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尽快扭转经济增速放缓局面

  • 发布时间:2023-07-26 09:45:22
  • 来源:中宏网

  上半年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特点上半年中国经济主要数据已经悉数出炉,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二季度同比增长6.3%,环比增长0.8%。相比于2022年,经济运行总体呈现企稳回升态势。但相比于市场和投资者的期待,却是一个明显弱于市场一致预期的复苏。尽管上半年经济增长不及预期,但中国经济仍然呈恢复性增长态势,依然在结构性复苏的轨道上,经济运行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突出亮点:

  主体人群就业率改善、失业率保持稳定。上半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3%,比一季度下降0.2个百分点。6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与上月持平。我国25-59岁主体就业人群失业率已经持续4个月显著低于2019年疫前水平,这带动了居民部门收入总体回暖。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72元,同比名义增长6.5%,比一季度加快1.4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8%,加快2.0个百分点,略快于上半年经济增速,这是一个可喜且重要的变化。

  工业生产低位回升,恢复较快。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比一季度加快0.8个百分点。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4%,出现小幅改善;环比增长0.68%,是去年10月以来的最高水平。6月制造业PMI中的生产指数为50.3%,再次回升至枯荣线之上。工业生产底部似已呈现,且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5%,比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快2.7个百分点。

  升级类消费增长有所回暖。随着居民失业率下降、消费信心指数逐步回暖,加上多地开始实施新一轮促消费政策,都对消费的恢复性增长形成一定支撑。但也要看到,今年端午消费整体弱于疫情前,汽车销售放缓,加之去年同期基数较高也对消费产生制约。6月消费整体表现仍欠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1%,环比增长0.23%。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7588亿元,同比增长8.2%,比一季度加快2.4个百分点。与此同时,线下服务消费较为旺盛,如餐饮收入24329亿元,增长21.4%。部分商品尤其是升级类商品销售较快增长,限额以上单位金银珠宝类、体育娱乐用品类、化妆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7.5%、10.5%、8.6%。此外,6月新能源车市场零售66.5万辆,同比增长25.2%,环比增长14.7%。今年以来累计零售308.6万辆,同比增长37.3%。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支撑相对增强。固定资产投资缓中趋稳,有效发挥“稳增长”作用。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43113亿元,同比增长3.8%。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7.2%,制造业投资增长6.0%,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7.9%。鉴于去年同期基数较高,此前通过发行地方政府专项债和政策性银行专项基建投资基金对基建投资的支持力度边际减弱,基建投资同比增速有所放缓。制造业在需求改善、利润回暖和企业预期有所提振的背景下,整体超预期走强。房地产投资则持续走弱,但投资下行的速度有所减缓。地产销售依旧表现低迷,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59515万平方米,下降5.3%;商品房销售额63092亿元,增长1.1%。

  企业利润有初步逐步改善迹象。1-5月国有企业利润增长10.9%,已大幅好于去年全年水平。工业企业利润延续负增长,但跌幅也在逐步收窄。5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12.6%,降幅较4月份收窄5.6个百分点,连续三个月收窄,企业利润呈现稳步恢复态势。其中,制造业随着促进其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逐步显效,利润明显改善。5月份制造业利润降幅较4月份收窄7.4个百分点,带动规上工业利润降幅收窄4.9个百分点。1-5月份,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18.8%,降幅较1-4月份收窄1.8个百分点。

  中国经济的真问题是亟待提振市场信心从上半年中国经济的整体情况看,传统上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均出现动力不足的问题,其中居民消费、房地产和民间投资尤其羸弱,显示中国经济的内生动力严重缺乏,主要表现在:消费恢复尚不稳固,结构性特点突出。三年疫情导致的“疤痕效应”十分明显,社零整体反弹力度有限,距离疫情前正常年份的8%-9%的增速尚有不小差距。

  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1%,前四个月回落至4.7%,前五个月回落至4%,前六个月回落至3.8%,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增长7.2%、制造业投资增长6%,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7.9%,民间投资下降0.2%。边际走弱的数据反映了经济主体的信心恢复和需求释放远远不及预期,各方对于中长期的谨慎预期制约了企业投资需求的释放。特别是,民间投资增速连续滑入负增长,显著慢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更是远低于疫情前增速。

  以美元计上半年出口累计负增长3.2%,六月负增长12.4%,五月负增长7.5%,四月负增长12.4%。上半年,进出口同比增长2.1%,出口同比增长3.7%,进口同比下降0.1%。

  从上半年物价、投资、企业利润及就业数据看,经济主体的信心恢复和需求释放远远不及预期,各方对于中长期的谨慎预期制约了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需求的释放。疫情之后经济复苏总体偏弱,中长期下行压力有增无减,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持续弱势运行,工业品和消费品价格均面临较强的通缩压力。2023年6月,PPI同比下降5.4%,是连续六个月下降,连续九个月位于负值区间。这极大影响了企业的利润状况。2023年5月,工业企业利润已连续十个月负增长,前5个月同比负增长18.8%。

  “就业-收入-消费”这一循环尚未实质性改善。6月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2%,特别是结构性的就业压力比较明显,16-24岁的就业人员调查失业率今年以来逐月上升:17.3%、18.1%、19.6%、20.4%、20.8%,在6月达到了有记录以来的历史最高点21.3%。

  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 尽快扭转经济增速放缓局面展望下半年的中国经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方向没有变,经济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的大趋势没有变,以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核心内容的新经济、新动能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没有变,大家还是要对中国经济的未来保持耐心、信心。

  与此同时,政策层面不仅需要继续保持战略定力,还需要增强政策的灵活性和前瞻性,适时加大逆周期调控力度,尽快扭转当前经济增速放缓过快的不利局面,以确保顺利实现年初政府所确定的经济增长目标。

  加大财政政策的扩张力度,适当上调年度赤字率。客观来看,相比主要发达国家,中国目前的宏观杠杆率并不高,尤其是中央政府的杠杆率依旧偏低,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未来需要进一步通过改革来理顺中央与地方政府间的财权与支出责任。就短期而言,应加快地方专项债发行节奏,继续发挥准财政工具如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的作用,用于补充重大项目资本金(不超过资本金50%)或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同时,面对疫情之后的“疤痕效应”和普遍受损的居民、企业和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应将财政支出的使用范围向民生领域倾斜,对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中低收入家庭和中小企业提供各种形式的直接补贴,如消费券等。

  货币政策继续保持必要的宽松力度,继续降准降息。当前通缩压力不断加大,货币宽松的幅度和空间均被打开,总量、结构以及价格工具均可适时出台。非对称式降准有利于为经济复苏释放必要的流动性,加大政策性银行信贷额度等金融工具的使用可起到优化结构的作用,降息以直接降低微观主体借贷成本。特别是,应当机立断地鼓励商业银行大幅度降低存量房贷的利率,以充分释放居民消费的能力和意愿。

  真正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这一中央的部署落到实处。当前,亟需出台全方位、短中长期扩大消费的政策体系。特别是,要从顶层设计上创设一套支持扩大消费的全新模式和政策体系,大幅度增加扩大消费的财政预算,例如,每年都发行一定规模的专项债用于促进和扩大消费,特别是扩大基本公共服务方面的消费,如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医疗、教育、培训、社保、养老等方面的消费。具体来看,可以考虑放松大城市汽车限购、适当增加汽车号牌资源投放,以有效提振汽车消费。堵不如疏,应通过优化城市路网布局、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等综合性措施缓解道路拥堵压力。适当把财政资金安排向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农村老年人群、城市高龄离退休人员倾斜,有助于提升这部分弱势群体的边际消费倾向。

  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尽快稳定房地产市场,稳定房地产投资。在需求端,因城施策、尽快取消或逐步放松需求端的限制性措施,如限购、限贷、限售、限价等不合时宜的、具有收缩性和抑制性的政策,这可以较好地支持刚性、改善性住房需求。适当降低改善性需求为主的二套房按揭贷款利率,降低首套房和第二套住房的首付比例、交易税费,以改善当前楼市销售的弱势。在供给端,加大优质房地产企业融资支持,加大对保障性租赁住房供给的支持,加快推进租购同享和租购同权,加快长租房市场建设,降低新增供地的土地成本,逐步减少由开发商承担各种配套设施建设移交。

  调动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积极性,提振其投资信心,尽快稳定和扩大民间投资。面对当前日益严重的民营企业信心不足、不敢投、不敢贷的问题,要采取务实有效的举措并加强政策执行力,以期充分调动民营企业和企业家的积极性,特别是聚焦于提高政策稳定性、促进营商环境公平性和增强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保护力度等三个方面,避免出现经济政策运动化、产业政策行政化、政策预期外变动频繁化和极端化等情况,防范经济政策和产业政策无效、无用甚至起到反作用。(作者:王军,华泰资产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7月20日出席中宏论坛第三十八场在线研讨所作主题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