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市场化方式补齐中小微企业金融支持短板

  • 发布时间:2022-06-20 08:39:25
  • 来源:中宏网

  最近,国务院部署进一步采取市场化方式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支持;确定加大对制造业支持的政策举措,促进实体经济稳定发展。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做好“六稳”“六保”工作。当前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面临的困难很大,要围绕保市场主体、应对新的经济下行压力,运用市场化办法加大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金融支持。金融业坚持稳中求进的总基调和新发展理念,认真贯彻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积极支持陕西实体经济与中小企业发展的工作思路,但由于政府、银行和企业对经济转型发展方式认知存在一定偏差,这就影响了金融资源对实体经济与中小企业配置效果。
  激励政策措施尚不到位,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与中小企业后劲不足。某些地方政府热衷于招商引资工作,也给予了很多的优惠政策,但在金融支持经济发展的奖励政策、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措施、投融资风险制度的安排方面力度不够,特别是对投融资机制的建立,缺少统一规划和宏观管控。主要有:一是调控经济的能力尚存在欠缺和不足。为支持经济从高速发展向高质量发展转型,中国人民银行和银保监会等部门多次下发相关文件,强调加大对实体经济与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力度,但是由于对宏观货币政策缺乏有效引导和监督,导致宏观货币政策落地效果不理想。在政策执行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虽然制定了一系列配套的财政、税收和担保等扶持政策,但在实际操作上,政府部门和银行机构缺乏有效沟通,导致银行业支持“三农”和中小企业项目落地较难,企业无法享受国家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政策红利。二是部分银行机构执行货币政策不到位。受经济发展转型影响和经济下行环境变化,银行从资金安全角度考虑,对处于低端产业链条以及狭小市场的中小企业贷款审批更加严格,实体经济与中小企业受益于金融支持范围与力度极为有限。三是社会资本趋利性,迟滞了实体经济与中小企业复苏。近年来,房地产行业和艺术品收藏市场虚假繁荣严重,投机性资金需求持续攀升,由于资本趋利性,导致民间资金无法有效进入实体经济行业;同时,银行信贷资金也因为民间融资市场变化而产生套利空间,有的银行信贷资金通过各种地下暗河流向房地产市场和民间融资市场。
  中小企业自身管理不足,是制约实体经济与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中小企业借款难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加之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不足,导致经营风险较高,法人治理不完善、产品技术含量低、企业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十分突出,中小企业负债水平整体偏高,导致商业银行不敢向中小企业注入资金。主要有:一是中小企业财务信息不透明。在疫情影响和经济增速放缓形势下,由于银行信贷担保对企业流动资产抵押和权利质押、固定资产抵押存在偏好,大部分企业难以提供有效抵押品。有的负债企业存在逃匿、规避银行债务;还有企业借改制、重组机会,逃废银行债务,影响了银行对企业综合授信。大部分中小企业财务数据没有经过专业审计机构审计,提供的财务报表数据不规范;有的企业为满足银行信贷要求随意调整财务数据,使得银行的贷前调查产生质疑,导致银行慎贷。二是中小企业缺乏创新驱动意识。保守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脚步。
  供应链金融业务发展水平较低,金融产品创新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供应链金融业务总量较小,金融机构认定的核心企业偏少,大量小微企业无法享受该项业务。二是支持供应链金融的业态分布不广,国有制造业企业开展较好,大部分行业尚未有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如农业、建筑业、服务业等鲜有涉及,只注重单一行业的供应链融资并不能实现供应链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创新适合于不同行业的新型供应链的金融模式、金融产品迫在眉睫。三是尚未形成产融合作的链条,对中小微企业支持力度不足等。四是配套措施少,一些地方政府切实支持供应链金融的政策工具少,没有适应地方实际的特色化、可操作性的相关政策工具。五是金融创新能力不足,服务效率不高。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一些企业纷纷走出国门,然而世界经济环境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会使国际金融市场发展导向同样变化多端,涉外企业规避汇率风险、资金保值增值愿望也更为强烈,但是部分银行涉外服务功能不完善,制度创新、工具创新、技术创新能力不足难以满足涉外经济发展要求。银行之间竞争主要集中在存贷款业务营销上,缺乏对存、贷款新方式、新产品及涉外金融服务政策研究不够,影响了地方自贸区建设进程。
  基层商业银行的局限性,导致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与中小微企业乏力。随着新形势下商业银行经营定位、运行机制、考评体系等方面发生重要变化,不良资产清收和化解压力越来越大,以安全性为主导经营模式也制约了金融支持实体经济与中小企业发展。主要是:一是银行经营定位不够准确。据了解,一些地方的国有银行县级支行,除农行县级支行具备小额贷款、低风险贷款的审批权限外,其它县级支行基本上不具备信贷审批权,即便有好的授信项目,也需要向上层层报批,效率不高。然而,商业银行吸收的各项存款在不断增加,这部分资金并未用于当地经济建设,往往是通过上级行的拆借渠道流向发达地区。二是商业银行营销上采取抓大放小,以利益为导向进行绩效考核,过分追求商业化经营,信贷业务向优质客户、大客户、黄金客户倾斜,以房产和政府项目为主,逐渐远离支持“三农”,那么对实体经济与中小企业金融支持只能渐行渐远。
  虚拟金融经济和房地产的过度发展,影响了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虚拟金融经济和房地产业虚假繁荣,严重损害了实体经济与中小企业发展,不同程度影响了金融资源向实体经济配置。主要有:一是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民间资本异常活跃,资金大量从银行流出,不断流向高风险的投资行业和房地产行业;中小微企业投资苦于拿不到银行信贷资金,只能去民间借高利贷,进一步加大企业经营成本,很多中小微企业由此被迫关门歇业。二是房地产业突起,对实体经济产生明显的投资挤出效应,金融资源是有限的,由于大量信贷资金投放或变相投放到房地产业,需要信贷支持的实体经济与中小企业融资就存在困难,实体经济发展就明显受阻。三是由于高房价推高土地出让金价格,从而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故不少地方政府仍热衷推动房地产业持续繁荣。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可能影响当地GDP增长,地方政府也不愿意承担房地产发展减速带来的经济收缩压力。(作者:张卫平,中宏观察员、陕西省改革发展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