,导致企业陷入既担心投入风险、又担心丧失市场的“两难”境地。

  2.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姜堰区制造业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前端,产业层次偏低,产业结构偏重,多数企业侧重技术追踪和技术引进,偏重于用智能设备生产产品,基础研究能力相对不足、技术体系建设较为滞后,关键设备依赖外购,核心技术难以突破。比如,有的企业精密铸造成型生产线,全套设备都是来自德国进口;有的企业成套设备组装零配件,除少量国产化替代外,全部来自日本进口。

  3.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

  智能化生产工艺的应用,意味着信息数据量的增多以及信息处理要求的提高,但当前姜堰区工业领域宽带的基础架构并非面向大数据,不能满足大量机器与机器、设备与设备的数据收集、传输、交互需求,供需之间的矛盾对工业领域宽带基础架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原有的智能化应用仅停留在在部分工段、部分车间的信息化改造,“十四五”期间姜堰区将加快建设工业物联网系统,这将要求在企业与企业、部门与部门、端到端之间,实现更大范围、更广空间、更多维度的信息交互,必将给工业企业“两化融合”和“触网上云”带来新的变化。

  4.技术人才梯队有待构建

  由于区域局限性,姜堰区在智能制造方面人才储备相对匮乏,从企业反映的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三不足”:高层次领军人才不足,由于姜堰区传统制造业工艺、工序相对简单,智能感知与控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技术薄弱,要想突破智能制造“卡脖子”装备技术,亟待引进一批类似钧风电控、正帆半导体一样,具备先进智能制造产品、装备和技术研发能力的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复合型技术人才不足,企业一般技术人员熟悉工艺流程,但对如何将底层数据融合并进行智能分析缺乏专业背景,而信息技术人员又往往缺乏工程知识的掌握,复合型专业人才较少。实用技能型人才不足,智能化生产系统对操作人员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一批在掌握生产技艺的同时,能够熟练操作各类工业软件进行柔性化生产,运用物联网技术、依托大数据进行生产和管理的实用技能型人才。

  三、对策建议

  现代化产业体系就是要不断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智能化是激发制造模式、生产方式及产业形态深刻变革的重要抓手,也是产业实现高效率、高精度发展的关键。区委提出,要把“智造姜堰”作为建设“五个姜堰”的首要课题,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智造姜堰”的成功打造,离不开智能制造的广泛应用,必须以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核心,加快推动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相融合,全力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在更高标准上夯实姜堰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

  1.加强示范引领,推动智能制造梯次普及应用

  深入推进工业企业“培大育强”三年行动计划,以“链长制”工作为抓手,全面梳理链条企业智能制造项目建设需求,在开展单个项目、单个企业试点示范的基础上,统筹点状突破与行业提升,探索智能制造区域性发展的有效模式。一方面,以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为重点,积极探索中小企业低成本推进智能制造路径,遴选一批应用性强、投资成本小的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加以支持,全面推进姜堰区工业企业转型升级。另一方面,以国家和省、市级重点项目为抓手,分行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支持各产业链链主企业“一企一策”推动关键领域的集成应用创新,建设一批智能车间、行业示范性智能工厂、工业互联网标杆企业,选树一批具有行业突破性、示范性、带动性的智能化技术改造示范项目。此外,支持各产业链链主企业开放企业内部和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引导中小企业加快“上云上平台”,融入产业链供应链,努力“借船出海”,配套提升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水平,逐步推动链上企业数字化、智能化普及应用。

  2.突出补短扶弱,夯实智能制造产业基础支撑

  加快构建智能制造生态体系,培育一批本土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提升姜堰区智能化改造“造血”能力。一是支持企业加强自主研发创新,围绕工业软件及系统、智能硬件及装备等关键环节,组织开展项目攻关,引导企业以“揭榜挂帅”的方式突破一批技术短板,支持双登集团、中来光电等优势龙头企业等向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变。二是筹建智能制造供应商联盟,形成以哈工大机器人、中云智慧等智能制造系统集成商为核心,装备、自动化、信息技术等不同领域企业紧密协同的智能制造合作推进体系,构建智能制造发展生态。三是争创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紧跟“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风口,引导振华泵业、太平洋精锻等企业争取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节点在姜堰落地,推动标识技术和标识解析信息系统在企业的应用和部署。

  3.保障要素供给,构建智能制造良好发展生态

  加强顶层设计,尽快出台关于智能制造以及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专项规划,明晰发展路径和实施步骤。一是资金保障。积极争取智能制造国家专项资金支持,同时加强工业经济各项财政资金的统筹,加大对智能制造支持力度,切实抓好惠企减负政策落实。探索设立智能制造产业引导基金,撬动信贷资源优先向技术先进、优势明显、带动和支撑作用强的智能制造项目投放,降低企业智能改造融资成本。二是数字保障。以新基建产业为抓手,强化工业宽带建设,加快推动千兆光纤网络建设,扩大5G覆盖面,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开发区、高新区发展规划有机衔接,提升重点园区信息基础设施配套。实施提速降费工程,推动企业内外网改造升级,在信息化基础较好的太阳能光伏、电子信息和人工智能、车船及轨交装备等重点行业,支持企业提升数据采集能力、网络互联能力。三是人才保障。鼓励、激励优势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培养智能制造重点领域所需的专业型、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密切产学研协同。依托姜堰中专及周边海陵、海安等地高职院校,合作建立一批智能制造实训基地,从思想认识、管理理念、技术操作等不同维度对企业员工进行综合辅导,培养满足智能制造发展需求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4.强化载体建设,打造智能制造智力集聚平台

  结合自身特点,完善产业规划,以争创国家级、省级制造业园区为主要载体,推进智能制造相关产业发展。发挥好哈工大机器人研究院、赛宝研究院的技术优势,全面开展企业智能化技术改造水平诊断,评估企业当前阶段智能制造发展现状和能力短板,为企业实施智能制造提供高效的指导和服务,有效化解企业实施智能化转型、选择智能制造供应商时,普遍存在的试错资金、时间成本及路径风险等问题。支持园区打造专项孵化平台,孵化培育一批智能制造领域的创新型小微企业,同时依托园区内龙头企业,打造小范围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为周边配套企业提供协同设计、生产管理优化、供应链管理、制造能力共享、设备远程运维等服务,推动形成产业集聚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

  (作者:孙靓靓,中共泰州市姜堰区委书记,姜堰区人大常委会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