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鉴皖粤经验优化辽宁省国有资本产业布局

  • 发布时间:2022-11-16 09:21:47
  • 来源:中宏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东北振兴战略也强调要全面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并驾齐驱、现代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相互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为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推进东北全面振兴战略,现基于辽宁省产业发展现状,充分借鉴先进省份宝贵经验,为优化辽宁省国有资本产业布局献计献策。

  一、辽宁省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辽宁省产业发展现状

  辽宁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冶金、航空航海等产业在我国产业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2021年,辽宁省聚焦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三篇大文章,切实推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6%,在40个工业行业中,有33个行业增加值保持增长态势,增长面达82.5%,重点跟踪的65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有38种产品产量增长,增长面达58.5%。

  1.聚焦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升级“老字号”

  近年来,辽宁充分发挥产业数字化的场景资源优势和数字产业化的数据资源优势,一批智能工厂、智能车间、智能生产线加快布局。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两项关键指标分别达到55.2%、73.8%。汽车制造业等产业逐步壮大。全年汽车制造业营业收入占装备制造业比重为42.4%,利润占比达到74.2%。2021年,宝马集团在全球交付的BMW车辆中,几乎每三辆就有一辆来自沈阳。2010年以来,华晨宝马已在沈阳投资约830亿元人民币,建成集研发、采购、动力总成和整车生产为一体的生产体系,沈阳成为宝马集团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

  2.聚焦精细化、规模化、高级化,深度开发“原字号”

  2021年,辽宁省石化行业营业收入首次迈入万亿大关,精细化率提升2.1个百分点,冶金新材料营收占比提高2.5个百分点。全省拥有中石油大连石化、恒力石化等千万吨级以上炼油企业6家,“上大压小”和“减油增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步推进。乙烯、PX、PTA产能均位居全国首位,在环氧乙烷深加工、催化剂等精细化工领域已形成较强的产业规模优势。冶金行业产业集群规模持续扩大,鞍钢与本钢重组工作有序进行,2021年新鞍钢营业收入首超3000亿元。

  3.聚焦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培育壮大“新字号”

  高端装备制造业稳步发展。全年机器人产量增长6.1%,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增长33.8%,民机转包生产位列全国第三位,造船完工量占全国造船总量15.6%,居全国第三位。集成电路产业协同发展。辽宁集成电路产业与北京、上海构成全国集成电路装备三大重点地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全年生物医药销售利润率达14.3%,化药制剂、生物药品、中成药、医疗器械等高附加值行业合计占比达83.6%。大连辉瑞、沈阳三生等4户企业入选中国医药工业百强企业。软件产业高速发展。全年实现软件业务收入增长11.6%,是近3年来产业发展最高增速。软件离岸外包业务收入实现连续11年位居全国软件外包收入首位。

  (二)辽宁省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产业链不全、产业链不优、产业链不强始终是制约辽宁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

  1.辽宁省产业结构偏重

  从产业区位熵和产业收入比重分析看,辽宁具有产业竞争力(区位熵大于1)行业分布在重工业领域,以石化、冶金和装备制造业为主,轻工业主要分布在农副食品加工业等领域。石化、冶金、装备制造业和农副食品加工业营业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总收入近70%。而电子信息、生物工程等高新技术型工业区位熵普遍小于1,缺乏竞争力。

  2.辽宁省产业链偏低端

  辽宁省制造业表现出“大而不强”的发展特征,多数制造业企业处于产业链的中低端,在钢材、铜、铝等原材料持续上涨的现实背景下,产业链中低端产品的竞争能力和议价能力均较为薄弱,原材料价格的上涨难以有效传导至中下游产品,从而导致制造业企业蒙受损失。

  3.辽宁省产业链存在时空错配问题

  通常来说,原材料价格的上涨有利于产业链的两端,逐步形成“两头甜、中间难”的产业格局,而辽宁省多年发展形成“两头小、中间大”的结构形态,这种时空错配,导致省内多数企业在原材料价格上涨周期中遭受损失。

  二、国内先进典范的经验借鉴

  (一)产业投融资“合肥模式”

  近年来,合肥市在产业投融资领域发展迅速,形成了较为成熟的产业投融资“合肥模式”。产业投融资“合肥模式”核心在于充分发挥国有资本的引领作用,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合肥模式”中值得借鉴的做法如下:

  1.找准产业链关键环节与关键企业,系统谋划引入重大项目。

  一方面,合肥市结合自身产业基础,围绕产业链深挖“风口”产业,利用国有资本引导社会资本的方式,引入重点产业项目与关键企业,由此带动产业链上其他企业入驻。产业发展成熟后,国有资本以市场化方式退出,继续投向下一个产业项目,从而不断延伸产业链。如合肥抓住当时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至内地以及中部崛起国家战略机遇,聚焦家电产业供应链上的关键环节,引进重大项目、完成工业积累。仅5年后,合肥发展为全国最大的家电生产基地,家电产业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形成“合肥制造”的产业集聚和规模优势。目前,合肥已经培育了以“芯屏汽合”“集终生智”为代表的几十条产业链。

  另一方面,合肥市对招商引资辅以系统谋划。一是编制重点产业精准招商目录图谱。围绕重点产业,形成重点招商企业名单,并从产业趋势、市场布局、产业政策、产业链全景,到每个目标企业、对接平台等,都以文字、数据、图表的方式进行了详细解读。二是设置严谨的论证程序。对于拟引进的重点产业项目,委托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对拟引进企业进行全面的尽职调查,对产业方向、竞争环境、发展前景等进行科学评判。三是建立科学决策制度。重大项目决策需经市委、市政府、市人大财经委、市人大主任办公会、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等部门审查同意后才可实施。四是打造政府专业队伍。合肥市注重培养领导干部、招商人员等相关个体的专业知识培训,相关人员对产业投融资政策、行业发展报告、上市企业招股等各种与产业相关的信息都较为熟悉,一个基层招商员都具备全产业链知识。

  2.实现国有资本充分利用,引领社会资本参与

  合肥市在国有资本的利用上,具有以下优势与特点:一是国有资本投向重点产业领域的重点项目。二是优化国有资本投入方式。大幅压减事后奖补等无偿投入,新增基金投入、“借转补”投入、财政金融产品投入3种市场化有偿投入扶持方式。新的投资方式能更高效和更充分地利用国有资本,有效解决企业在项目前期和中期的资金短缺问题。三是建立专门国有资本投资平台。重点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四是通过市场化的方式引入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五是具有较为完善的国有资本退出机制。在谋划项目之初,就预留国有资本安全退出通道,政府产业投资基金形成的基金份额或股权达到投资年限或约定退出条件时,依法依规通过上市、股权转让、企业回购及清算、份额退出等市场化方式安全退出。

  3.优化服务,打造优良“产业生态”

  合肥市在政策、人才、技术等领域,对产业培育与发展给予支持和保障。一是完善政策扶持体系。合肥市现已形成“1+3+5+N”的政策体系框架。“1”指《合肥市扶持产业发展政策的若干规定(试行)》这一纲领性文件。“3”指3个政策资金管理办法。“5”指5大产业扶持政策,包括各产业扶持的重点及采取的具体投入方式。“N”指各产业政策执行部门可按照相关规定,量身定制具体实施办法。产业政策体系的整合有效防止了政出多门,增强了政策的协调性和联动性,成为合肥招商引资、集聚要素的一块“金字招牌”。二是优化人才引进培育环境。围绕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新材料等八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相关支持政策,针对性地引进与培育相关人才。如启动合肥国际人才城、人力资源产业园建设,打造综合性服务平台。提高企业家的待遇,发放可享受税收、户口、医疗、教育等各方面优待的绿卡等。由政府主导建设人才公寓,出台人才公寓建设使用管理办法,完善人才住房保障等。三是打造创新孵化平台。合肥建设四大创新平台、与国内外高水平高校院所合作共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截至目前,合肥已组建并运行省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61家,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创新转化链条,从创新资源方面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

  (二)国企改革的“广东模式”

  广东省作为我国的经济大省,不但在经济总量上遥遥领先,在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方面同样处于领跑者地位,并逐渐探索出国企改革的“广东模式”。从“广东模式”来看,广东国企改革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优化存量、引导增量、主动减量,优化国有资本布局结构,增加国有经济整体功能和效率;二是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多举措健全的现代企业制度;三是务实稳妥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四是落实国企“三项制度”改革围绕市场化选人、用人。具体而言,广东省在国企改革过程中,值得借鉴的做法有以下两点。

  1.聚焦主业,提升国资企业产业掌控能力

  为了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也为了更好发挥国有资本战略支撑作用,广东省始终坚持着“明确功能定位,聚焦实业主业”的要求,从分类发展、战略性重组、二三级企业专业化整合等方面着力,全面梳理和重新确定省属企业主业,打造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据了解,2017年以来,广东省国资委实施了5组集团层面战略性重组,将省属企业从原有的23家重组为18家。其中,2019年底广新集团仅花60天时间便完成了广新、丝纺两家集团总部机构设置、人员安置及丝纺集团清产核资等工作。

  此外,为了解决“大而不强”制约企业发挥产业链主导作用的问题,广东省要求国有企业不断提升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出全面建立研发投入长效机制,推动省属企业围绕主业设立研发机构;完善重大科技攻关体制机制,加强省属企业自主可控核心技术、成套关键装备技术研发生产能力;加快科技创新成果产业化,支持省属企业构建创业创新孵化平台等关键举措。

  2.借力资本,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

  广东省在起初进行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时,针对企业面临的“不敢混”“不会混”的问题,广东省国资委以操作指引的方式,着重解决四方面问题:一是研究确定改革方向,解决“要不要混”问题;二是合理制定混改方案,解决“为什么混”“与谁混”问题;三是规范混改操作要求,解决“怎么混”问题;四是明确运营机制改革要求,解决“怎么改”问题。在此帮助下,广东已完成11户二级企业混改,2户正公开挂牌,11户已开展审计评估;省属企业各级子公司中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比54.88%。

  此后广东省为了将混改与资本市场充分结合,制定并实施省属企业资本运营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市场竞争类企业实现主业资产上市,创造条件实现集团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并对在资本市场首次公开发行股票项目团队,给予不超过募集资金2‰且不超过20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

  三、优化辽宁省国有资本产业布局的建议

  为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示与精神,优化辽宁省国有资本产业布局,提高国有资本利用效率,以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现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一)围绕辽宁省“风口”产业或产业链关键环节精准投资

  一是立足辽宁产业基础和优势特色,聚焦先进制造、高端装备制造、集成电路、信息技术(软件开发)、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等领域,深入研究“风口”产业关键环节,精准投资。二是助力推动传统产业向风口产业转型,扶持一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中小微、高新技术企业,逐步形成产业集群。

  (二)构建国有资本产业投融资的市场化循环发展模式

  一是围绕城市建设、高端制造、文旅融合、城市交通等板块,着力推动组建市场化、专业化的国有资产产业投资平台。二是聚焦优势产业关键环节,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联合其他国有企业设立政府专项基金,或联合其他社会资本设立市场化联合投资基金,引导所有资本精准投资,发挥国有资本的杠杆作用。逐步形成产业上下游各环节全覆盖、企业孵化周期全覆盖的投资基金矩阵。三是建立资本市场化安全退出机制,待项目落地或产业发展较为成熟,已投入资本进行股权退出,并继续支持新的项目发展,以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及安全可控。

  (三)构建专业产业投资人才队伍

  一是通过挂职交流、外地考察学习,专题培训等方式,尽快培养一批精通产业政策、熟悉产业市场、擅长商务谈判和资本运作的人才。二是发挥辽宁省高校、科研院所的优势,结合产业发展需要,选聘一批懂产业的人员等到高校、科研院所进行考察学习,提高专业知识储备。三是着力引入熟悉产业政策、产业市场、产业资源的全能型人才,加强与目标产业重点企业的沟通与交流,在更大范围内对接产业发展资源。

  (四)助力打造创新孵化平台

  一是着力打造协同创新平台、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自主研发创新平台等创新孵化创新平台,助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转型升级。二是大力加强与国内外高水平高校院所,合作共建一批新型研发机构,从创新资源方面为辽宁省产业发展提供支撑。三是加强与科技创新平台、产业研究院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加强与高校产学研合作,促进相关基础研究和技术攻关。

  (五)打造国企改革新样本

  一是国有企业要努力发挥自身规模、资源优势,与民营企业相互配合,共同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交流、资源共享共建、优势能力互补,进一步提升现代产业链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和关键产品供给能力。二是国有企业要从多路径推进“混资本”到全方位落实“改机制”。完善公司治理,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探索建立有别于国有独资、全资公司的治理机制和监管制度;深化三项制度改革,推动市场化选人用人、用工和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优化激励约束机制,鼓励混改企业综合运用员工持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科技型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等激励政策。(作者:霍伟东,辽宁大学研究生院院长、金融与贸易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李锦涛,辽宁大学金融与贸易学院博士生;周亚成,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