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仍然是全球增长最大引擎
- 发布时间:2024-01-15 09:01:18
- 来源:中宏网
直面外围环境严峻挑战,推动中国经济回稳向好
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近日接受中央主要媒体采访时指出,从国际看,当今世界变乱交织,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国际政治纷争和军事冲突多点爆发。世界经济增长动能不足,据国际机构预测,2024年世界经济和贸易整体上不如疫情之前。
直面外围环境严峻挑战,如何实现中国经济的回稳向好,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宏观察家戴稳胜近日就相关话题接受本网专访。
以下是戴稳胜访谈:
直面外围环境严峻挑战。欧美经济不容乐观,外需可能受阻。欧美经济仍将受到疫情、通胀、债务等多重因素的制约,经济增长难以持续,对中国出口的拉动作用有限。同时,欧美国家采取更加保护主义和霸凌主义的政策,对中国出口产品进行限制和打压,增加中国出口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因此,中国需要积极拓展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其他新兴国家的出口市场,加强相关经贸合作,提高中国出口的多元化和稳定性。
投资增速放缓,投资的边际效应下降。我国投资主要集中于基建、地产和制造业方面,但在当前工业化基本完成之后,投资的边际效应已经逐渐降低,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来拉动经济发展越来越困难。因此,需要优化投资结构,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先进服务业等领域的投资力度,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
民营企业家、中小企业主信心不足,消费者信心不振。一方面,由于市场竞争加剧、成本上升、融资困难等因素,民营企业家、中小企业主面临着较大的经营压力;另一方面,由于收入增长放缓、物价上涨、房价高企等因素,消费者的预期收入和财富受到影响,消费意愿和能力有所下降。因此,政府需要加大对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的支持,降低税费负担,改善融资环境,激发创新活力。同时,积极扩大居民消费需求,增加社会保障支出,降低消费成本,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实现经济回稳向好。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总结了我国经济工作,深刻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明确部署了2024年经济发展的九大重点任务。2024年我国经济将在2023年的基础上前稳后升,向潜在经济增长率继续回归。中国有信心、有能力、有条件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主要依靠以下几方面的政策工具及导向积极的财政政策。2024年,中国预计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由于土地收入大幅下降,地方财政存在缺口,同时为实现2035年远景目标需要一定的GDP增速,因此需要开启新一轮积极的财政政策周期。中央有望打开加杠杆空间,弥补其他部门加杠杆空间有限的情况。2024年政府应该保持适当的支出强度,加大财政政策调节力度,强化对科技创新、乡村振兴、民生保障、生态环境等领域的重点投入,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稳健的货币政策。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2024年,中国预计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降低社会综合融资成本,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大概率降准降息,同财政政策配合为经济回升创造良好的货币环境。
深耕共建“一带一路”新兴国家市场。2024年,中国将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线新兴国家和地区的经贸合作,打造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关系,拓展中国出口的新空间,提升中国在国际经济秩序中的地位和作用。
坚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动摇,坚持产业转型不动摇。2024年,中国将继续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领域,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支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中国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同时,中国将继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淘汰落后产能,提升产业水平,促进产业升级,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总而言之,对于中国而言,信心来源于党的领导与中央决策;底气,基于2023年的成就,2024年必将是一个充满信心与底气的奋发之年。我国经济实力将取得进一步发展,产业结构将得到进一步优化,为未来发展打下更坚实的基础。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期待。
聚焦新质生产力,倾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
中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近日在《求是》杂志撰文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强化创新驱动,持续激发经济发展动力活力。强调加快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数字经济,深入实施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宏观察家戴稳胜近日接受本网专访时表示,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排在重点任务的首位,“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首次出现在总体要求中,进一步强调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进程中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关于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重要部署,是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最重要突破口,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提供了行动指引。这既是对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直接体现和落实,也是对当前一些产业面临“卡脖子”现状的直接回应,无论对于当前还是长远都十分重要。
展望2024年,我国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新型举国体制,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开辟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新赛道,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未来中国经济工作中将可能重点支持与科技创新相关的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的发展,这既给科技工作者注入了信心,也为经济工作者指明了方向。
以科技创新突破战略围堵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中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近日在《求是》杂志撰文指出,综合起来看,我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强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我们要深刻理解、全面认识,既增强忧患意识、直面问题和挑战,更增强信心和底气、充分认识我国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潜力。
“面对复杂动荡的国际形势与困难重重的国内经济,在党的领导与全国人民的努力奋进之下,2023年中国经济取得了较好的成就。”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宏观察家戴稳胜近日接受本网专访时表示,2024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形势,中国经济应抓住全球经济调整的大势,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必须以科技创新引领我国突破战略围堵。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从九个方面系统部署了做好2024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其中第一条就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这是适应当前形势及我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明确我国当前在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方面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取得的成绩及其重要性,对于今后更加深入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加,经济增长放缓,国际贸易和投资受到冲击,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面临深刻变革。这些因素都对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为我国的外部环境带来了更多的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同时,我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有效需求不足、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较多等问题,经济结构和增长方式亟待优化和转变。
第四次工业革命正在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技术进步是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增长的重要驱动,积极部署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各个经济体的共识。主要国家相继制定了自己的产业政策和战略布局,加快了科技创新的步伐,竞争日趋激烈。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强了对中国的技术围堵,试图阻碍中国的科技发展和产业升级,对中国的核心技术和关键领域施加压力和制裁,妄图遏制中国的崛起。
面对这种形势,我国不能被动应对,而要主动出击。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推进,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趋势,为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供了新的空间和动力。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产业创新激发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增强我国经济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撑和保障。
中国经济,仍然是全球增长最大引擎
中央财办有关负责同志近日接受中央主要媒体采访时指出,2023年我国经济运行呈现“一高一低两平”的特点,即增速较高、就业平稳、物价较低、国际收支基本平衡,主要预期目标有望圆满实现。有机构和专家学者预测,全年经济增长5.2%左右,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26万亿元。今年我国仍是全球增长的最大引擎,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约为1/3。
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宏观察家戴稳胜近日就相关话题接受本网专访时表示,2024年悄然来临,全国人民面对着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面临几乎全方位的挑战与困难,我们相信,以2023年取得的成就与奠定的坚实基础,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将会继续团结奋斗,再创辉煌。2004年,将是一个满怀信心与底气的奋斗之年。
中国为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增长注入强劲动力。经济恢复虽然艰难,但态势良好。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2%,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保持领先,全年实现经济发展目标将是定局。国家发展改革委的相关负责人此前曾表示,中国经济2023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将达到三分之一,仍然是全球增长最大引擎。中国经济的复苏,不仅为国内的生产生活稳定、就业形势改善提供保障,也为全球经济的复苏和增长注入动力。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三产业快速发展。2023年前三季度,中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5%,同比增长6.0%,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先进制造业迅猛发展,制造业优势得到巩固。2023年1至11月,中国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速为10.5%,显著高于整个制造业的投资同比增速6.3%,更远超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2.9%。这意味着高技术制造业已经成为我国制造业中最具发展潜力的增长点,也是拉动我国经济的重要引擎。截至2023年9月,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总数已经突破200万个,第一批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达到66家。随着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积极发展,中国制造业正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加速破浪前行,为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劲的支撑。
出口结构优化,产业链稳定得到巩固。中国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高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自主品牌产品占比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等“新三样”产品的出口量和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2023年前三季度,我国“新三样”产品合计出口7989.9亿元,同比增长41.7%,占我国出口比重达到4.5%,成为中国出口的新亮点。同时,中国汽车出口量超过日本,1至11月出口量达441.2万辆,同比增长58%,首次跃居世界第一,显示了中国汽车产业的强大实力和竞争力。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下行的大环境下,中国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和稳定性得到了充分验证,吸引了全球投资者的青睐,为中国经济增添了新的动能。
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份额创历史新高。2023年7月,中国跨境交易中人民币收付金额首次超过50%。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汇编的交易数据显示,2023年11月,人民币在国际支付中的份额升至4.6%,创人民币最高纪录,超过日元成为国际支付第四大货币。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断提升,为中国经济的稳定运行和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利条件。(记者王镜榕 周子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