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市场制度型双向开放迈出坚实步伐
- 发布时间:2022-08-18 08:51:28
- 来源:中宏网
中宏网北京8月15日电(记者王镜榕)近日,中瑞证券市场互联互通首批全球存托凭证(GDR)上市,包含科达制造在内的四家上市公司募集资金超过15亿美元,另有包含华泰证券在内的多家上市公司已在海外市场发行GDR,资本市场制度型双向开放正在稳步迈进。中国证监会于2022年2月正式发布《境内外证券市场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监管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为促进全球金融资产配置、推进资本市场制度型开放,《规定》在沪伦通存托凭证机制的基础上进行了优化,拓展至深交所,同时纳入德国和瑞士作为境外交易市场。
提升A股市场国际化水平,推动金融合作共赢发展
“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包括中国存托凭证和全球存托凭证两项业务,通过存托凭证和基础股票之间的相互转换实现境内、境外资本市场的互联互通。”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何青接受记者采访时强调:“实现资本市场制度型双向开放表明,中国资本市场坚定不移对外开放成效显著,人民币资产在国际市场上的认可度不断提高,但是同时也需要注重防范海外突发事件冲击,维护国内资本市场健康生态。”
瑞士作为欧洲重要的金融中心之一,具有相对完整的产品体系和较高的国际化程度,认可中国会计准则,包括医药生物、消费必需品和金融行业在内的行业分布也契合两国经济发展需要。“中瑞证券市场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的规划和第一次成功募资,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制度型双向开放又有了新的成功实践。”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助理研究员王偲竹告诉记者,本次业务的成功实践对提升中国A股市场和瑞士资本市场资源互通、拓宽境内外投融资渠道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我国和更多的国家建立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制度,中国A股市场正不断提升其国际化水平,我国A股上市企业拥有了境外融资的便捷渠道,可以更好地将业务拓展至国外,提升品牌知名度,并吸收、借鉴境外的有益经验,帮助企业做大做强。”何青表示,中国资本市场正朝着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方向不断前行,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的发展将有助于中国资本市场形成更完善的市场结构,督促建立健全更完善的法治结构,更好地融入金融国际化、开放化的大浪潮中。
“该业务的开通和不断优化、创新和拓展表明,我国坚定不移地坚持对外开放,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以开放促发展,成效显著。”何青说。
注重防范海外突发事件冲击,保障健康资本市场生态
“建立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推进资本市场制度型双向开放,也为下一步境外优质企业进入中国市场创造了极为便利的制度条件。”王偲竹告诉记者,这使境外投资者拥有更多进入我国资本市场进行投融资业务的机会,有助于更多境外优质企业进入中国市场,推动国际金融合作共赢发展。
得益于我国资本市场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加速,投资渠道不断拓宽,互联互通机制拓展至德国及瑞士,投资产品不断丰富,海外投资者在具备投资我国资产的意愿的基础上,又能够有充分的投融资渠道可供选择,A股市场的可投资性增强。王偲竹强调,“目前积极发展的互联互通存托凭证业务便是重要一环,境外优质企业已具有了加入中国市场的便捷渠道。”
“我国经济基本面保持平稳复苏态势,稳中向好,人民币汇率坚挺,币值稳定,人民币国际化水平的提高使得世界范围内对于人民币资产的关注度和了解程度不断加深,”王偲竹指出,人民币支付总额呈增长趋势,而境外资本市场及其他新兴市场却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综合来看,国际投资者对于人民币资产价值的认可度不断提升,也愿意将中国市场视为资产配置的“避风港”。
“我国资本市场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随着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入以及互联互通存托凭证的不断发展,全球资本流动加速,资本市场需要直面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外部金融冲击和挑战。”何青指出,影响我国资本市场稳定性的国际因素增加,例如2020年以来的新冠疫情形势、2022年的俄乌冲突等,都对资本市场的稳定性带来了不小的冲击,A股波动性也在不断加大。在积极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国际形势变化和冲突,防范海外突发事件对资本市场稳定性带来的冲击,设计完善的防范及应对措施,维护中国资本市场稳定发展。
“同时,我国资本市场内部也需要进行改革与完善,需要保证市场融资功能有效、市场监管渠道开放透明、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风险管理制度积极有效,形成健康的资本市场生态,维护市场环境公平规范,从而更好地推动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提升中国资本市场的国际吸引力。”何青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