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产业绿色化为支点撬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 发布时间:2023-10-21 13:53:41
  • 来源:光明网

  从长远来看,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根本上依赖于长江流域高质量的生态环境。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实现产业绿色化。产业绿色化发展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污染物排放为目标,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为此,需要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构建绿色制造体系,并着力加强污染物治理。

  优化产业结构。一是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发展。依托长江经济带现有的产业基础和龙头企业,引导生产要素向沿线竞争力更强的地区聚集,打造一批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集群和产业基地。加快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纺织、轻工、机械等行业绿色化升级改造,加大去产能、去库存力度,鼓励企业跨区域兼并重组,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落实能耗“双控”目标和碳排放强度控制要求,推动重化工业减量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严格执行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行业产能置换政策,强化环保、能耗、水耗等要素约束,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退出。

  二是培育壮大绿色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构建能源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附加值高的产业发展新引擎,加快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船舶、高端装备、能源电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长江经济带产业向高端化迈进。推动绿色制造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化、集群化、生态化发展,打造一批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骨干企业,加快培育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三是打造世界级绿色产业集群。以沿江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为主要载体,以大型企业为骨干,加强重大关键技术攻关、重大技术产业化和应用示范。引导生态脆弱地区发展与资源环境相适宜的特色产业和生态产业,鼓励资源丰富地区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提高长江经济带产业综合集成水平,培育一批集聚程度高、研发实力强、知名品牌多、技术水平领先、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联合打造电子信息、高端装备、汽车、家电、纺织服装等世界级制造业集群。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增加研发投入。提高绿色技术研发经费投入,增加对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科研活动的科研经费支持。设立绿色技术创新专项资金项目,提供材料采购、技术改造、设备升级等支持。同时,建立绿色技术创新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机构和企业加大绿色技术创新力度,通过奖励和等级评定等方式激发创新活力。

  二是强化创新基础平台。加强长江经济带现有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提升长江经济带创新策源地作用。加大对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建设的投入力度,运用市场化机制,建立工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科研机构。在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城市建立和完善一批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中心、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和产业专利联盟。

  三是集聚高层次人才。结合长江经济带的发展需求,针对人才实施个人所得税减免、薪酬补贴等优惠政策,以吸引高层次人才集聚创新创业。建立高层次人才双向流动机制,鼓励地方和企业就急需紧缺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给予薪酬补贴。加快建设上海张江国际人才试验区,推动沿线地区联合设立大型专业人才服务平台,完善人才需求信息发布方式,加强人才供需衔接,提升平台服务能力。

  四是强化绿色技术推广应用。健全绿色技术交易平台管理制度,完善基础甄别、技术评价、知识产权服务和保护等机制,提升绿色技术交易服务水平。健全绿色技术推广机制,围绕节能降碳、清洁能源、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环境保护、生态保护修复等重点领域,适时遴选先进适用绿色技术,发布绿色技术推广目录,提升创新综合效益。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一是提升沿线清洁生产水平。以《清洁生产促进法》为准则,探索新的审核模式,包括重点行业企业的快速审核以及工业园区和集聚区的整体审核,提升沿线重点行业和园区的清洁生产水平。针对沿线地区的有色金属、印染、造纸、制革和食品发酵等重点耗水行业,进一步加大清洁生产技术推广力度,从源头减少水污染。此外,建设“互联网+”清洁生产服务平台,引导中小企业优先实施免费或低成本生产方案,鼓励和支持技术改造方案实施。

  二是加快能源结构低碳转型。一方面,提高清洁能源消费比重,加大生物燃料、垃圾衍生燃料等替代能源在钢铁、水泥、化工等行业的推广应用。严格合理控制钢铁、煤化工和水泥等行业的煤炭消费,鼓励沿线地区在新建、改扩建项目中采取用煤减量替代措施。另一方面,提高工业终端用能电气化水平,加快推广应用电窑炉、电锅炉和电动力设备。同时,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加快推动重点用能行业的节能技术装备创新和应用,持续推进典型流程工业能量系统优化。

  三是推进产业数智化升级。引导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激发企业积极性和内生动力。开展产业集群智能制造专项行动,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发展,推进示范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建设,加强标杆示范引领。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动先进工艺、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发展,推动通用和专用智能制造装备研制和升级。

  打造绿色制造体系。一是开发绿色产品。健全产品绿色设计政策机制,引导沿线企业使用无毒无害、低毒低害等环境友好型原料进行生产。加快完善重点产品绿色设计评价技术规范,鼓励行业协会发布绿色设计指南,推广绿色设计案例。鼓励企业开发和推广绿色产品,重点推动清洁能源汽车、能源高效家电等绿色产品生产和消费。

  二是创建绿色工厂。积极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相关要求,实施清洁生产审核方案,采用先进节能技术与装备,建设厂区光伏电站、智能微电网和能管中心,优化工厂用能结构。引导企业选用先进适用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和高效末端治理装备,减少生产过程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实行清污分流、废水循环利用、固体废物资源化和无害化利用。

  三是建设绿色工业园区。重点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代表性强的工业园区,推进实施绿色工业园区创建示范工程。鼓励园区倡导全面节能降耗,加大对工业污染物排放的全过程防控和治理,降低污染物产生量。推进工业余压余热、废水废气废液资源化利用。加快园区双碳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构建区域碳排放监测平台和大数据中心,增强绿色发展评估、决策、监管能力。

  四是打造绿色供应链。推动绿色供应链管理,要求供应商符合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标准。应用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监管供应链各环节,确保原材料采购、生产、包装、物流等过程符合环保要求。完善采购、供应商、物流等绿色供应链规范,开展绿色供应链管理试点,建立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

  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一是加强环境污染联防联控。完善长江环境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和预警应急体系,推行环境信息共享,建立健全跨部门、跨区域、跨流域突发环境事件应急响应机制。构建环评会商、联合执法、信息共享、预警应急的区域联动机制,提高对环境法规的执行力度,对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企业,依法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确保企业履行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

  二是加强重点污染物防治。实施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证制度,落实企业治污主体责任,推进长江干支流周边“十小”企业取缔、“十大”重点行业专项整治,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物排放。建立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确定禁止开发的岸线、河段、区域和产业,强化日常监测和监管,对不符合要求占用的岸线、河段、土地和布局的产业进行清退。加强涉重金属行业污染防控,制定涉重金属重点工业行业清洁生产技术推行方案,引导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生产工艺和技术,减少重金属污染物排放。

  三是建立长江生态补偿机制。开展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示范区建设,推进武陵山、大别山等生态补偿试点,制定针对不同生态功能区域的补偿标准和计划,确保受损生态系统得到适当补偿。按照“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探索上中下游开发地区、受益地区与生态保护地区进行横向生态补偿,继续推进新安江、赤水河生态补偿试点工作,开展汉江流域生态补偿试点。建立专项生态补偿基金,主要通过政府财政拨款、生态税收、企业环保费用等多种途径筹集资金,并确保公正透明地管理和使用这些资金。【作者:黄庆华 潘婷;单位: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文系2023年度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追加重大项目《水资源刚性约束驱动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对策研究(批准号:2023ZDZJ48)》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