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文玲:影响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球格局演化的十大变量

  • 发布时间:2022-06-10 09:09:54
  • 来源: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

  【编者按】在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世界不确定性显著增多的背景下,我们要从林林总总的表象中把握整体、全局和本质,发现那些影响世界格局演化的变量:俄乌战争是影响当前世界格局的重大变量;新冠肺炎疫情仍然肆虐影响世界经济复苏;世界经济复苏基础脆弱极可能再次陷入衰退;高通胀会持续推高一些国家生产生活成本;金融风险加剧有可能爆发全球性金融危机;全球性债务高企增加实施财政政策难度;全球供应链断链与供应链重构的风险巨大;全球灾害频发与生态环境恶化对人类生存造成重大挑战;政治动荡与地缘格局深刻调整及演化影响国际社会稳定;影响世界格局最大的变量仍是中美关系,两国合作将推动世界经济发展,两国对抗则会对世界经济产生巨大冲击。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历史进程的高度,清醒把脉人类历史发展方向和世界发展大势,以大国领袖的担当,对世界发展大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判断,是指视野更为宏大、内涵更为丰富的人类社会演化的趋势和呈现的总体状态。在当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世界不确定性显著增多的背景下,我们要端起洞悉当今世界的显微镜和纵观历史的望远镜冷静观察,从林林总总的表象中把握整体、全局和本质,发现那些影响世界格局演化的重要变量,不仅从当前还要从中长期把脉人类历史发展大势,从而把握世界格局演进规律,在错综复杂的形势下保持战略定力,在变幻莫测的世界中赢得战略主动。
  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2022年是非常特殊的年份,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序幕年,将奠定未来5~10年的重要基础。世界原来可能在5~10年逐步发生的事件,将在2022和2023年集中爆发或者产生。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指出:“我们正处于万丈深渊的边缘,而且朝着错误的方向前进,我们的世界受到的威胁和分歧从来没有如此之大,我们在有生之年面临着最严重的一系列危机。”这样的判断绝不是危言耸听。世纪疫情、俄乌冲突、大国博弈、气候变暖、环境恶化、治理失序与科技革命加速,一批发展中国家和中小国等崛起叠加交集,将大大加速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一、俄乌战争是影响当前世界格局的重大变量
  习近平总书记前几年就指出,我们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从2020年开始作了微妙调整,“我们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2020年出现了延续至今的世纪疫情,2022年俄乌战争风云骤起,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序幕已拉开,第一幕剧情就相当复杂曲折激烈,过去两年全球抗击疫情,大家都很艰难,但各国基本向着一个目标与病毒打仗。2022年初剧情转换,集中在欧洲大陆上演。未来5~10年可能要发生的一些变化,在这一两年集中爆发,举目世界,惊心动魄。
  俄乌战争不断升级,实际上这场战争已经不是俄罗斯和乌克兰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欧洲、美国乃至整个世界格局演化的转折性事件。它既是二战后东西方对抗对峙冷战的延续,也是当今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重大变量;既是大国关系竞争、博弈、调整、演化以战争形式的集中爆发,也是中美俄欧印等多方乃至所有卷入战争或者面对战争选择的真实态度;既是国际上主要大国的比拼和较量,也是人类两种命运、世界两种前途的殊死斗争。战场虽然在乌克兰,但战线在全世界,背后的美国、北约以及盟友国家无不摩拳擦掌,配合战场在全球上演舆论战、信息战、金融战、能源战,对俄罗斯进行史无前例的最严厉、最猛烈的全方位制裁。全世界的人民都希望战争尽快结束,使那些无辜的受战乱影响的难民和灾民早日摆脱战争的苦难。很多人从内心又希望能够打出一个胜负,在正义与非正义的各种力量比拼中,正义战胜邪恶,建设有利于长治久安的、和平发展的、更加公平的世界秩序与规则。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纠结。这场战争可能没有赢家,参战的两个国家,在战争中都可能是输家,但必须要深究战争的起源,谴责那些导致战争和鼓动战争的真正“邪恶轴心”。
  世界上一战、二战都是在欧洲爆发,1945年重建国际秩序,美国主导推动了联合国、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三大机构的建立,从此奠定了战后76年以和平发展为主基调的国际治理框架、国际秩序、国际规则。虽然是以美国为主导,以西方为主体,有利于当时的国际分工和交易,形成对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整体利益的维护,但是这种国际秩序延续了76年,也保证了世界和平发展的大势。从70多年看,世界上发生的战争只是局部的、片段的,发生在少数国家和地区;和平是主流,是主导,是总体上的国际外部环境。2002年,基于此大背景,党的十六大作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判断,未来20年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二战以后的国际秩序、国际治理、国际规则、国际标准,总体上对整个人类发展有利,对维护世界和平秩序有利,对发达国家通过在发展中国家攫取利益积累财富有利,对构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价值链形成全球新的经济布局、产业布局有利,对形成全球新的、比较稳定的地缘政治、经济、外交格局有利,二战后稳定的国际新秩序是对世界和人类最大的贡献。正因为如此,战后76年才是世界经济、世界贸易、世界制造业发展最快的时期。自20世纪后半世纪以来,一大批国家脱离殖民地,从受宗主国压迫地位成为独立的国家,尽管它们大都是中小国家、贫困国家、发展中国家,但通过比较稳定的战后秩序,不断进行经济重构、产业链重构,都不同程度获得了发展。中国1949年建国,印度1947年建国,一大批陆陆续续建国的独立国家,实际上都是战后国际秩序建立和稳定的受益者。而现在破坏并企图摧毁它的正是当初建立稳定国际秩序的主导者与维护者,美国作为冷战结束后最大的世界一极,正在不断创造破坏国际秩序新的“业绩”。
  以俄乌战争为例,美国利用各种方式挤压、激怒俄罗斯,逼迫俄罗斯绝地反击,目的是“一石四鸟”:一是发战争财。美国有4000多个军工复合体,美国在历史上只有16年没有战争,其他230多年都在打仗,众多军火供应商需要不断发生的战争创造需求。同时制造能源危机,切断俄罗斯和欧洲能源供给关系,抢夺欧洲的能源市场。二是企图在欧洲挑起第三次世界大战,用乌克兰做棋子,用北约的整体力量围剿俄罗斯,并且配合美国货币政策,使全球资本加快向美国回流,转嫁美国的债务风险和通胀风险,这和当年希特勒发动二战的背景有点类似。三是重创俄罗斯,对冲中俄已经形成的战略互信和在此基础上对世界产生的根本性影响,进行各个击破。四是切断俄欧之间的关系,使双方彻底决裂。正如美国总统拜登所说,要让俄罗斯成为世界的弃儿,世界的孤儿。他们认为,如果欧洲板块切断了与俄罗斯的联系,加上美国及其盟友体系以空前严厉的手段全面制裁和围堵,并逼迫其他国家选边站队,共同谴责和制裁俄罗斯,俄罗斯就真的就会成为世界上的弃儿。
  北约5次东扩也好,挑起俄乌战争也好,背后的始作俑者都是美国。特别是这次美国策划并挑起战争,战争爆发后用各种方式支持乌克兰与俄罗斯对打,一旦双方谈判取得进展,美国、北约就在背后拱火浇油。2021年底以来,在俄乌矛盾加速恶化之际,美国非但没有缓和紧张局势,反而抓紧向乌克兰提供军火援助,培训乌克兰军队,向波兰等周边国家增兵。俄罗斯提出的安全保障建议继续遭到美国和北约忽视,新明斯克协议迟迟未能有效执行。2022年4月初,美国拜登政府向国会提出2023年军费预算上升至8133亿美元,美国军费连续5年都在7000亿美元以上。美国要加快美元的回流,转嫁通胀危机、债务危机,还有面临的国内分裂危机等一系列其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以前通过美元、美债等经济手段可以转嫁矛盾和问题的经济武器正在逐步失灵,正在被世界各国识破,难以大规模转嫁,最后转嫁的唯一通道就是战争。不管是台海,还是俄乌,美国都一定会继续挑动战争升级或者发动新的战争。
  但战争改变了欧洲甚至整个世界的战略态势和走向。从战略大变局、大格局看,包括乌克兰、俄罗斯、美国、北约、欧盟等卷入乌克兰危机和对俄罗斯进行制裁的相关各方,以及世界经济特别是欧洲经济,都将跌入战争陷阱——“乌克兰陷阱”。
  二、新冠肺炎疫情仍然肆虐影响世界经济复苏
  世纪疫情给世界经济和人类生存及交流带来了重大影响,全球疫情依然在高位运行,奥密克戎毒株的高传染性和隐蔽性提升了防控难度,一些地区的死亡人数再现高峰。新一波疫情对多国经济社会生活造成严重冲击,人类仍未完全了解新冠病毒,无法预测这种病毒将如何进化。
  新冠病毒仍在变异,更多新变异毒株如XE、XL、BA.4/5都已悄然出现。目前全球95%确诊的人感染的都是奥密克戎。根据Worldometer实时统计数据,截至2022年5月4日,全球累计确诊新冠肺炎病例达5.13亿例,累计死亡病例达到625.06万人,死亡率1.2%;全球单日新增确诊病例47.81万例,新增死亡病例1673人。德国、美国、韩国、澳大利亚、日本是新增确诊病例数最多的5个国家;俄罗斯、韩国、泰国、意大利、希腊是新增死亡病例数最多的5个国家。美国累计确诊和死亡病例最多,累计确诊超8324.01万例,死亡超102.15万人,分别占全球约16.22%和16.34%,确诊死亡率为1.2%。其后是印度和巴西,累计确诊分别超4308.84万例和3048.24万例,死亡分别超52.39万人和66.37万人。这三个国家合计确诊和死亡病例数占比均达到全球的1/3以上。虽然全球范围内新冠肺炎疫情的死亡率下降了,但是确诊病例急剧上升,一些国家和地区非常严重。4月初,世卫组织(WHO)提醒所有人,感染奥密克戎后还是有很大的风险,在其变异毒株带来的最新一波全球大流行后,下一个变异毒株是什么,是否会增加传染性,对疫苗和自然感染的免疫逃避能力以及是否有更强的致病性,均无法预测。目前,占领全球主导地位的是奥密克戎的子变体BA.2,占全部基因测序的94%,这种变异病毒是最初的阿尔法和贝塔毒株的变种,传染性是最初毒株的4倍,逃避抗体的能力是最初毒株的40倍。WHO特别提醒,须谨慎解读其疫情周报反映出的趋势,因为一些国家逐步改变检测策略,统计数字比实际情况低。其评估:尽管奥密克戎毒株致病性降低,但确诊病例大幅增加导致大量患者住院,让医疗系统进一步承压。“在有些国家,死亡数字与之前的峰值相似或更高”。英国innews发表文章,在2021年11月时,英国政府提出了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结束的三种可能情景。乐观情景:2022——2023年结束,这被认为是恢复新常态的最早时间框架;中间情景:2023——2024年结束,这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的;悲观情景:持续到2026年,这将是人类面临最困难的情况。
  因此,疫情当前状况和未来走势也是一个影响世界格局的大变量,到底是采取欧美国家的方式放开管控任其发展,还是中国式的动态清零,这两种选择对世界各国的经济、政治、外交和人员往来等各个方面的影响将非常之大。笔者认为,从疫情开始,欧美还有其他一些国家并不是不想动态清零,而是没有这样的体制、机制、能力、执行力和人民群众的配合度,不可能实现中国式的动态清零。在不少国家,战胜疫情并非出现拐点。以美国为例,虽然拜登总统宣布美国疫情已经结束,并且取消口罩令、关闭新冠监测点,4月份美国多州新冠确诊病例数攀升,成为新增死亡病例数最多的国家之一,每日新增死亡病例在500人左右。韩国放宽防控政策与措施后,多日新增确诊病例数超过10万例,确诊感染学生数量成倍增加,除学生和儿童外,“躺平”政策对老人、有基础疾病者和免疫受损人群等群体造成了极大风险。目前,韩国医疗系统承压严重,各行各业都被疫情波及。据韩联社报道,截至4月8日,韩国累计确诊病例1498.3万例。据德国联邦疾控机构罗伯特·科赫研究所发布的最新统计数据,德国累计新冠肺炎确诊病例达2244.1万例,4月8日新增17.5万例确诊病例。法国公共卫生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法国4月8日新增14.3万例确诊病例,累计确诊病例逾2669万例。2月末宣布实施“与新冠共存”计划的英国,其医疗系统正承受前所未有的压力,英国统计局4月发布数据显示,约有170万人(占英国人口的2.7%)患有新冠长期后遗症。尽管如此,据中国网报道,进入2月份以来,全球超过60%的国家和地区开放或者计划放宽出境游,75%以上的地方都放开了入境限制。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如何应对和选择,稳妥论证恢复经济加强国际交往的实际步骤及尺度,同时防止疫情反弹,这对我们将是重大考验。当前大部分国家采取了“躺平”抗疫模式,假如中国采取这样的方式,较之动态清零的方式,人们肯定更难以接受这样高的患病人数和死亡人数。两者之间权衡,在难以确定医疗手段和医疗资源能否支撑救治需求和病毒不断变异快速传染之间,不得不在一定时段选择现有抗疫方式,尽管这肯定会影响到经济增长和人们的正常生活。
  过去两年,中国的硬核防疫政策和抗疫成果令世界惊叹,成功抗疫保住了国家的财富。中国防疫直接成本约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的0.4%,大幅低于“躺平”国家。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评估结果显示,中国支出和收入损失占GDP比例为4.8%,而美国、英国的支出和收入损失占比分别为25.5%、19.3%,远超中国。这是中国在抗疫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重大竞争优势,和中国相邻的东南亚各国大多借鉴了中国的防疫政策,使亚太地区成了全世界疫情控制得最好的地区。在新形势新变化下,中国能否把既有优势转化为新的增量优势,这不仅是当前大国竞争博弈中至关重要的筹码,也是能否保持世界经济增长引擎动力不减的关键。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强调,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这是党中央的明确要求。必须根据病毒变异和传播的新特点,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定不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坚持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坚持动态清零,最大程度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在全球普遍采取放开抗疫管控措施之前,一方面,中国内防反弹、动态清零的政策必须更加精准,避免出现抗击疫情中的由于一些地方的形式主义等造成的次生灾害,避免市场失灵叠加政府失灵,讲求速战速决,用好中医药这种几千年创造出战胜瘟疫的特效医药,中西医结合,最大程度减少对经济和正常生活的影响。另一方面,应对疫情产生的影响和疫情防控手段,特别是有效的疫苗、药物使用后降低死亡率和患病症状,及时进行科学评估。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做好后疫情时代放开的准备工作。加快推出更快更准的检测技术,加速推出广谱疫苗和口服特效药,为恢复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和国际交往做好准备。在有效管控的同时,积极创造条件,有序推动经济社会秩序恢复常态,尽早恢复国际交往,避免在全球放开的大环境下形成战略被动,失去中国在抗击疫情斗争中积累的先发优势,适时调整策略,赢得和创造新的优势,保持世界经济增长稳定之锚的基本盘。
  三、世界经济复苏基础脆弱极可能再次陷入衰退
  原本2022年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复苏之势,尽管复苏基础还极其脆弱。根据世界银行、IMF年初预测,2022年所有发达经济体的产出都将全面复苏。世界银行2022年1月11日发布《全球经济展望》数据,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将从2021年的5.5%下调至4.1%,2023年进一步下调至3.2%。联合国1月13日发布《2022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预测,全球经济2022和2023年将分别增长4%和3.5%。世界银行预测,2022年印度、伊拉克、孟加拉国、菲律宾、马来西亚、越南、印度尼西亚、沙特阿拉伯、卡塔尔、阿联酋、泰国、巴基斯坦、伊朗和土耳其将分别增长8.7%、7.3%、6.4%、5.9%、5.8%、5.5%、5.2%、4.9%、4.8%、4.6%、3.9%、3.4%、2.4%、2%;中国将增长5.1%,处于中位水平。两个机构都预测,世界经济将在2021年基础上有所下降。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率,预计将从2021年的6.3%下降到2022年的4.6%和2023年的4.4%,虽然仍高于发达经济体,但产出仍将比疫情爆发前低4%。发达经济体的增长率预计将从2021年的5%下降到2022年的3.8%和2023年的2.3%。
  俄乌冲突发生后,主要国际组织、著名智库和经济学家进一步调低了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期。联合国贸发会议率先调低了世界经济增长速度,该组织在2022年3月24日发布报告预计,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前景恶化,将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从3.6%下调至2.6%。4月12日,世界贸易组织(WTO)将对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测从4.1%下调至2.8%。4月18日,世界银行将对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从4.1%下调至3.2%。4月19日,IMF发布《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计,2022年全球经济将增长3.6%,较1月预测值下调0.8个百分点。其中,发达经济体2022年预计将增长3.3%,较此前预测值下调0.6个百分点;2023年预计将增长2.4%,较此前预测值下调0.2个百分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2022年预计将增长3.8%,较此前预测值下调1个百分点;2023年预计将增长4.4%,较此前预测值下调0.3个百分点。2022年和2023年,美国经济预计将分别增长3.7%和2.3%;欧元区经济将分别增长2.8%和2.3%;中国经济将分别增长4.4%和5.1%。
  总体看,2022年全球经济增长呈现K字型的分化趋势。经济增长仍然非常脆弱,充满不确定性,如果战争进一步升级和美国等国家对俄罗斯制裁加剧,不排除全球经济会出现比2020年衰退程度更深的状况,有可能世界经济进入新一轮低增长或负增长的衰退周期。IMF预测,2022年俄罗斯GDP将下降8.5%,2023年将下降2.3%;乌克兰GDP预计将收缩35%。
  如果战争进一步升级,俄罗斯所受制裁和反制裁进一步升级,将对俄罗斯、乌克兰、欧盟、英国和对俄乌能源粮食等依赖程度高的国家的经济形成持续性打击。俄罗斯央行2022年3月初宏观经济调查显示,2022年俄罗斯通胀率将上升到20%,到2023年可能将降至8%;俄罗斯经济部预测,2022年俄罗斯国内GDP将萎缩8.8%。目前美欧等国家对俄罗斯制裁累计已经超过9000多项,其中从2月24日至4月20日就增加了6000多项。较为悲观的预测是,2022年俄罗斯经济将下降12.4%。美国总统拜登4月6日在华盛顿北美建筑工会全国立法会议上表示,制裁可抹去俄罗斯15年经济增长的成果。同时,欧盟2021年41%的天然气来自俄罗斯,对俄罗斯制裁升级也会增加欧元区内部“伴随通胀大幅上升而出现经济衰退的可能性”。欧盟对俄罗斯能源依赖较强的主要国家,很难达到年初预测的4%增长速度,且整个欧洲都可能出现能源危机、粮食危机和难民危机。由表2可知,2022、2023年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GDP增速预测值都大大低于年初预期。美国商务部4月28日数据显示,美国2022年第一季度GDP折合成年率下降1.4%,这也是2020年疫情之后美国经济首次出现负增长;中国第一季度GDP增速为4.8%,但面临着需求收缩、供给冲击、疫情反弹和预期减弱的四重压力。
  2022年2月21日WTO发布的数据显示,继2021年货物贸易量强劲反弹之后,2022年初全球货物贸易额增长势头减弱,全球商品贸易量将增长3.0%,低于之前预测的4.7%。俄乌战争和战争制裁引发的连锁效应将逐步发酵,会整体拖累世界经济增长,全球不排除回到2020年负增长的水平,经济增长跌落的幅度也许会更深。一些受疫情和战情影响严重的国家,经济则可能陷入大衰退。
  四、高通胀会持续推高一些国家生产生活成本
  无论是从全球还是从发达经济体来看,通胀率都处于2008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通胀率达到2011年以来的最高水平。本来随着美元加息和美联储资产负债表缩表,大宗商品价格有可能缓慢回落,但全球大部分国家高通胀从生产价格指数(PPI)转移到消费价格指数(CPI)的时滞期刚刚到来,会呈现PPI下降与CPI上升的交叉局面,尽管通胀风险短期内不会完全结束,CPI上涨预测将会持续到2023年,但还可以控制在一定水平。俄乌战争叠加美国上一轮疯狂“撒钱”,全球性通胀将“高烧不退”。
  重要经济体创几十年来最高通胀水平。2022年2月,美国、德国、英国、俄罗斯、印度、意大利、加拿大、西班牙、土耳其、荷兰、阿根廷、南非等近百个国家通胀率都创下历史新高,超过5%。美国3月通胀率高达8.5%,创1982年以来的历史新高,全年通胀率可能高达10%;欧盟一季度通胀率达到7.5%,创二战以后的历史新高;德国3月通胀率达到7.3%,创40年以来的新高;土耳其、阿根廷2月通胀率超过50%。德国2月PPI高达25.9%,法国增幅达到22.2%,印度超过13%,英国为10.1%,美国为10%。通胀率持续飙升的国家居民生活成本大幅上升,底层民众叫苦不迭,根据穆迪公司最新报告,通货膨胀使美国家庭每月多支出300美元,一年多支出3600美元。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月欧元区能源价格按年率计算上涨44.7%,是推升当月通胀的主因。3月3——9日,德国、法国、英国等主要西欧国家的电力现货市场,均价在400欧元/兆瓦时至500欧元/兆瓦时附近高位波动,是上年同期的8到10倍。日本企业商品物价指数涨幅创约41年来最高,企业间进行交易的商品价格正在上涨。日本银行(央行)3月10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月企业商品物价指数比上年同月上涨9.3%,涨幅创自石油危机产生影响的1980年12月(涨10.4%)以来的最高水平。
  全球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2021年,22种有色大宗商品环比年均涨幅为62.64%,其中10种有色商品高于平均涨幅。镁、氧化镨、镨钕氧化物、镨钕合金这4种商品2021年涨幅超过100%。能源价格涨幅更加离谱,同期,美国西德克萨斯轻质中间基原油(WTI)价格上涨430%;布伦特原油价格上涨350%;天然气价格上涨了307%。衡量全球主要大宗商品强弱的彭博大宗商品指数同期上涨了108.7%。世界银行4月26日发布大宗商品市场展望报告称,过去两年能源价格的上涨是1973年石油危机以来最大涨幅,食品价格的跳涨是2008年以来最大上涨,预计2022年食品价格将继续飙升22.9%,小麦价格可能上涨40%。受俄乌战争影响,以及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制裁的扩大升级,全球市场反应剧烈,避险情绪加重,黄金、石油、天然气、农产品等价格一路飙升,运输价格暴涨。截至2022年3月15日,波罗的海原油运价指数(BDTI)和波罗的海成品油运价指数(BCTI)分别升至1279点和1032点,自冲突爆发后分别上涨375点和336点,涨幅41.5%和48.3%,同比增长75.9%和82.3%。新加坡大华银行预测,2022年二季度黄金价格为2100美元/盎司,三季度为2150美元/盎司,四季度将达到2200美元/盎司。叠加战争、疫情、供应链断链和一些国家“躺平”等因素,石油天然气价格达到了历史天花板。2022年一季度布伦特原油价格上涨39.6%,油价曾在3月7日达到每桶139.13美元;天然气价格比上年翻了10倍还多,最高时涨至3500欧元/千立方米。2022年,世界石油需求达到10045万桶/日,增长约300万桶/日,美西方国家政府准备未来6个月内释放2.4亿桶战略石油储备,但杯水车薪,仅能满足全球不到3天的需求量。因此,美国一方面要求欧洲严厉制裁俄罗斯,使欧洲来自美国的天然气占比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增加从俄罗斯进口的油气资源,3月底至4月初,美国从俄罗斯购买石油量增加了43%,日进口俄罗斯石油达到10万桶,而俄乌冲突前美国平均从俄罗斯进口6万~7万桶。
  欧洲是受俄乌冲突影响能源价格和粮食价格上涨最快的地区。根据调查国际数据供应商路孚特数据,欧洲已连续4个月成为美国液化天然气(LNG)最大的出口目的地,其中1月份725吨、2月份640吨、3月份743吨,约占美国出口量的65%,超过俄罗斯管道气5倍,价格则是俄罗斯管道气的3倍,导致欧洲天然气价格暴涨近8倍。美国LNG预计2022年产能约1亿吨,同比增长20%左右,出口量成为世界第一位,汽油平均价格在3月初的一周内上涨超过了10%,飙升至2008年以来的新高。美国2021年能源价格同比上涨25.6%,汽油价格同比上涨38%。美国劳工部的数据显示,通胀正在从商品到服务各个领域蔓延。美国2022年2月食品价格,环比上涨1%,是自2020年4月以来的最大环比涨幅;同比上涨7.9%,是1981年以来最大同比涨幅。此外,住房成本环比上涨0.5%,同比上涨4.7%;运输服务环比上涨1.4%,同比上涨6.6%。
  与此同时,粮食食品价格居高不下。国际粮食署数据显示,从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至2022年3月,全球谷物价格指数涨幅超过65%。其中,小麦期货价格自2020年初上涨了125%;玉米期货价格上涨了150%。2021年国际粮价上涨了28%,达到近1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2022年2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全球食品价格指数已突破2011年高位,奶类、谷物、植物油油脂等食品价格持续走高。俄乌冲突加剧,全球粮食食品价格一路飙升。全球19%的大麦、14%的小麦和4%的玉米产自俄罗斯与乌克兰,两国小麦出口量占全球出口量1/3,玉米出口量占20%。目前全球粮食价格在2021年基数上快速提升,小麦价格已上涨90%以上。俄罗斯还是全球最大的化肥出口国,占全球市场供应量的13%,氮磷钾三种化肥出口贸易值均位居世界前三位,目前全球化肥价格已经上涨300%。据联合国统计,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前全球已有9.28亿人陷于严重粮食短缺,比上年增加1.48亿人,占据全球人口的10%。俄乌冲突使粮食价格上涨,粮食供应受严重冲击。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宣布,人类或将面临“二战后最大的粮食危机”,全球饥饿人口从2.76亿人将增加1亿人或1.5亿人,甚至3.5亿人,未来将有超过10亿人陷入粮食危机,超过2011年的大饥荒,成为二战之后全球饥荒之最。世界正进入一个没有足够食物供应的时代。
  IMF在4月19日发布的报告中预测,由于俄乌冲突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价格压力不断扩大,2022年,发达经济体的通胀率预计为5.7%,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通胀率预计为8.7%,二者较1月的预测值分别高出1.8和2.8个百分点。随着美元加息、美联储资产缩表、俄乌战势变化、美国等国家对俄罗斯全面严厉制裁等进一步发展,全球石油天然气和大宗商品价格还会出现跌宕起伏,或是在高通胀基础上变本加厉再创新高,或是急剧下降使市场一地鸡毛。
  五、金融风险加剧有可能爆发全球性金融危机
  美国货币政策急转弯和外溢效应给全球带来极大金融风险,不排除爆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美国面临40年以来最高的通胀率,按照美联储公布的加息预期,2022年至少会加息4次,3月已经加息25个基点,5月4日美联储议息会议决定加息50个基点,并且预计在未来2次加息会议上依然会每次加息50个基点。同时,美联储准备从6月开始,每个月缩表475亿美元,直到9月可能会再加大到每月950亿美元。美联储鹰派人物预测,2022年如果控制不了通胀,会持续加息7次,且不排除特别加息。
  更为重要的是,现在美联储资产的负债表已达到8.9万亿美元,美债现在已超过了31万亿美元,债务风险推高了金融风险。美国目前收紧的货币政策,不但解决不了其高负债问题,还会对全球资本流动产生非常大的影响,美国十年期国债已经突破了2%的防线,与短期国债形成预期转差的倒挂,并首次出现与中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的倒挂。
  美国用各种办法包括战争来转嫁危机,使美元向美国市场回流。世界将出现流动性泛滥和流动性紧缩同时溢出的全球性货币风险,加大了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可能性。全球大部分国家都会锚定美元的加息政策,加入加息的队伍。英国开启了加速加息的进程,欧盟也开始了加息进程,日本则继续坚持宽松货币政策。在全球流动性紧缩冲击下,4月以来日元汇率连续下跌,短短一个多月日元兑美元的汇率已经下跌近30%,创下过去22年新低。与此同时,美国仍然在继续举债,债务上限从2021年至今第四次提高,确定为31.4万亿美元,再延期两年,一方面收紧资产负债表,一方面继续举债印钞。
  值得重视的是,美国货币政策还出现一个新的信号,2022年2月10日美国顶级对冲基金的一份报告称,美国财政部有可能禁止私人持有实物黄金,黄金将货币化,已有5个州出台了相关立法。这意味着美国正在作新的准备,一方面加快推进数字货币,一方面准备美元、美债危机到来时,有可能实行黄金货币化,使美国未来在失去石油绑定的情况下可再次绑定黄金。美国现在仍然有8300多吨黄金储量,占世界上黄金储量比重在40%以上。经过中美贸易战、俄乌战争、美国退出阿富汗以及扣押阿富汗70亿美元等一系列重大事件,随着美国信用的崩溃,美元信用大打折扣,作为收割世界财富的经济武器锋芒锐减,再次利用黄金优势重拾美元颓势,将是美元崩盘之前的再一次努力。
  俄罗斯被踢出“环球同业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也是推动金融风险加剧的要因。俄罗斯在SWIFT所拥有的会员数仅次于美国,多达300多家,在全球范围所进行的外汇交易规模约为460亿美元,其中80%以上以美元进行交易。这导致俄罗斯无法通过SWIFT系统为进口产品支付价款,也无法通过这一系统收取其出口产品(如石油、天然气、钢铁、农产品等)的价款。这将限制规模居全球第四位的俄罗斯6300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使用,阻止其以外汇储备支持本国货币卢布,从而引发卢布贬值、通货膨胀和资本外逃,也将使进口商无法获得俄罗斯上述出口产品。3月31日普京签署与不友好国家和地区进行天然气贸易结算的总统令,要求不友好国家购买俄罗斯天然气须在俄罗斯的银行开设卢布账户结算,4月3日扩大到粮食用卢布结算,卢布已经回升到俄乌冲突爆发前汇率水平。继天然气、粮食之后,俄罗斯还将以卢布结算商品扩大至原油、金属、化肥、煤炭和木材。
  目前,SWIFT受十国集团(G10,包括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日本、加拿大、荷兰、瑞典、瑞士)央行、欧盟央行和比利时央行监管,根据比利时法律运作,同时必须遵守欧盟的规定,包括制裁行为。近年来,欧美数次通过禁用SWIFT手段对部分国家和地区进行金融制裁,导致被制裁国家的经济贸易活动受到极大影响。俄罗斯央行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2020年俄罗斯替代SWIFT系统的本土银行结算系统SPFS的使用量相比上年提升1倍,在其境内的使用比例达到20.6%。欧洲也已经建立了绕开美元的结算体系。中国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也在加快构建中,截至2020年末,共有境内外1092家机构通过直接或间接方式接入CIPS。CIPS实际业务可触达全球171个国家和地区的3300多家法人银行机构,2021年发展了613家国际银行会员。
  战争往往会成为国际性货币转变的重要节点,俄罗斯外汇储备调用不得,向所有国家发出了讯号:一旦形势紧张,它们无法指望自己的资金能够为己所用,国际储备管理者为保安全而持有美元的理由会越来越少,因为美元储备有可能在最需要的时候被夺走。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KennethRogoff指出,将美元“武器化”或将在20年内结束其主导地位。IMF第一副总裁GitaGopinath警告,西方国家对俄罗斯的金融制裁可能逐步削弱美元在全球的地位,导致国际货币体系更加四分五裂。所以,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国际金融体系,特别是货币体系,将经历阵痛或剧痛,“去美元”潮虽然短期内难以动摇美元主导地位,但在最近两三年内增加了爆发金融危机的几率。而且二十国集团(G20)多数经济体的实际利率仍为负值,美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收紧货币政策将引发全球金融环境突然收紧,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可能将迎来国际资本流动的逆转,出现美元荒或者货币贬值,从而引发局部或者全球性金融危机。(未完待续)

  【陈文玲:中宏观察家、长安街读书会成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深圳公管学院特聘教授、改革创新干部学院联席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