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预期促投资——财政加力提效和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缺一不可
- 发布时间:2023-01-09 10:22:33
- 来源:中宏网
日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会议强调“要通过政府投资和政策激励有效带动全社会投资”“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
抵制资本的无序扩张促高质量发展
“2023年,在政策面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经济将逐步企稳向好,经济增长继续向合理增长区间收敛。”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华泰资产首席经济学家王军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指出,作为经济增长重要推动力之一的投资,尤其是基建投资作为由政府主导的调控工具,可以成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和“稳定器”,将继续发挥“扩投资、带就业、促消费”的综合效应。
“要想实现投资的高质量发展,对于资本的无序扩张,我们应该坚决抵制,政府可以用适当的措施纠正市场失灵带来的各种市场乱象。”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研究员、财政部财科所应用经济学博士后欧纯智在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指出,强调政府作为决不是简单粗暴一刀切,决不可任性而为,我们抵制资本的无序扩张不是不要资本,而是通过适当的措施来捍卫资本的有序扩张。我们希望通过必要的措施使未来的经济运行更健康有序、市场竞争更公平有活力、劳动者与消费者的权益能够得到合理保护。
欧纯智强调,政府缺位与越位并存,会造成市场预期不良、信心不足等乱象。为了规避这种乱象,需要政府该管的时候一定要管好,不该管的时候让位市场。所出台政策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使投资者对投资本身拥有合理稳定的心理预期。
“尽管目前地方政府债务率处于较高水平,财政政策大幅扩张的空间有限,但准财政性质的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仍将继续发力,以支持重大项目的开工建设。”王军告诉记者,在具体投资领域上,“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是重要方向,其中,水利、交通、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市政及园区改造等传统基建依然是主体,光伏、风电设施,特高压、数据中心等新基建为补充。他强调,考虑到财政资源支持的可持续性和较高的基数,预计2023年基建投资很难维持今年超过10%的增速,将从高位有所回落,并维持在6-8%左右的相对较快水平。
王军指出,“未来促进投资保持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需要‘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
他强调,财政政策需要积极进取、“加力提效”,“保持必要的财政支出强度”。从扩张主体来看,中央政府应承担更多的杠杆扩张任务;从扩张方式来看,除扩围和延期之前的一些税费优惠政策、中央贴息,以有针对性地加大力度支持薄弱环节外,新一轮政策性金融工具应继续使用,并适时考虑推出新的财政直接支持消费和就业的结构性工具,用于激励微观经济主体保持和新增就业岗位,扶持受疫情严重冲击的企业,员工和家庭恢复正常运行和生活。
“从扩张节奏来看,财政支出应继续前置,地方专项债应在一季度完成发行,最多不晚于上半年;从扩张力度来看,2023年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较2022年应有较大幅度提高,”王军建议财政预算赤字率提高至3-3.2%左右,专项债规模进一步扩大至3.8-4万亿,加大国债发行力度,暂时放松对地方隐形负债的监管;从扩张的方向来看,“十四五”重大工程、区域间基础设施联通、能源和粮食安全方面的基础设施投资将会是重点。
发挥投资关键作用,提振信心协同发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优化民营企业发展环境,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次重申“两个毫不动摇”,提出“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从去年政府重拳出击坚决抵制资本的无序扩张开始,市场震动预期转弱,甚至有一些人误读为是在打压民营资本,使市场失去信心。”欧纯智强调,政府介入市场失灵是政府的基本责任之一,但是政府如何介入?如何挽救市场失灵以更进一步增强市场信心?是亟待深入研讨的关键。
“政府管理看似小事,这实际上又涉及政府执政效率与公信力的问题,万万不可掉以轻心。如果想提振民营企业的投资信心,就要有明确的法律一视同仁地平等对待所有投资主体。”欧纯智说。
“为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扭转预期转弱问题,需要在全社会培育和形成爱护企业家、尊重企业家的良好社会氛围,”王军强调,从法律上充分肯定企业家的贡献,切实保护产权,特别是保护企业家财产权,保护企业家,建立健全正面褒扬、超额激励成功企业家的长效机制,培育企业家精神,稳定企业家的市场信心和预期,防止民营经济日益明显资产负债表衰退风险。
“继续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以‘竞争中性’原则为核心,消除所有制歧视,”王军指出,“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对各类所有制企业平等对待”,减少乃至彻底杜绝各级政府过度干预资源配置、过度干预市场的问题。
“民营经济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和预期转弱这三重压力和经济下行的问题,都与民营企业发展遇到的困难和不公正待遇有关。”王军认为,支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积极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推动经济运行整体好转的关键举措。
王军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提振民营企业信心、稳定民营企业预期、重视民间投资作用、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应持续推动改革开放,用市场办法、改革举措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打破制约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自由流动的障碍,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不断优化民间投资的政策环境,营造公平竞争、透明法治、更加便利可靠的营商环境。”王军强调。(记者王镜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