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玲: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好局、起好步
- 发布时间:2023-01-06 07:42:26
- 来源:世界创新大会
【编者按】香港,即将迎来“由治及兴”的历史性嬗变!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转折点,在百年未遇之世界大变局的双重加持下,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地带,如何从民族伟大复兴的擘画蓝图中,找准自身的定位、探寻切实可行、平稳高效的发展路径,实属关键中的关键,堪称名副其实的重中之重。在2022年12月28日召开的第五届世界创新大会(2022年会)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作主旨发言《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好局、起好步》时,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和“中国式现代化”,立足国家战略、结合粤港澳优势、尤其是香港的独到之处,就如何建设“国际上超一流的大湾区”,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而其对“中国式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新形态”的理解与诠释,更是高屋建瓴、极具前瞻性的论断。我们秉持“世界创新大会”在学术成果发布上,力求“原汁原味”的一贯理念,特将陈文玲总经济师的主旨报告发言整理成文字,作为“第五届世界创新大会(2022年会)的系列重要成果进行发布,供大家参考。现全文刊发如下: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好局、起好步
——陈文玲在第五届世界创新大会(2022年会)上的报告发言
中国国际经济流中心总经济师、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原司长
(2022年12月28日)
各位嘉宾:
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受邀参加第五届世界创新大会。
前几届大会我基本上都受邀参加了,这次因为疫情原因不能线下参加,以视频的方式和大家进行交流,还是非常高兴的。首先,我对大会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顺利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
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开好局、起好步》。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要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世界发展大势、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对于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国共产党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创新是一个决定性因素。在党的二十大后举办的第五届世界创新大会以“创新引领,预见未来“为主题,围绕这一主题进行探讨和交流是非常有意义的。欧洲有“达沃斯论坛”、美国有“财富论坛”等国际会议交流平台,在中国办好世界创新大会,搭建具有影响力的国际创新交流平台,对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的创新合作交流,服务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具有重要作用。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战略,要把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国际超一流创新平台和国际创新枢纽。把世界创新大会落户在粤港澳大湾区举办,这是非常正确的选择。努力把世界创新大会平台打造好,就是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个国际创新交流平台,非常有价值。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重大战略”,首先要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开好局、起好步。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战略提出来之后,在这几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创新发展方面,确实广东应该走在全国的前列。
在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
所以,抓住科技创新、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我认为是粤港澳大湾区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广东作为经济大省创造物质文明,推动共同富裕等方面,是具有打基础意义的事情。
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要增加人才的流入。
我们看到,中国现在人口流入流入十个大的城市。2022年第一位是上海、第二位深圳、第三位北京、第四位东莞,第五位广州、第六位天津、第七位佛山、第八位苏州、第九位宁波、第十位杭州。粤港澳大湾区从2010年到2020年,人口增量是2169万,增长了39%。
这只是人口流入。但人才净流入的地方,毫无疑问是粤港澳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是人口净流入的湾区,也是人才流入最多的地方,特别是深圳、广州。当然它和上海这些地方基本上都是差不多的。
我最近看到媒体发布的一份材料上讲,“高层次的人才”大量流入粤港澳大湾区,除了香港和澳门,在广东九个城市中除江门之外的八个城市,都是人才净流入状态。
在粤港澳大湾区九个城市中,深圳、广州、佛山、珠海、东莞、惠州,也在互相之间流动。流向这些地方的人才平均超过了50%,其中深圳最多达到了76.95%,广州达到了73.02%。
我认为,应特别重视人才流入以后的相关配套改革,围绕人才的价值、人才的使用、人才的制度进行改革,这一系列的东西要跟得上。人要流得进、要留得住、要使得上,让人才发挥它的爆发力和创造力,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在未来创新中的“立身之本”。
二是要增加研发投入。
在研发投入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的财政支出占比,近些年始终在7%以上,比全国平均水平高两倍,年均增长的幅度是14.52%。可以说,粤港澳大湾区的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投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是,广东还不能满足于和全国平均水平比,广东毕竟是中国第一经济大省。我们还是要跟国际先进水平比,要“打造国际创新高地”。不能往下比,我们要往上比。
现在,美国是2.77,中国是3.14。广东这几年“创新总投入”是上升的。但广东的7%,是指的“财政占比”。我认为,还应该把“企业创新研发”的投入算进去,才是广东创新总投入。
像华为,它的研发投入占到销售额的15%以上。美国的一些“头部企业”、“创新型企业”,像辉瑞、苹果、亚马逊等,特别是辉瑞,企业原始研发投入已经占销售额的17%以上。
所以,我认为衡量一个地方创新研发的投入,不仅是要看政府的投入。“政府的投入”广东的水平是高的,我们在有财力的情况下可以继续加强投入。最重要的还要看“企业有投入的冲动与能力”,要算大账、算长远的账、要能坐冷板凳。很多情况下,投入不一定有产出,当前投入不一定马上得到回报。
为什么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因为,高科技产业往往不是一天投资下去马上见效的,而是要经过持续的投资、持续的努力、持续的进行“原始创新研究”。可能十年、二十年,甚至几十年才能通过不懈努力,积累成一个行业或者一个产品。
所以,我认为:创新投入不能乱投,更不能冲动投,不能什么热,所有的企业都去投这个行业和领域。
我们应该把优势资源用在“最有可能实现突破”的地方,包括战略科学家、企业技术研发科学家、各领域学术领军人物、研发团队,特别是国家实验室等等。高度重视国家实验室,但我们的人才制度要改革。不是一味地说给多少钱,用钱堆出来的一些东西,并不一定是国家最需要突破的短板和瓶颈。要有好的体制和机制,国家和企业投入的这个钱一定要有收益、要有回报,同时又不能对所有的投入只看短期回报,不看长期产生突破性创新成果的潜能。
三是要把科技研发的“载体”搭建好。
粤港澳大湾区有科技长廊。但总体看“科技长廊”是一个空间的概念。但是,并不是规划了一个空间布局,把香港、深圳、广州能连接起来,就能画出一个真正的创新空间布局,命名科技长廊,它就是科技长廊了。粤港澳大湾区科技长廊,应该是科技创新的“重大载体”。当然,广东也做了重要部署,广东十四五科技规划中,进行了多方位的规划,包括国家实验室、省级实验室等一系列安排。
国家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其中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科学中心”,这两大中心的定位。在全国有这两大中心定位的,有广东、北京、上海等地。国家科学中心和国家科技创新中心是两个概念。科学中心,更需要在“知识”上进行突破、在“思维方式”上进行突破,在“理论创新”上进行突破。
所以,粤港澳大湾区不能只是在科技创新上有突破就满足。我们把大批的人才够吸引到广东,它既要有能够“短期补短板”的制度安排,还要有“长周期、科学理论突破”这样的制度安排,要鼓励“有原始创新能力”的这些科学家在粤港澳大湾区创造奇迹,鼓励他们能够坐冷板凳,心无旁骛地投入创新实践。
这个冷板凳,不是“两弹一星”这个时期、只靠精神力量。现在,既靠技术力量、也要靠物质力量、还要靠制度安排,进行知识的、科技的原始创新研究、基础研究。我们到了这个时候,既有精神支撑,也有物质的支撑,还要有制度支撑。
过去大家都说,美国科研条件好,有经费,有实验室。但实际上,中国经济的强大韧性和发展,吸引了大量人才,包括生物医药创新领域的领军人物、科学家,据了解,他们在中国的收入绝不比美国低,创建实验室条件也不比美国差。
关键是,我们怎么能够把制度性的设计搞得更好。我们要瞄准这些世界前沿技术、共性技术、颠覆性技术进行研究,瞄准可以产生科技革命的知识创新进行研究,要把载体搭建好。除了国家实验室、省级实验室、联合实验室之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不能丢。
我们科研机构实际上也是很厉害的,关键要看走什么样的道路,建立怎样的体制机制。
大家知道,现在中国高铁非常厉害。我当时到湖南株洲“中国南车”去调研,参观了他们的“南车纪念展览馆”,我到北车去讲过课,都非常受启发。在南车参观时我了解到:我们中国在高速铁路260公里时速以下的时候,采用的是日本的高铁技术,也引进了德国的技术。但是,在260公里以上的“所有技术”都是我们自己研发的。南车就是在这个研究所的基础上,转型为中国南车。这就是一个科研机构作为“创新载体”的力量。
所以,我们要把这个载体培育好。明确赋予这些载体什么样的责任、什么样的义务,又提供什么样的政策支持,这一点非常重要。
再一个,要推动中国专利知识产权保护的“专利转化”工作。而且一定要形成完整的“整个链条”:从知识产权的确权,到知识产权的使用,到知识产权的保护,到知识产权的交易,到知识产权转化为产业。确权、使用、保护、交易、转化,到形成若干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一个都不能少。
在这些方面的工作,粤港澳大湾区应该也完全能够走在全国前列。因为,“国际专利申请量”深圳连续18年居于全国首位,广东也连续多年居于全国首位。大湾区的国际专利的授权量,从2016年的23.6万件到2021年的78.3万件,年均增长40%。我想,粤港澳大湾区完全是可以在这些方面走在全国甚至国际前列的。我们还有“知识产权法庭”设在广州知识城,对粤港澳大湾区是非常重要的法律保障。
在创新方面还应该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技术市场”的进一步发展。
2020年,广东在全国的技术市场成交占到了全国12.82%,这个占比还不是很高,“专利很多,但交易占比不高”,是3.89万项。我想,对于技术市场的进一步培育,使技术市场活跃起来,很多的专利、发明、领军人物,包括“人力资本”的交易,都可以进入资本市场。把数据作为重要资源,加快进入技术市场,这一点对于粤港澳大湾区来说,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实际上是创造人类文明的新形态。广东要在这方面做出新的探索,要在构建几个体系上面下功夫。
要建立绿色经济的生态体系。
要建立海洋经济的生态体系。
不管是香港、澳门、还是广东,整个粤港澳大湾区是东南沿海经济容量最密集地区,建设海洋生态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要建立现代商务环境的生态体系。
我们国家的“现代商务环境”排在了第32位,从78位到32位,用了3年时间。当然,样本用的不是粤港大湾区,而是上海和北京两个城市。我希望粤港澳大湾区将来能够进入样本。广东的现代商务环境在全国还是比较好的,还可以加上香港因素。我认为内地要更多地向香港学习现代商务制度,建立现代商务环境的生态体系。
要建立现代物流生态体系。
现代物流的生态体系这一点也非常重要,特别是粤港澳大湾区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三套货币体系、四个核心城市、五个过万亿级的城市。在这样一个经济大湾区,“经济活跃度”是非常高的,所以建立现代物流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包括要实现我们的“陆、海、铁、水、空物流联动”。我们已经有11个港口群,我们有5个大的国际机场,有纵横交错的铁路网、公路网,有沿珠江的水运,所以形成立体化物流的联动与链接非常重要。其中,冷链物流非常重要,这也是我们全国现代物流的一个短板。
再一个,我觉得非常重要的、就是因为我们的特殊情况:两岸三地跨境货物的快速通关。要加密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带一路海上和陆上交汇地”的作用。要加密国际航空的航线和国际海运的航线,让航空、航海“双航线”在一带一路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排在全球前十位的港口,其中有3个在粤港澳大湾区。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成为国际化、立体化、现代化和综合性枢纽港群,或者叫“枢纽港的组合”。香港也好、深圳也好、广州也好,这种“大港口的组合”非常重要。
宁波,因为跟上海连着,它排在了全球第三位。但第四位是深圳、第五位是广州、第十位是香港。对包括“三大港口”在内的“11个港口的整合”非常重要。所以,粤港澳大湾区的十一个港口,实际上是需要重新定位的。哪些是国际枢纽港?哪些是支线港?哪些是喂给港?哪些是支撑性腹地?
除了这几个生态体系,我们要打造几个大的体系以外,我个人认为,我们还要关注在粤港澳大湾区,如何形成几个“大的集群”,大的城市集群。
一是建设“世界级大城市群”,这是粤港澳大湾区的定位之一。
这个集群非常重要。现在,我们是9+2。9+2实际上就是世界级的大城市群。其实,9+2还有延伸的城市。
所以,我觉得9+2的“边缘城市”,有条件的要逐步进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大城市群。比如说像现在的肇庆,它是在粤港澳大湾区9个城市中和广西联系最紧密的。对面就是广西,实际上沿西江而上又是柳州、贺州这些城市,完全可以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的“副中心城市群”,或者是“次中心城市群”。这样的话,粤港澳大湾区的腹地就可以扩大。所以,具有更大带动力的城市集群是我们未来要研究的。
二是要研究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集群,特别是它们的“头部企业集群”。
我们培育和支持的头部企业越多,我们在全球的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中,包括对冲“美国重塑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过程中,我们就会越主动。
产业链、供应链上的一大批中小企业,特别是“隐形冠军”或者单品冠军企业,包括“专、精、特、新”的小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和载体,是构成全产业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关键。
国家工信部都在推动这些方面的工作,深圳肯定是全国做得最好的,广东其他地方大部分中小企业竞争力越来越强。在大量名不见经传的中小企业中,哪怕做一个螺丝、做一个轴承,都要做到全世界最好,都是要达到能够供应全球“世界500强企业”的水平。我都是到广东调研,这一点是非常了不起的!
三是要建设市场集群。
“社会主义统一大市场”我们要重点研如何突破市场壁垒?
广州市场化程度非常高,它完全可以形成若干个产业市场的集群。广州的“广交会”实际上是走在全国最前列、历史最悠久的国家级展会。广州还有很多围绕着我们产业的这些市场,但是我们没有形成市场集群,我们的市场是“季节性的、间歇性的、碎片化的”,如果不能研究,如何把我们的存量资源转化为增量资源,我们的“市场优势”将随着全国其它市场和展会的超越,不可避免地出现“效应递减”!这个方面,是需要我们粤港澳大湾区下功夫的。
最后一个,我们现在的“港口集群、机场集群”这些物流的基础设施,要真正成为“集群”,而不是没有形成集成效应的“单个排列”。
总之,我想经过我们的努力,粤港澳大湾区一定能够打破“囿于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三套货币体系”而造成的、暂时的现实障碍,通过“标准和规则对接”,形成粤港澳大湾区的一体化发展。
在这个新的基础上,走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粤港澳大湾区就一定会成为国际科技的中心、国际知识中心,成为国际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集群的中心,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特别应该指出的,香港的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
原因就在于,香港现在是“人民币的四个最大”:最大的人民币清算中心、最大的人民币资金池、最大的人民币债券市场、最大的人民币外汇和衍生品交易中心。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非常大。前一段时间香港受到一些影响,一些资本也在向新加坡等地转移。重振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使香港能够成为“中国不可多得的国际金融中心”,确保它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非常重要。这对粤港澳大湾区、对我们整个国家都非常重要。
我个人认为,应该把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的“三大优势”,即所有的“制度优势”,还有“开放优势”、以及“运营优势”,放大到整个粤港大湾区,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若干个香港”,特别是在金融中心这方面。而不是让香港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其他城市之一。我个人觉得,这两者的关系要倒过来,是让粤港澳大湾区成为“若干个香港”,应该把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所有的优势”,放到整个粤港澳大湾区。这样,我们就会有若干个香港,香港的群体优势就会发挥出来。
我们还要与港澳共同成为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国际人才流动中心。现在粤港澳大湾区是人才净流入的地方。未来更应该是国际贸易、国际化大流通的中心,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发挥粤港澳大湾区的独特优势和作用。
我就先讲到这里。祝世界创新大会越办越好,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