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降准释放中长期资金,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基础
- 发布时间:2023-09-18 11:54:01
- 来源:中宏网
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于2023年9月15日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25个百分点(不含已执行5%存款准备金率的金融机构)。这是年内第二次降准,预计释放中长期流动性超过5000亿元。
2003年9月以来,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经过了明显的先上升后下降的过程。第一轮大幅上涨发生在2006年7月到2008年6月,这一阶段基本按照每月上调0.5%的步伐,逐步将存款准备金率由7.5%上调至17.5%。2008年9月,央行首次对存款类金融机构进行了分类管理,划分为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和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当月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保持17.5%不变,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至16.5%。从2008年9月到2008年12月,经过四次下调,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至15.5%,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下调至13.5%,这一水平一直保持到2009年12月。第二轮大幅上涨发生在2010年1月到2011年6月,同样基本按照每月上调0.5%的步伐,将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上调至21.5%,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准备金率上调至19.5%。存款准备金率于2011年6月达到峰值后,开始进入下行周期。2018年4月,央行进一步对存款类金融机构进行了细分,中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划分为中型存款类金融机构和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本次降准后,大型、中型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分别下降至10.5%、7.5%,小型存款类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维持5%的水平不变,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下降至7.4%。
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化反映了政策从被动提高向主动降低的转变。我国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外贸盈余迅速提升,在强制性的银行结售汇制度下,出现了大量的货币被动超发。从2003年10月到2011年6月,存款准备金率的不断提高属于被动应对。从货币乘数看,我国的货币乘数在这段时期内一度下降至3.6左右的水平。2012年4月16日,国家外汇管理局网站刊文,我国结束了实行多年的强制结售汇制度,企业和个人可自主保留外汇收入。自此,外贸盈余带来的货币超发压力逐步减小,被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的政策也退出了历史舞台。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进入了中高速增长阶段,我国的存款准备金政策也进入了主动降低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从货币乘数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的货币乘数呈上升趋势,截至2023年8月,我国广义货币和央行储备货币的比值已达到8.11。
本次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有利于缓解多重因素带来的市场流动性压力,有助于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今年8月中旬以来,政府债发行明显加速,8月政府债净融资1.18万亿元。从贷款数据看,8月我国人民币贷款增加1.36万亿元,较7月多增超万亿元,前8个月企业贷款利率已降至历史低位,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不减。此时降低存款准备金率,有利于降低银行资金成本,有助于支持贷款利率进一步下行。9月是季末月份,流动性指标等监管考核会导致金融机构流动性需求上升。此外国庆长假即将到来,市场流动性需求将上升,这也需要相应的资金支持。当前,我国经济运行持续恢复,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8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由负转正,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运行也延续积极态势。此次降准增强了金融支持扩大内需的动力,有助于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基础。(作者:何青,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高级研究员;胡通,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助理研究员。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推动建立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研究"[20ZDA05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