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攻坚,从“工业强基”到“产业基础再造”

  • 发布时间:2022-12-26 11:26:57
  • 来源:中宏网

  中宏网北京12月25日电(记者王镜榕)美国对中国的“芯片围堵”还在继续。美国商务部15日发布公告,宣布将长江存储等36家中国高科技企业及研发机构列入美出口管制“实体清单”。中国商务部新闻发言人16日回应称,美方泛化国家安全概念,滥用出口管制等措施,动用国家力量扩大打击中国企业和机构,这是典型的市场扭曲和经济霸凌做法。中方对此坚决反对,将采取必要措施坚决维权。

  美西方高新技术围堵效果面临内外多重制约

  路透社称,美方最新举措是企图限制中国芯片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一部分,今年10月,拜登政府公布限制美国公司向中国出售产品的全面措施,且美国一直在推动盟友配合这一计划。10月7日,美国商务部经济安全局再次发起对华芯片限制,包括设备、零部件、技术、人才等多个方面,下手狠、范围广,几乎一刀切。然而,美国的做法并不被舆论看好。新加坡《海峡时报》网站12月19日发表查丽萨·扬署名的文章称,美国对华架设“芯片藩篱”的努力遭遇阻力。文章称,自美国10月份宣布限制向中国出口芯片、芯片制造工具以及用美国设备在海外生产的芯片以来,美国一直在敦促荷兰、日本和韩国也限制它们对中国的芯片出口。但美国与其盟友之间的显著差距以及华盛顿单边实施出口管制的做法引发了人们的质疑和担忧。目前看来,美国和荷兰对中国发展芯片对其战略利益的威胁程度有着不同的看法。乔治敦大学安全与新兴技术中心研究员埃米莉·温斯坦上周在接受采访时说:“总体而言,这些国家都不看好‘外国直接产品规则’--没有人希望另一国对其出口进行域外管理。”

  “这次的影响,与贸易、关税争端不一样,应该是超过了以往所有对中国的单边限制或制裁。因为它瞄准的是中国正在赶超的,也是最主要的关键领域,包括超算、AI、电动车和智能手机。”中制智库理事长新望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强调,从最早芯片出现,到后来出现电脑、互联网、移动互联、智能手机,再到后来的机器人,这一波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源自美国。可以说,通过这一轮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把制造业的发展分成了两个阶段,以往的制造可以叫做传统制造,那么这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之后的制造业可以叫做现代制造,或者叫新型工业化。

  “区分现代制造和传统制造的标志是什么?就是有没有用芯片,一个国家的先进制造和一个国家对芯片的应用有直接关系。芯片的性能和应用范围决定了一个国家在现代制造当中的位阶。”新望指出,美国瞄准未来中国发展先进制造关键领域所需要的芯片做文章,就是想遏制中国制造业的高端化进程和现代化程度。用心险恶,不可等闲视之,对中国高端制造关键领域的产业链是一个非常大的破坏,甚至有釜底抽薪的破坏力。现在,芯片产业我们落后美国大概10年左右,有两代以上的代差。本次高烈度大面积的单边的限制,应该说是将中国在芯片领域的赶超速度大大地延缓了。如果这一波技术围堵真正严格地实施起来,不仅延缓中国制造业高端化进程,还可能对整个中国经济带来较大影响。

  那么,美技术围堵将在多大程度上延缓中国制造强国建设进程?对此,新望认为,短期内的确给我们制造了很大困难,比如说产业链的紊乱、断链。但是长期看,西方对中国高新技术的围堵效果还是比较弱的。

  自主创新,从“工业强基”到“产业基础再造”

  “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近11个月,集成电路(IC)进口4985亿片,较去年同期的5821亿片下降14.4%。然而,进口集成电路总值仅下降1.8%至3812亿美元。”中宏观察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任海平指出,尽管全球半导体价格因供过于求和全球经济放缓而下跌,但中国以更高的成本购买了芯片。此外,11月单月芯片进口量达405亿片,较10月的411亿片下降1.4%。

  “新中国成立以来,从‘巴统协议’到‘瓦森纳安排’,西方的围堵就没有断过,但我们一直在突破。当然现在美国的这种围堵手法,对于我们以往发展高端制造业的模式也提出了一个警醒。”新望告诉记者,我们过去发展高端制造和高精尖技术,都是追赶式的,都是模仿式的。但是,老是跟在别人后面,现在人家要把你甩掉,给你挖一条沟或者砌一堵墙,和你断开,这对一个追赶者来说,是十分被动的。

  “这种追赶式的发展,在过去的三四十年当中是必要的。因为我们不是一个工业化的原发国家,我们是工业化的后发国家,我们的追赶在一定时间内是必要的,也是高效的。但是到了今天,如果还主要采取这种追赶式发展的话,肯定就有问题。”新望强调,未来必须转向自主发展,要“工业强基”,要“产业基础再造”。这就要加强我们科技教育体制的现代化。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为实体经济服务,和高端制造业结合起来。如果失去这样一个基础支撑,我们始终是追赶式发展,肯定不行。

  近期深圳发布支持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的一个征求意见稿,对多种芯片的研发奖励都提升到每年最高1000万元。对此,新望认为,中国的产业政策、产业协同能力和效果,可以概括为新型举国体制。运用产业政策,美国不是中国的对手。产业政策,实际上是二战后美国罗斯福所发明,后来日本人学了,我们又把原来计划经济的那些做法,结合日本人学的美国的产业政策,进行了创造性变通。要说,中国才是一个产业政策大国,对产业政策的运用非常娴熟。如果说拜登要扛起国家主义产业政策大旗,长期看,要和中国进行博弈的话,不见得美国能够有多大胜算。中国如果再在市场配置资源方面和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性方面有所改进的话,完全可以弥补美国单边限制带来的伤害和损失。

  摒弃零和博弈思维,推进中美经济科技融通未来

  针对美国新一波的限制,是否存在反制或绕开的可能性?新望认为,伤害性严重,但是也不至于马上造成中国整个行业的瘫痪。毕竟全球化到了今天这个程度,中国企业也已多年深耕国际贸易市场,应该说还是有一些办法。我觉得只要全球市场还存在,替代的方案总是有的,买卖都是无孔不入的,壁垒从来都是可以打破的。美国大的芯片公司也有一个与政府博弈的过程,不可能铁板一块,因为中国市场对他们的利益太大了。

  “世界足够大,完全能够容得下中美两个大国的同时发展,作为超级大国的美国,也理应为中企在美发展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商业环境。”任海平告诉记者,近来美国政府将128家中国实体从贸易制裁名单中删除,此举也有望缓解中美贸易争端的紧张局势。美国商务部副部长艾伦·埃斯特维兹虽未说明将这些中国公司从黑名单中移除的原因。但在12月6日于华盛顿举行的一次活动中,他表示美国正在从这些企业中“看到更好的行为”。

  “国家主席习近平日前在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同美国总统拜登举行会晤时,为中美关系发展指明方向,有利于中美两国,有利于全球发展。”任海平指出,习近平主席强调应从把握世界大势的高度看待和处理中美关系,摒弃你输我赢、你兴我衰的零和博弈思维,确立对话而非对抗、双赢而非零和的交往基调,坚持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共同确保中美关系沿着正确航向前行,不偏航,不失速,更不能相撞。

  “宽广的地球完全容得下中美各自发展、共同繁荣。发起贸易争端、打科技战,人为‘筑墙设垒’,强推‘脱钩断链’,完全违反市场经济原则,破坏国际贸易规则,只会损人不利己。”任海平表示,当前形势下,中美两国共同利益不是减少了,而是更多了。中美不冲突、不对抗、和平共处,这是两国最基本的共同利益。中美两国经济深度融合,面临新的发展任务,需要从对方发展中获益,这也是共同利益。双方应该相互尊重,互惠互利,着眼大局,为双方合作提供好的氛围和稳定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