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CPI温和上涨、PPI同比下降,未来应坚持扩大内需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
- 发布时间:2023-04-28 11:24:17
- 来源:中宏网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3年3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0.7%,环比下降0.3%;全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2.5%,环比持平。CPI同比增速跌破1%,以及PPI同比增速连续6个月为负的情况,引发了市场对经济运行状况的讨论,本文认为下一阶段我国经济将保持回升态势,但CPI和PPI仍可能保持低位,未来应坚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的政策,以促进经济平稳发展、高质量发展。
具体分析CPI涨幅回落的原因,主要是受国内外季节性因素叠加的影响。具体的,今年春节在1月,节后市场价格随需求回落是普遍规律;3月份天气回暖,今年的鲜菜上市量也大幅增加,同比价格下降11.1%;猪肉存栏量较为充足,叠加消费需求回落,环比价格下降4.2%;受汽车优惠政策和排放标准调整影响,车企降价促销力度加大,燃油小汽车价格同比下降4.5%。此外受世界经济整体放缓影响,国际能源价格总体回落带动国内能源价格走低,3月份汽油和柴油同比下降6.6%、7.3%。
今年PPI同比降幅扩大,既有国际输入性影响也有去年国内基数的影响。从一季度整体情况看,PPI同比下降1.6%,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下降2.3%是主要因素。一方面,今年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原油、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回落,带动国内石油、天然气、有色金属、化学原料价格同比明显走低。另一方面,去年受地缘政治冲突因素影响,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涨幅较高,而国内供给受疫情影响供给偏紧,导致去年一季度PPI同比上涨8.7%,基数较高,影响今年PPI同比增速。
虽然CPI涨幅回落,并且PPI同比下降,但可以肯定的是目前我国经济没有出现通缩,下一阶段也不会出现通缩。首先,通缩通常指的是物价总水平持续下降,并且伴随着货币供应量的减少和经济衰退。从实际数据看,我国一季度CPI同比上涨1.3%,3月末M2同比增长12.7%,一季度GDP同比增长4.5%,这些都说明当前我国经济没有出现通缩。其次,今年一季度国内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已经连续三个月高于临界点,3月PMI为51.9%,其中生产指数、新订单指数分别为54.6%、53.6%,这些都表明制造业在保持扩张态势。最后,今年一季度的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也连续三个月高于临界点,3月份为58.2%,服务业领域的零售、铁路运输、道路运输、航空运输、互联网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货币金融服务、租赁及商务服务等行业商务活动指数都位于60%以上高位景气区间,非制造业恢复也明显加快。
下一阶段CPI和PPI仍可能保持低位,应坚持扩大内需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结合的政策。虽然整体看,下一季度国内需求总体趋于回暖,对CPI和PPI的上升有一定的拉动作用,但考虑到去年二季度CPI涨幅比较高,PPI的基数也比较高,所以二者在下一阶段仍可能保持低位,预计到下半年情况会有所改善。当前国际环境比较复杂,世界经济增长趋缓态势明显,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较多,而国内经济虽有所恢复,但是内需不足以及结构性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因此,下一阶段要坚持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推动后疫情时代经济的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作者:何青,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蒋东明,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助理研究员。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推动建立国际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机制研究”[20ZDA05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