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探索提升国民幸福感的根本途径
- 发布时间:2023-05-10 13:54:15
- 来源:中宏网
中宏网北京5月3日电(记者王镜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治国有常,利民为本。为民造福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产党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群众什么方面感觉不幸福、不快乐、不满意,我们就在哪方面下功夫,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
“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
幸福感是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自我评价。近日,一家总部位于法国巴黎的全球知名民调机构益普索公司,通过对32个国家,22508名成年人的幸福感调查,结果显示,幸福感指数排名前五的国家是:中国(91%)、沙特阿拉伯(86%)、荷兰(85%)、印度(84%)、巴西(83%)。美国排名第14位,日本排名第29位(倒数第4位),韩国排名第31位,倒数第2位。
国内外的研究显示,增强国民幸福感是一项复杂、多维、立体的社会系统工程。2023年2月20日,联合国发布《全球幸福指数报告》。这个报告从2012年开始,对全球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每年评估的国家数量不一样,2022年有146个,2023年只有109个),基于当地民众的幸福感、社会福利、个人自由度、官员腐败、经济增长等数据综合排名,每年发布一次,已经连续发布11年,芬兰连续6年被评为全球幸福感第一的国家。在这个幸福指数调查报告排名前十的国家中,除以色列和新西兰外,全部是欧洲发达国家,北欧国家全部位列其中。中国排名第64位,同比2022年增长了8位,比2021年增长了20位。
2021年4月25日,在广西考察的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全州县才湾镇毛竹山村,走进村民王德利家。在客厅聊家常时,王德利激动地说:“总书记,您平时这么忙,还来看我们,真的感谢您。”习近平总书记回答道:“我忙就是忙这些事,‘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心中的‘国之大者’就是人民的幸福生活。”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袁正教授团队在国家社科基金的资助下研究了国民幸福问题。2023年2月,在中山大学出版社出版专著《国民幸福感研究》。袁正在接受本网记者专访时作出上述表述。那么,心怀国之大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部深度研讨如何增强国民幸福感,政府做出什么努力可以让人们更幸福?袁正告诉记者,政府对国民幸福负有责任,政府应该为民众的幸福努力。亚里士多德亦提出促进国民幸福乃是国家的首要任务。
结合专著研究成果,袁正对个体提升幸福感的建议包括:一是遗传基因决定了幸福水平的一半;二是提高个人和家庭的收入;三是努力工作;四是进入并维护婚姻;五是要生育适当数量的孩子;六是中年人幸福感最低;七是男性的幸福感比女性要低;八是保持健康;九是接受更高的教育水平;十是不盲目信仰宗教;十一是信任他人;十二是选择理想居住地。
推进高质量发展,厚植国民幸福感之根
袁正告诉记者,结合有关促进居民幸福的研究成果,对于提升国民幸福感指数主要有十条政策建议:一是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收入是影响居民幸福的核心因素。不断增长的财富水平有助于人们提升幸福感。要千方百计提高人民群众的收入水平,促进共同富裕,让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二是提升就业水平。劳动是劳动者的幸福源泉。劳动是人的第一需要。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创造了价值,也体现了自身的价值。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相加就是痛苦指数。就业是最大的民生,要坚持就业优先战略;三是稳定物价水平。痛苦指数也包含了通货膨胀指标。当物价不断上涨,若收入水平没有同步提高,人民群众会感觉到切切实实的痛苦。住房、教育、医疗等领域的价格上涨会让居民感觉到压力,甚至不敢消费;四是控制贫富差距。收入差距过大对居民幸福感有不利影响。社会贫富差距过大会滋生社会不稳定因素,造成社会普遍的焦虑,人们担心陷入贫困。要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基础性制度安排,促进共同富裕;五是加强住房供给,改善住房条件。住房对于居民的幸福感至关重要,中国人有购买住房成家的偏好。坚持房住不炒,加强住房供给,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坚持“稳字当头”,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六是发展医疗保险和社会养老保险。居民购买或加入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有利于平抑不确定性风险,提升其幸福感。医疗保险让人们在面对疾病时病有所医,不至于因病致贫。养老保险可应对老年人寿命超出预期,年轻时储蓄不足的经济风险;七是打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在法律的保护下,每一个人都有明确的预期,有安全感,有恒产者有恒心,有助于人们集中精力创造生产力。良好的法治环境塑造良好的社会秩序,提升安全感、和谐感和幸福感;八是建立良好的社会道德和社会信任。良好的社会道德和社会信任就像润滑剂一样规范着人们的行为。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内心的法律。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和社会诚信建设,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九是保护生态环境。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十是保持合理的城市规模。城市不是越大越好,要保持合理的城市规模。大城市病在一些特大城市、大城市显现,如交通拥堵,通勤时间过长,城市空气污染,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紧张,会降低大城市居民的幸福感。
“我们都知道中国GDP仅次于美国,全球排名第二,但我国的人均GDP排名却仅位列全球中等水平。”袁正告诉记者,因此,对我们的国民幸福感排名要客观理性,过高的估计不切实际,但是,也要看到中国的幸福指数和GDP在连年上升,所以也无需妄自菲薄。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高质量发展,是提升国民幸福感指数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