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精特新看辽宁:期待“小巨人”迸发大能量
- 发布时间:2023-10-09 10:07:51
- 来源:中宏网
2021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提出要强化科技创新和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加强基础研究,推动应用研究,开展补链强链专项行动,加快解决“卡脖子”难题,发展“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辽宁省作为“新中国工业的摇篮”,产业结构完整、基础设施完善、资源禀赋丰厚。因此,辽宁省在提高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方面具备先发优势。为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体现“共和国长子”的担当,辽宁省先后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中小企业实现“专精特新”发展工作方案》《辽宁省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管理实施细则(暂行)》等系列扶持政策和指导意见,引领中小企业向阳发展,为维护国家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培育一批有生力量。截至2023年4月,辽宁省累计认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87户,省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24户、“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131户、“专精特新”产品(技术)5248项、创新型中小企业1898户,数量位居全国前列。此外,通过强化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等措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全省产业链供应链中的稳定器作用更加凸显。期待辽宁省“小巨人”企业能够充分发挥优势,迸发出更大的创新活力和竞争力,为辽宁省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还面临诸多障碍。
一是中小企业发展政策支持力度和精度有待提升。尽管辽宁省出台了许多利好政策,但相关政策的创新力不足,针对性不够,导致“专精特新”企业在发展中缺乏核心竞争力。
二是应用基础研究无法满足中小企业发展需求。长期以来,辽宁省对基础研究缺乏重视,科研机构的成果转化效率较低,使得中小企业的研发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存在较大的局限性。近年来,辽宁省企业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但关键核心技术和未来前沿科技的突破仍显不足,质量型创新能力有待提升。
三是“数字鸿沟”提高转型风险。中小型企业数字化转型投资周期长,在技术、资金、人才等方面相对匮乏。数字化转型畸高的机会成本导致中小型企业数字化改造升级内生动力不足,转型风险骤增。
四是创新主体缺乏协同合作。地域创新生态仍停留在要素资源争夺层面,多主体协同创新合作机制有待完善。受市场私人利益最大化原则的驱动,创新链上的主体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知识产权利益分配机制对科研工作者开展成果转化的激励不足,存在科研机构与市场主体之间的割裂。由于对科技创新共性问题不够重视,缺乏统一的服务机构,中小企业常面临“重复做功”问题,从而中小企业自主研发的门槛水涨船高。
未来辽宁省应以体制机制、基础投入、营商环境和数字赋能为着力点,为辽宁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提供充足的创新动力,良好的创新氛围,促进辽宁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在确保“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下,对体制机制进行精心优化,强化政策支持。在构建新时代创新保障机制方面,核心挑战在于解除束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创新的现行制度限制,必须在科技创新体系的最高层面精心规划,确立有助于激发创新活力的竞争机制,实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在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方面的双重作用,形成制度创新促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引领制度创新的良性互动。此外,亦需树立创新生态观,转变创新要素的竞争模式,充分认识到中小企业在科技创新中扮演的至关重要的角色,针对不同企业的具体需求,应采取精准的政策措施,为关键企业量身定制“一企一策”的施政策略,这将有助于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持续蓬勃发展。
第二,需高度重视基础资源的投入,积极强化平台建设,以塑造一个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为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构筑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首要任务在于注重原始创新,采用“集中资源办大事”的战略举措。基础研究乃是整个科学领域的发源之地,因此,必须迅速建立长期而有力的机制,以加强基础研究,持续取得前瞻性与原创性的重大突破,为新发展格局的构建奠定坚实的科学基础。其次,需积极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机制的完善,建立充满生机的创新生态体系。应用性研究对于推动产业发展至关重要,需要多元的创新生态支持。应特别关注科技创新的协作平台建设,不断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确保创新链与产业链之间的有效衔接。
第三,优化营商环境,强化产权保护,全面激发企业家精神。中小企业的营商环境不仅包括软性制度环境,还涵盖硬性基础设施等多方面要素。在软性制度环境层面,将重心投入于深入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点燃企业家的创新激情。通过法律手段,坚实巩固产权保护,依法平等保护不同所有制企业的合法经营权,同时放宽市场准入,积极推动贸易和投资的顺畅进行。与此同时,确保企业的维权途径畅通无阻,及时纠正地方政府可能存在的违反公平竞争的行为,以构筑积极健康的政商关系。在硬性基础环境方面,需提供高质量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鉴于辽宁省各地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现状,需在薄弱地区强化传统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各地互联互通的有效性。同时,随着科技创新时代的来临,应积极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大力促进5G基站、大数据中心、城际高铁、新能源充电桩、人工智能以及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发展,促进人才、数据、技术等各种要素充分流动。
第四,加速数字化赋能,加强改革升级,为传统企业实现品质和效率提升注入动力。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的经营模式和产业发展正面临着深刻的解构与重构浪潮。在这个大背景下,对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高质量发展而言,不仅需要着眼于增量的培育,更需要紧紧抓住数字化的机遇,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推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进程。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不仅能够提升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效能,还能助力中小企业在品质和效率方面取得显著提升。面对“数字鸿沟”的挑战,政府和行业组织应该共同努力,打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积极推动行业大数据平台的构建和企业数据共享机制的推进。对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而言,亟需培育一批具备强大服务能力的数字化服务平台,引导企业将业务迁移到云端,积极探索数字化赋能对产业转型升级的路径。这一系列措施将有助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茁壮成长,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的杰出“小巨人”企业。(辽宁省社科联经济社会发展研究课题“辽宁省‘专精特新’企业发掘及发展研究<2023lslybkt-061>”项目组霍伟东陈晓娴吕晨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