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正转型,走好走稳高质量发展之路
- 发布时间:2023-06-15 08:43:20
- 来源:中宏网
4月21日,二十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重点讨论了民营经济的发展问题,民营经济不仅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压舱石",也是经济创新发展的"主战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之路风雨兼程,民营经济力量不断壮大,成为推动我国发展不可或缺的力量。目前,我国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90%以上的企业数量。然而,在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下,民营经济发展也正经历从提升数量到提升质量上来,民营经济的制度环境首先应当满足民营经济发展的需求,例如市场监管、产权保护和融资限制等等;民营经济主体的自身发展硬实力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内驱力,例如企业家精神、企业治理能力和社会责任意识等等;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在高质量发展中的内在职能和相互关系需要进一步明确,尤其在资源分配、政策引导和市场构成等多方面仍有加大提升空间。
从民营经济的制度环境来看,要破除制约民营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制度障碍,引导民营企业在高质量发展中找准定位。市场化水平很大程度决定了民营经济的发展,充分引入竞争机制并保护合理竞争,有利于依靠市场力量引导生产资料合理配置、鼓励企业创新进取、提升消费者信心和福利水平。正如《关于营造更好发展环境支持民营企业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制度化的长期稳定发展环境,保证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开公平公正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的壁垒应该进一步打破,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在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壮大。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需要引导社会各界转变思路、更新观念,构建亲清政商关系,带动全社会形成尊重创业者、尊重企业家的良好氛围,提振民营经济长期发展信心。
除了市场制度的改进优化,金融发展为实体经济提供强有力的支撑,金融体系的转变也紧密契合实体经济的内在需求。今年开始全面实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为企业拓展融资渠道、提高市场认可、强化内部治理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今年三月我国金融监管体系进行了重大改革,针对现阶段的分业监管模式中监管重叠与监管真空并存、标准不统一、手段不丰富等现实困难提出了针对性措施,为投资者、消费者和企业等微观主体提供更透明、稳定和健康的金融环境;近年来减税降费力度持续加大,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渠道不断拓宽,短期资金周转和长期贷款需求得到充分满足,民营经济的改革创新、转型升级和健康发展才顺利推进。
2023年中国经济恢复仍需强化内驱力、增强稳定性,以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较弱等三重内在压力,以及国际政治经济不确定性造成的风险外溢,因此如何在形势严峻的下推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至关重要。第一,需要客观认识到民营经济正在从数量扩张转变为质量扩张,国内外市场对商品和服务的质量需求不断提升,而民营经济集中于中下游企业且内部竞争压力较大,纵向升级的壁垒较大,只有突破这一结构性困境,才能开拓民营经济发展的新空间。第二,技术创新和人才升级至关重要,要从商业模式创新的陷阱中走出,重视生产技术创新的长期攻关和投资,通过政策保障创新技术产权和资金持续性,让民营企业有足够空间投身于重大技术壁垒的突破。第三,数字化转型也是激活民营企业的重要法宝,将企业生产管理数字化并建模分析,有助于更好地发现问题并优化决策,在经营活动中引入数字化,有助于企业系统地掌握各项财务指标,在此基础上建立生产经营和投融资数据平台,能加强民营企业市场透明度,减少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有效控制系统性金融风险并保护市场竞争。第四,民营企业内部治理,不仅需要积极进取、敢闯敢拼的企业家精神,还需要自上而下不断优化的治理机制,民营企业如何用好用活生产资料和人力资本仍需更多的实践探索。
"两个毫不动摇"是我国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会越来越好,发展空间会越来越大。面向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营企业要践行新发展理念,深刻把握民营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和面临的挑战,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坚守主业、做强实业,自觉走高质量发展路子。(作者:何青,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蒋东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