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稳中向好把握新机遇
- 发布时间:2023-07-24 09:53:41
- 来源:中宏网
7月11日,习近平在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上指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我们主动作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战略举措,要围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聚焦投资、贸易、金融、创新等对外交流合作的重点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积极主动把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
从经济环境来看,我们正处于疫后消费和经济恢复阶段,以宏观经济问题为导向的中长期调整优化至关重要,在始终坚定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前提下,新兴科技创新、绿色低碳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市场制度完善等一系列结构性调整,不仅为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在对外开放进程中寻求新发展契机。除此之外,国际局势复杂多变,世界经济碎片化、集团化趋势明显,国际贸易与投资更为保守,国际社会迫切需要中流砥柱的力量保障经济的平稳运行,因此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建设,通过制度设计和营商环境的优化,保障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的紧密联系,不仅向国内国际投资者释放了积极信号,也能发挥中国力量改善国际市场的整体环境,积极担当国际责任并维护开放自由的国际秩序。总体而言,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可以说是疫后经济高质量转型和经济政治复杂局势中的必然之举、破局之举。
在保障现有制度建设基础上平稳过渡,才能找准“新”方向,提出“新”举措。目前整体经济正处于稳中向好调整阶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着力扩大有效需求、加强政策措施储备的部署,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有能力应对超预期挑战和变化,保证银行体系流动性以及货币信贷持续增长。而面对多重因素的影响,人民币汇率需要在市场化的机制下,通过充足的政策工具保持合理均衡的水平,围绕预期管理,防范大起大落而损害投资者信心。中国与国际社会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金融、贸易、投资等领域的潜在风险,将直接影响着对开放型经济新体制能否持续发展,因此要加强自主性,包括政策制定自主性、研发创新自主性和国际话语自主性等等,同时要拓展有效政策工具储备,以全力应对农业、卫生、金融等诸多社会经济领域中的系统性风险。
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顶层制度设计至关重要。立足于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开放型的经济新体制的设计将坚持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完善依法平等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的制度体系,简化行政流程、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公平公正监管,抵制不正当手段促进合理竞争,推动资源要素有效充分地按照市场规律进行流通,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今年中国资本市场启动了注册制改革,金融监管体系进行着重大变革,一系列鼓励政策引导金融资源积极涌向新兴企业,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力度在持续增强的同时,结构性优化以及金融监管也有效控制了系统性风险,这是现在以及未来需要不断探索的重要方向。同时,制度设计要重视培育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有效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场资源,推动制度型开放,增强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中的影响力,提升在国际经济治理中的话语权。
为了切实建设好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需要在宏观层面做好系统性协调,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因地制宜地采取具体措施,在降低各种壁垒、放松准入条件等基本前提下,差异化地引进国际投资,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优劣势,为资本、人才、科技和信息等经济要素引入提供相应支持,避免大水漫灌和恶性竞争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监管缺位。
本次会议指出,要完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顶层设计,深化贸易投资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扩大市场准入,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我国综合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提升贸易投资合作质量和水平。在稳中向好的经济环境下,建设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将把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以全新面貌迎接国际社会的新伙伴。(作者:何青,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蒋东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助理研究员。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推动建立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研究”[20ZDA05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