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喆:共建“一带一路”在危机中育新机

  • 发布时间:2022-09-13 09:56:16
  • 来源:中宏网

  2013年秋,习近平主席西行哈萨克斯坦、南下印度尼西亚,先后创造性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回顾9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共建“一带一路”从谋篇布局“大写意”,转向精耕细作的“工笔画”,取得丰硕成果。共建“一带一路”9年来,中国政府统筹谋划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取得实打实、沉甸甸的成就,18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我们要看到,2022年,对世界政治经济而言是极具挑战的一年,共建“一带一路”外部因素日趋复杂。在世界各国正努力走出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非传统安全全球危机的关键时刻,俄乌军事冲突爆发,地缘政治冲突引发传统安全风险上升,在重塑欧洲地区安全格局的同时,其溢出效应正加速全球政治力量的分和合,全球政治格局也正在发生深刻的调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加码制裁,将世界引向“两大阵营”,进一步加剧世界范围内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对立,集团政治和阵营对抗再现。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共建“一带一路”风险因素增多。

  我们既要正视共建“一带一路”的困难,又要坚定信心。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风险时刻与机遇相伴,认识风险、重视风险,是为了化解风险,抓住机遇。我们要看到,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经济全球化大方向没有变,国际格局发展战略态势对我有利,中国经济韧性强,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共建“一带一路”正在全球性的危机中育新机。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座谈会上强调,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加速演变,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激烈竞争前所未有,气候变化、疫情防控等全球性问题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前所未有,共建“一带一路”国际环境日趋复杂。这个重要论述着重强调了国际环境的复杂性,充分体现了中央对共建“一带一路”风险前所未有的重视。

  化解共建“一带一路”存在的风险要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建“一带一路”“五个统筹”中的首位,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管控“一带一路”风险的高度重视。在实践中,要正确认识共建“一带一路”中发展和安全的辩证统一关系,落实“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发展倡议”。既要深刻认识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变,经济全球化的大方向没有变,共建“一带一路”仍面临着重要机遇,进一步坚定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的决心和信心;又要强化底线思维,深刻认识共建“一带一路”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全面强化风险防控。

  坚持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当前国际形势错综复杂,人类社会面临气候变化、疫情防控等巨大挑战,共建“一带一路”国际环境日趋复杂。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在疫情冲击下,在政治、经济、社会、安全等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国家治理面临新挑战,导致地区冲突不断、政权更迭频繁、恐怖主义滋生等安全问题逐渐凸显。在这种形势下,要以“全球安全倡议”为遵循,超越冷战思维,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遵守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坚持“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要对“一带一路”项目进行安全、政治、经济、债务、生态等方面的综合评估,落实风险防控制度,加强海外项目安保投入,全面提升企业抗风险和危机应对能力。二是坚持发展是安全的保障。“以全球发展倡议”为引领,共同落实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推动全球共同发展。发展已成为各国的最大公约数,共建“一带一路”已成为各国团结应对挑战的合作之路,促进经济社会恢复的复苏之路,释放发展潜力的增长之路。共建“一带一路”做得越好,“一带一路”的安全就会获得越好的保障。

  要将风险管控贯穿共建“一带一路”全过程基础上,大力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一是要以服务新发展格局为前提。“一带一路”建设要更加聚焦中国同周边地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使中国与周边率先形成通畅的双循环发展格局;二是开拓新领域。大力推进与沿线国家疫苗合作、卫生医疗、生物医药等领域合作;三是注入新动力。大力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和“绿色丝绸之路”建设,推进长远增量项目的方向定位;四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推进标志性工程和“小而美”项目。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打造标志性优质工程。加快推进农业生产、加工制造、资源循环利用、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小而美”项目。

  时代之变、世纪疫情和地缘冲突相互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世界经济复苏仍不稳定不平衡。雅万铁路、中欧班列等一系列标志性项目在逆风中取得突出成果,充分体现了值此重要关头,只有不断扎牢共建“一带一路”风险防控网络,防范化解共建“一带一路”风险挑战,推进“一带一路”倡议必将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更加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势中继续行稳致远。(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一带一路学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