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政策统筹 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

  • 发布时间:2023-02-06 11:10:07
  • 来源:中宏网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战略”。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迅速增长,社会层面的养老需求日益庞大,因此,重视养老问题,加强养老服务体系的建设迫在眉睫。

  加强落实基层养老服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老龄工作,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在实际工作中,要从基层抓起,以更大力度加强落实基层养老服务,持续推动城乡居民基础养老这一基本民生。天津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五年,天津建成101个养老服务综合体,新增家庭养老床位1208张,新增养老机构床位2万张,老年日间照料服务中心(站)达到1357个、“老人家食堂”达到1701家,河西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今后实施公共服务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将继续推进“老有康养”,推动长期护理保险参保全覆盖、基本养老服务覆盖全体老年人,全面推行养老服务“爱心卡”制度,助餐配送餐村(社)覆盖率达到85%,每个县(市、区)至少1家县级医院建有安宁疗护病区,康养联合体镇街覆盖率达100%,构建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相结合的便捷化、多样化、智慧化的养老服务体系。

  完善养老保障体系。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退休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全社会需要支出的养老金更多。养老金的稳定运行关系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完善养老保障体系是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一环,而提高养老金水平是以实际利益扎实健全老年人口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解决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问题更是刻不容缓,由于我国各地发展不均衡,当前各省养老保险基金的结构性矛盾突出。养老保险的全国统筹,将从制度上解决矛盾问题,更有利于保障养老金的发放。

  此外,渐进式延迟退休也将缓解全社会的养老金支出压力。“十四五”规划提出,要立足我国基本国情,综合考虑人均预期寿命提高、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受教育年限增加、劳动力结构变化等因素,按照小步调整、弹性实施、分类推进、统筹兼顾等原则,逐步延迟法定退休年龄,促进人力资源充分利用。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今后还将逐步提高领取基本养老金最低缴费年限,修订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计发月数等。这些举措将进一步确保我国的养老金收支平衡和制度的平稳运作,从而有效防范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风险。

  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国务院于2022年印发了《关于印发“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的通知》,此通知对我国“十四五”期间养老事业和养老服务作出全面的规划。除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体系的基本要求外,规划提出,要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制度。在实际工作中,要加强对城乡孤寡老人、特困老人群体的保障,加大在就医、康复护理和生活照料等方面的帮扶力度,确保全体老年人的基本权益均得以保障。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人口老龄化是一个重要趋势,这是我国今后需要长期面对的基本国情。新的时代特点也对全社会的养老服务提出更高要求,需要持续改善人民生活。要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完善养老服务业相关的法治基础和市场制度规范,同时在数字化时代努力构建便捷的智慧养老发展模式。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推动构建数字生活服务体系,推广“养老院+互联网医疗”的服务模式。2022年以后,我国真正进入了人口负增长时代,人口成为了未来宝贵的资源。未来在老年人口规模攀升、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的情况下,要加紧调整政策步伐,利用互联网资源和人工智能服务平台,拓展养老服务,补足养老服务链,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作者:鲁诗亮,外交学院博士研究生;何地,辽宁大学东北振兴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