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农业绿色发展 彰显乡村振兴成效

  • 发布时间:2023-02-27 09:30:53
  • 来源:中宏网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十四五”时期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农业发展进入加快推进绿色转型的新阶段,农业绿色发展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选择。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各项具体措施,指出必须让乡村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撑点,让绿水青山成为农业农村发展的优势和骄傲,要有效推动我国农业绿色发展,应该大力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加快农业投入品减量增效推广应用,建立健全农业废弃物处理体系。一是强化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建立健全资源化利用制度,完善有机肥替代化肥的长效机制,全面实施智能化精准饲喂,规范兽药、饲料添加剂的生产和使用,鼓励养殖密集区建立养殖废弃物集中处理中心,不断提升种养结合水平。二是加强粮食产区秸秆处理。以粮食生产功能区为重点,推广秸秆深翻还田技术、秸秆覆盖还田耕作技术以及循环利用技术;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依托,提高秸秆收储运专业化水平,开展协同技术创新,培育以秸秆为原料的农业企业,提高产业化水平。三是继续开展农膜回收行动。推动地膜产品标准化,地膜覆盖减量化,地膜捡拾机械化,地膜回收专业化,从源头保障地膜的可回收性,降低对地膜覆盖依赖度,加快全生物可降解地膜的研发和推广应用。

  强化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风险管控,建立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监测制度。一是深入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和安全利用。持续实施农用地土壤镉等重金属污染源头防治,依法推行农用地分类管理制度,对受污染耕地集中的县级行政区开展污染溯源,因地制宜制定实施安全利用方案,增强土壤污染风险管控。二是加强畜禽养殖污染环境监管。落实畜禽规模养殖场环境影响评价及排污许可制度,依法规范畜禽养殖禁养区管理;推动畜禽规模养殖场配备视频监控设施,定期开展监督性监测;加强畜禽规模养殖场执法力度,依法查处无证排污、不按证排污、污染防治设施配套不到位等环境违法行为。三是强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监督指导。在污染地区率先布设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点,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污染负荷评估,确定监管重点地区和重要时段,编制优先治理区域清单;实施治理工程,分区分类建立最佳管理模式和技术体系,开展治理绩效评估。

  推进以长江为重点的水生生物保护,科学实施农村河湖综合整治。一是加强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为主线,科学布局和组织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着力提高生态系统自我修复能力,切实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提升生态系统功能;规范好水生生物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以及生态脆弱地区等重要地区的开发建设活动,扩大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推进形成生态保护和修复新格局。二是持续巩固退捕保障成果。做好渔民的退捕转产工作,建立健全水域生态补偿机制,落实责任分工和工作推进制度;将长江经济带建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让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能够在其他流域复制和推广。三是推进农村河湖综合整治。结合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推进流域内水污染治理、生活污水和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和乡村绿化美化;围绕保护修复农村河湖水生态系统,复苏河湖生态环境,实施河道、沟道、塘坝等水系综合整治,有条件的地方紧密结合中小河流治理、水系连通,推进水美乡村建设、幸福河湖建设。

  加大草原保护修复力度,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一是完善草原自然保护地体系。优化整合草原类型自然保护地,实行整体保护、差别化管理;对已垦草原,按照国务院批准的范围和规模,有计划地退耕还草,在水土条件适宜地区,实施退化草原生态修复,鼓励和支持人工草地建设,恢复提升草原生产能力,支持优质储备饲草基地建设,促进草原生态修复与草原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有机融合。二是加快推进草原生态修复。实施草原生态修复治理,加快退化草原植被和土壤恢复,在严重超载过牧地区,采取禁牧封育、免耕补播、松土施肥、鼠虫害防治等措施,促进草原植被恢复。三是统筹推进林草生态治理。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要求和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荒则荒的原则,统筹推进森林、草原保护修复和荒漠化治理;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坚持以水定绿原则,采取以草灌为主、林草结合方式恢复植被,增强生态系统稳定性;在林草交错地带,营造林草复合植被,避免过分强调集中连片和高密度造林。【作者:黄庆华、王浩力,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文是重庆市社会科学规划追加重大项目《“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批准号:2021ZDZJ24)》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