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内既无通缩之忧,也无通胀之忧
- 发布时间:2023-06-05 08:58:28
- 来源:中宏网
中宏网北京6月2日电(王镜榕 周子怡)“当前并非典型的通货紧缩,而是由诸多结构性问题导致的结构性物价下跌,年内既无通缩之忧,也无通胀之忧。物价作为经济运行的滞后指标,在经济复苏早期表现相对低迷比较正常。”王军指出,四月份CPI和PPI同比连续三个月双双下跌,引发市场对于“通缩”的担忧。就理论而言,通货紧缩一般认为有三个标志:即两个特征和一个伴随,物价水平的持续下跌、货币供应量的持续下跌和伴随着经济衰退。从当前及未来的物价走势来看,在经济非对称恢复背景下,物价涨跌分化,价格下跌不具备持续性和普遍性;一季度M2增长12.7%,大幅度超过同期经济增长4.5%;疫情之后的2023年全年都将是一个较为明确的温和复苏趋势,并不是经济衰退。
以下是王军访谈:
当前物价下跌的原因不在于货币供应不足。在货币供应高增长的同时,物价却走低,显然这并非典型的通货紧缩,所谓“通缩”是个伪命题。但通缩压力加大、物价持续低迷则是个真问题、对其高度关注是完全正确的。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令人费解的背离现象,根本原因是总需求不足和供需结构性失衡,是过去几年为对冲经济下行而过度依赖财政投资、过度依赖货币政策、过度依赖间接融资,货币的结构性扩张并没有完全进入到商品和服务的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没有持续推动需求快速回暖,而是带来一系列结构性问题:结构性经济复苏:供需复苏不同步、三大需求恢复的不同步、内外需不同步、国有民营不同步;结构性产能过剩:部分商品价格持续下跌,服务类价格有所恢复;结构性收入增长:疫情的“疤痕效应”所带来的中低收入群体收入增长乏力进而消费需求不足;结构性“货币窖藏”:只属于有钱人的超额储蓄,与大多数中低收入群体无关。
这四大结构性问题的叠加,共同抑制了价格的全面持续上涨,而是呈现一种结构性物价波动或者说主要是结构性物价下跌的特点:贵金属、奢侈品、豪宅以及接触性服务价格上涨,受失业率居高不下影响的房租、受刺激政策影响较大的大宗消费品,如汽车价格和受外部输入性影响的能源价格下跌。有涨有跌、冷热不均的物价表现与通货的紧缩并无直接关系。
展望年内几个季度的物价走势,随着需求端的持续改善,物价持续下跌的情况将很快有所改变,物价涨幅整体温和,总体呈浅“√”型走势,且当下可能就是物价的底部区域。预计二季度CPI仍将偏低,波动中枢可能在0.5%上下,核心CPI向上难度也较大,中枢同样是0.5%左右,但5月开始大概率将迎来回升。下半年的CPI将小幅向上运行,整体中枢大致在1%的水平。核心CPI随着需求回暖也将进入到探底并略有回升的通道,但因总需求恢复的强度有限、劳动力供应充裕,其波动中枢可能很难超过1%,通胀难以构成对政策面的实质约束。
就PPI而言,二季度大概率仍在底部徘徊,波动中枢在-3%左右;国内基建发力和房地产市场企稳带来的需求回暖,将对生产资料价格形成一定支撑,三季度开始PPI将扭转颓势,进而确认二季度的底部位置,最晚四季度有可能浮出水面,但全年PPI可能仍然会为负值。其中的最大不确定性来自于海外的输入性影响,如果下半年海外经济超预期走弱、原油价格再度下滑,那么PPI进一步下行的风险仍不可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