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充分激发市场活力

  • 发布时间:2023-02-20 08:45:45
  • 来源:中宏网

  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放管服”改革取得新突破,优化营商环境取得新进展,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基础制度建设取得重大成效。按照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只有更大力度优化营商环境,采取更实举措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才能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增添动力。

  围绕市场主体去繁简苛,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

  一是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立足规则公平、制度清晰,重点推进行政许可标准化规范化,推动更多政务服务事项实现一网通办;深化投资建设领域审批制度改革,扩大告知承诺制、容缺制实施范围,不断提高行政审批效率;继续深化证照分离改革,做好“一件事一次办”“承诺制”等有效做法的推广工作;推行好简易注销程序,健全市场主体退出机制。二是破除市场主体准入隐性壁垒。健全破除隐性准入壁垒的工作机制,通过广泛收集市场主体投诉反馈,不断扩大隐性壁垒排查范围,破除行政审批流程以外的各类隐性准入壁垒;及时清理与负面清单不一致的法规制度和审批文件,让备案制名副其实;杜绝先入库后招标等歧视性做法,建立以业绩、信用和履约能力为核心的投标人资格审查制度。三是加强公平竞争审查刚性约束。持续加大公平竞争审查落实力度,凡涉及有关市场主体经济活动的规章、规范性文件和其他的具体政策措施,均应纳入公平竞争审查范围;统筹做好增量审查和存量清理,逐步清除妨碍全国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存量政策;健全公平竞争审查的抽查考核制度,确保制度走深落实。

  优化经常性涉企服务,支持市场主体创新发展

  一是持续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度。推动更多事项集成办理,压减各类证明事项,加快实现营业执照、社保卡申领、税务申报等市场主体经常办理事项“跨省通办”,持续提升公证、社保办理、医保异地结算等服务水平。二是深化政府涉企服务数字化改革。打造智慧税收服务体系,深化企业所得税和财产行为税“多税合一”申报政策;完善惠企政策精准推送机制,确保惠企政策“免申即享”、实时兑现;扩大电子证照、电子签章应用,推进电子证照、电子签章在银行开户、贷款、货物报关、项目申报、招投标等领域全面应用和互通互认。三是提升政府治理和服务效能。依托新兴数字技术,强化数据跨部门、跨层级、跨地区汇聚融合和深度利用,加强公共数据开放共享和政务信息化共建共用,加快推进数据协同下的政务流程再造,加强企业服务平台建设,打通政策直达“最后一公里”,为市场主体提供精准、高效的政策服务。

  进一步加强和创新监管,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一是持续提升监管效能。健全审管衔接机制,对取消和下放的审批事项同步落实监管措施;提升精准监管和综合监管能力,尤其是提高信用监管水平,推进企业信用风险分级分类管理工作,审慎认定失信行为,减少疫情对企业信用状况的影响。二是完善新经济监管制度。顺应“新经济”发展规律,构建一套符合创新需要、宽松适度和动态迭代的新经济监管制度;充分借鉴国外和地方经验,滚动修订完善准入制度;督促市场主体落实好主体责任,依法依规经营,持续完善多方参与的治理体系。三是增强监管执法透明度和公平性。及时跟进相关法律法规的“立改废释”工作,让市场主体放心投资、安心经营、专心发展;提高执法主体行政裁量权规范要求,分档分级裁量市场主体违法违规行为;动态公开执法过程、自由裁量标准和执法结果,提高执法透明度并积极接受社会监督。

  稳定市场预期和基本盘,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

  一是加强政策预期引导并优化政策落地机制。建立健全常态化政企沟通机制和营商环境投诉处理机制,进一步加强政策预期管理,完善政策制定程序。政策出台前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出台后加强内容解读,实施前给予必要衔接期和过渡期,为政策落地营造良好环境;出台有利于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保持政策预期的稳定性和一致性。二是完善就业服务,稳住市场主体基本盘。坚持就业优先政策,把培育和壮大市场主体作为完善就业服务,提升就业质量的主战场;破除各种不合理限制,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发展,开展大规模、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加强新经济新业态的知识培训,提高居民就业新技能水平,更好满足经济转型升级需求。三是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产权和合法权益。完善市场主体产权保护制度,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开展商标专利巡回评审和远程评审,建立商标恶意注册快速处置联动机制,同时加强海外知识产权维权协作;健全政府承诺合法性审查制度和政府失信补偿、赔偿与追究制度,重点治理各领域政府失信行为;全面清理违反法定权限和程序设定的罚款事项。【作者:黄庆华、王浩力,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本文是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项(党的二十大精神研究)“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