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中欧政治互信,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
- 发布时间:2023-06-26 16:19:36
- 来源:中宏网
中宏网北京6月25日电 6月24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李强在结束第七轮中德政府磋商并对德国进行正式访问、对法国进行正式访问并出席新全球融资契约峰会后,乘包机回到北京。作为就任总理后的首次出访,李强为期6天的德法之旅引发各方热议。此间国际观察人士认为,李强访问德法时的种种迹象表明欧洲国家不愿疏远中国。
“虽然此次访问过程中,出现了有关中欧关系的负面论调,例如欧盟委员会发布的‘欧洲经济安全战略’被认为是通过限制投资和出口防止中国等国获得欧盟的与国家安全相关的技术等报道,但中欧在全方位探索交流,充分合作的基础是坚实有力的,双方的承诺也是有持续性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胡钟中接受本网专访时指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在全球经济增长缓慢、债务货币化、中美大国博弈的背景下,各国需要通过务实性合作尽快恢复经济。2022年中国和欧盟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欧盟对华新增投资100.3亿美元,同比增长96.6%,中国对欧盟新增投资69.9亿美元,同比增长23.7%。开放、创新、多元国际秩序有利于中国和欧盟的发展,帮助其尽快恢复国家经济增长,让国内达成稳定。
欧盟,尤其是德国和法国在战略自主目标下,加强与中国关键事务合作是必要的。很多如应对气候变化等需要大量的资金和全球国家共同参与才能制定规则。近十年来,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灾难和使用非化石燃料上形成了大量的支出和债务。据估计,全球发展中国家每年非化石燃料上需要花费近19000亿美元。其中,无论是帮助这些国家减少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还是重组债务都需要中国的大力支持。
全球企业寻求去风险,这并不意味和中国脱钩,而是一种对政府的诉求。双方政府通过对话机制增强企业家的信心,并通过承诺降低风险。反之,因为担心技术优势丧失和地缘政治风险主动放弃经贸合作,更像是因为不确定性主动放弃自己的竞争前景。
随着普通民众的生活水平和福利越来越依赖于大型的私营企业,各国政府都清楚理解和主要私营企业以及经济体协调竞争性政策的重要性。从中美的例子可以看出,即使是高科技产业,想通过行政法令切断企业与某个国家的联系而不伤害本国居民福利是不现实的。在全球财富分配不平等加剧,大部分人收入增长停滞的时候,损害他们的福利无疑会增加国内矛盾。因此,各国政府都清楚主要私营部门和地方经济体协调竞争政策的重要性。需要加强交流和沟通,切实让民众感受到是受益的。只有加强沟通和合作,才能更好地实现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
正如欧洲理事会主席米歇尔和中国总理李强会面所言:“中国的发展有利于欧盟和世界,欧盟反对新冷战,且无意打压中国发展。”“中欧应增强互信,通过成功合作化解疑虑。这有利于中欧共同发展,有利于携手应对全球性挑战,有利于构建多极化世界,符合双方根本利益,也将为世界注入稳定性和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