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善预期,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 发布时间:2023-07-26 09:55:35
  • 来源:中宏网

  当前国际环境复杂严峻,世界经济增长缓慢,反映在外贸上就是2023年6月份,进出口总额34883亿元,同比下降6.0%。其中,出口19898亿元,下降8.3%;进口14985亿元,下降2.6%。国内经济恢复总体向好,2023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59303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5%,比一季度加快1.0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0416亿元,同比增长3.7%;第二产业增加值230682亿元,增长4.3%;第三产业增加值331937亿元,增长6.4%。但市场需求增长总体较为乏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下降,经济结构性问题依然较为突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仍需加力。

  从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来看,目前外循环增长乏力,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其主要诱因是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减弱,全球收入两极分化导致全球需求下滑,各国为救助危机导致高债务,民粹主义泛滥、保护主义崛起,地缘政治冲突导致武装冲突频发。尤其是在中美战略性竞争关系下,美国拉拢盟友共筑“小院高墙”,以国家战略安全取代经济效益标准,造成逆全球化全面抬头,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受冲击,经济全球化的成本持续上扬,全球化的收益呈下滑趋势。

  基于目前的国内外形势,可考虑把提振内需作为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重点。从消费、投资、净出口三驾马车角度来看,净出口近期是负增长,要想在短期内实现快速增长比较困难。市场主体的投资积极性不高,投资增长较为乏力,2023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43113亿元,同比增长3.8%,低于GDP5.5%的增速。第一产业投资增长0.1%,第二产业投资增长8.9%,第三产业投资增长1.6%,主要依靠第二产业的投资拉动。2023年上半年民间投资下降0.2%,相对应的私营企业增长率只有1.9%。引进外资越发困难,2023年上半年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仅0.8%。主要原因是市场不确定性因素偏多,投资回报率偏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7588亿元,同比增长8.2%,比一季度加快2.4个百分点。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203259亿元,增长6.8%;餐饮收入24329亿元,增长21.4%。因此,从现实数据和可操作性来看,需要更多从消费端发力。加之目前消费所占比例总体偏低,还有较大的政策调动和增量提升空间。从政府、企业和家庭三足鼎立的三个重要主体来看,政府过去更多把刺激经济增长的政策作用到企业身上,这在产品相对短缺的经济年代是没有多大问题的;但今天,几乎所有的行业都出现了产能相对过剩,需要政府把政策作用的重点放在家庭这边,有助于更好解决当前内需不足问题。

  一是改善市场主体预期,提振社会消费信心。在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下,解决前两重压力亟需改善预期。尤其是疫情三年,扰乱了正常的社会经济关系,对广大市场主体的冲击很大,弱化了市场主体对未来的预期;同时大国博弈和地缘政治冲突也让市场主体对宏观形势预期悲观。在市场噪声较多,市场主体无法看清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情况下,需要政府根据经济长远发展需要,采取多种政策措施和舆论宣传手段,改善市场主体对未来的预期。宏观预期管理的核心是消除各种不确定性,以增强各类市场主体对未来的发展信心。在操作层面上,减少政府政策的随意性,减少政府对微观市场行为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主体性作用。政府严格扮演好守夜人角色,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完善社会信用体系,以公正监管维护公平竞争,持续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尤其是要保护消费者权益,推进信息化建设,履行好监管职责。

  从现实数据来看,2023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比一季度加快1.0个百分点,增速含金量比较高,经济结构改善和动能优化比较明显。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大,服务业增长较快,新动能已逐步形成,科技创新加速推进,绿色智能产品销售增长较快,这表明国民经济在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在稳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未来可期。

  二是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水平。按照消费函数理论,消费是收入的函数,增加消费首先得增加收入,而收入来源于要素报酬。尤其是劳动报酬,是广大普通居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因此,要千方百计鼓励企业扩大投资,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从而创造更多就业机会;鼓励有条件的民众创新创业,通过双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增加居民合法收入来源,多渠道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从而增强社会消费能力。其中,中等收入群体是购房买车、教育医疗、休闲旅游等中高端商品和服务消费主力军,是引领消费结构向高端化、多样化、个性化升级的中坚力量,对于扩大内需有强大的支撑作用。要着力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使之成为扩大消费的主力军。大都市圈和城市群是扩大内需的主要载体,要深化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改革,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城镇化格局,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使城市群成为社会消费中心。其中,要重点发挥消费中心城市拉动内需的作用;同时要大力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升农村居民消费档次。

  三是不断创新消费场景,培育消费新增长点。第一,加强新型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基于消费场景差异化,鼓励多元化新型消费基础设施供给,提高新型消费基础设施覆盖率。加强消费基础设施核心技术攻关、基础设备供应和专业人员配备。第二,培育壮大数字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围绕通信、医疗、教育、民生、金融和娱乐等消费场景,积极培育数字消费体验中心,开展星级体验中心培育遴选,引导市民增加数字消费。以“数商兴农”工程为牵引,加大“快递进村”工程、“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实施力度,激活下沉市场的数字消费潜力。以数据为支撑,加快实施消费全链路数字化改造,破除供需错配困境。第三,组织实施消费场景创新示范工程。组织实施数字消费场景打造和传统消费场景升级示范工程,推出一批推动消费场景创新的探索实践典型案例。布局数字技术与消费场景的融合示范,推动云旅游、智慧停车和无人配送等新型数字化消费服务,构建新型消费服务场景。

  四是强化消费政策保障,减轻居民消费负担。第一,优化居民消费补贴方式。警惕新兴消费品购置优惠政策效应“边际递减”,充分挖掘新型消费潜在用户需求,定期发布消费白名单。围绕消费环境、品牌定位和企业口碑等影响消费者购买选择的因素,通过减免消费税、推出惠民套餐和发放数字消费优惠券等方式,构建可持续的消费“隐性补贴”体系。例如,可考虑加大义务教育、医疗保障和育儿费用的财政支持力度,减少居民对不确定性的担忧,增强社会经济未来发展实力。第二,加大刺激消费政策落实力度。加强有关部门沟通协调,聚焦后疫情时代消费领域尤其是数字消费的难点堵点,研究出台新的促进消费工作举措。抓好提振大宗消费和重点消费、促进释放农村消费潜力等已出台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落实《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十四五”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方案》要求,推动相关行业消费持续恢复。

  五是优化消费市场供给,给予消费者更多选择。第一,加速产品创新迭代。紧紧抓住消费变化趋势,整合分散的市场数据,对消费者精准画像,以数字技术促进产品功能和价值开发,加快传统产品功能开发和升级改造,推动企业价值链朝着提升用户价值方向延展,拓宽价值增值空间。第二,不断创造用户价值。提高企业的用户需求感知、柔性制造能力和需求响应速度,融合供需两端,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整合碎片化价值,利用网络协同提高用户黏性。增加企业业务多样性,满足用户多样化、碎片化需求,扩大用户自主选择范围。以数字技术为依托,构建上中下游稳定合作和资源高效运转的企业价值网络,丰富用户价值创造载体。第三,加强中国品牌建设。加大新型消费品的品牌引育力度,突出产品的性价比优势。打造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产品品牌,提升产品区域品牌影响力。增加中高端消费品供给,提高产品品牌附加值、市场影响力和消费者认可度。支持品牌企业走出去,引导链主企业做强品牌,提高头雁企业品牌影响力。【作者:黄庆华,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在7月20日出席中宏论坛第三十八场在线研讨主题发言;西南大学2020年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项目《宏观经济学》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