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政府组织,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 发布时间:2022-03-23 09:45:43
- 来源:中宏网
今年两会把稳就业、保民生做为政府重要的工作目标。2022年城镇新增劳动力约达到1600万人,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达1076万人,均为近年来新高,就业压力仍然比较大。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我国宝贵的人力资源,他们是否能顺利就业,不仅关系到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与家庭幸福,还关乎国家的和谐稳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文拟重点研究如何发挥政府在大学生就业中的作用,加强政府的组织,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一、当前大学生就业的主要矛盾
首先是大学生就业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的情况看大学生找工作并不难,难的是找一个“体面工作”,即在自由、公正、安全和具备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体面的工作还是比较难的,大学生的就业现实与他们的期望值差距还是比较大的。体面工作是一个综合性范畴,是劳动者在就业活动中与生产资料结合,获取劳动收入情况的优劣程度的总和,可以从工作质量、工作稳定性、工作满意度、劳资关系、工作环境、职业发展、薪资水平、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价。
其次,大学生人才流动不均衡的矛盾。当前人才更多流向一线城市、东部地区,而农村和西部地区求贤若渴,却难以引进人才,留住人才,人才配置极不平衡。人才配置不均衡导致人才浪费,对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也造成不良的影响。
其三,增加大学生就业与减员增效的矛盾。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不少企业经营困难,为降低成本,必须精减运营成本,如何让企业在这样困难的情况下,少裁员,多招聘,这确实是个困难的选择。
二、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的主要问题
要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必须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但是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一些问题:
(一)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分割比较严重,人才无法正常流动。我国劳动力市场是一个分隔的市场,不是一个完整、统一的市场,主要有户籍的限制,城乡的限制,体制内外的限制等等,各地的人才档案、劳动保障制度、人才标准不一,也阻碍人才的流动,影响人才的最优配置。
(二)我国劳动力市场存在信息不透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各行各业人才需求千差万别,因此,劳动市场的信息量巨大,供需双方存在信息不匹配,或者信息传递、理解的差异,企业找一个理想的员工,大学生找一个理想的工作岗位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导致市场总是存在“找工难”,和“工难找”的问题。
(三)我国的劳动力市场存在供需的结构性矛盾。具体表现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规模、数量、质量都跟不上市场需求发展的步伐,就业市场上“人才类型结构性矛盾、层次结构性矛盾和专业结构性矛盾”是当前大学生就业结构性矛盾在供给与需求方面的三个突出表现,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
三、政府在提高大学生就业率方面的主要作用
增加就业是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是历届政府的头等大事。提高就业率,让每个公民享有平等的工作机会,发展的机会,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机会,是建设和谐社会,促进社会健康发展之大计。因此,各级政府应当加强组织,管理,纠正市场缺陷,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政府在大学生就业可以发挥以下作用。
(一)减少人力资源流动的成本,促进人力资源的最优配置。鉴于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分隔状态,政府必须进行户籍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制度、退休制度、工资制度改革,形成统一的全国人才大市场,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
(二)采取鼓励政策,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西部地区就业,完善我国人才配置。因此,政府要出台扶持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去,到西部去。例如,通过加速西部开发,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西部和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给予去西部、农村等人才紧缺地区的大学生不同的职级提升条件,薪资水平,所得税率优惠等等,吸引大学生去就业创业。
(三)提供就业信息,促进大学生就业。政府应当建立科学实用的人才供求信息系统,指导大学生就业,引导人才合理流动。例如建立大学生人才档案库,企事业人才需求库等等,信息的编制应当是联合企事业单位、学校、政府人社部门等相关单位一起编制,把职位需求情况、各学校人才的供给情况、人才的专业结构、数量、未来的发展趋势等公布出来,以此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工作,提高大学生就业率。
(四)发展劳动中介部门,规范劳动力市场的管理。我国传统用工是大学生就业分配,如何利用劳动力市场促进大学生就业,既保护大学生的权益,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又帮助企业解决用工难题,降低用工成本,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政府一方面要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到企业工作,另一方面,也要通过减费降税等方法支持企业招聘大学生,政府还可以利用劳动中介服务机构,沟通劳动力的供需方,促进就业。另外,政府还要加强劳动立法,依法管理劳动力市场,保障劳动力市场有序运行。
(五)改革高等教育。政府要不断加强职业教育、继续教育,把培养大批的技术能手、能工巧匠,培养劳动市场急需人才放在重要位置。对一般的普通高校,也要做好发展规划,进行必要的分工,使高等教育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有序发展,做到人才培养结构合理,数量充足,为经济发展造就大批优质的生力军。
四、加强政府组织,促进大学生就业
组织就业,是指将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相结合的就业方式。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做:
(一)以公共工程组织大学生就业创业。即将政府负责的公共工程,如环境保护、生态治理、市政管理等划分为若干个小区域、小项目,以招标的方式承包给以大学毕业生组建的公司。国家扶贫工程、防灾减灾救灾工程也可以承包到以毕业大学生为主体的公司,对于承包好的企业,按年下拨经费,不好的终止合同,信用出问题的,剔除出承包商行列。发达国家也有这样的先例,例如:英国政府规定,城市公用事业工程建设、垃圾清扫处理和加工、城市公园和街道绿化等部门的工作岗位由公共就业服务部门购买下来,用以安置特困群体就业。
这样做的好处有:一是减少政府的寻租行为;二是明确政府职责(主要是管理、监督),缩小政府规模,减少政府运作成本;三是公平竞争,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工作效率;四是扩大大学生就业规模,增加就业人数;五是可以鼓励大学生创业。
(二)开发绿色工作岗位,组织大学生就业创业。绿色工作是指那些可以减少企业和经济部门对环境的影响,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工作,主要包括保护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的工作;通过高效的策略减少能源、材料和水消耗的工作;经济低碳化的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或者避免各种废弃物和污染的工作。对于我国来说,那些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中,凡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和岗位提供的就业,都可以称为绿色就业。
中国的绿色就业可以归纳为三大类:一是直接绿色就业:如造林、环保等,在这些岗位工作的人,是直接的绿色就业从业者;二是间接性的绿色就业。即通过实现绿色生产、流通、消费和生活等方式,间接地创造绿色就业机会,如:太阳能和节能建筑材料等产品制造,在这些岗位上工作的人,是间接的绿色就业从业者;三是转化性绿色就业,即非绿色岗位转化为绿色岗位,如:通过生产性污染治理、节能环保技术应用等措施,把原来在高污染、高排放环境下的人员转化为绿色工作条件下的从业者。
当前,我国正在实施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政府应当创造绿色就业机会,扶持大学生就业、创业,提高就业率。主要的方法有以下六个。
1、加强宣传,提高全社会对绿色就业的认知,促进绿色就业。组织大学生宣传绿色就业的理念,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树立一批绿色社区、绿色企业的典型,形成有利于绿色经济和绿色就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并根据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制定绿色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完善相关法律。给予绿色企业、绿色就业政策扶持。在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建立绿色就业服务专区,收集和发布绿色就业岗位信息,引导大学生更多参与绿色就业。
2、加强大学生绿色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绿色经济技能。制定绿色职业教育和培训计划,确定绿色职业技能标准,建立绿色人才培养评价体系,逐步实施绿色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制度。
3、通过政策扶持,开发一批绿色就业岗位。如鼓励大学生结合所学专业从事环保设备的研发生产,治理环境污染工程,有机食品加工等。
4、在新农村建设和西部大开发中开发绿色就业岗位。如引导大学生参与生产绿色食品,发展特色农业,以及特色农产品加工,发展特色生态乡村旅游,开发绿色能源产业等等。
5、鼓励自主绿色创业。通过免费创业培训、减免税费和提供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鼓励大学生自主开展绿色创业。
6、发挥大学生的作用,促进企业向绿色产业转型。支持大学生利用其专业知识参与对传统产业绿色改造,通过技术工艺改造提升、采用信息化技术、环保技术、生产组织方式变革等途径,使企业向绿色产业转变。
(三)发展服务业,组织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业是劳动密集型,又是知识密集型的产业,特别适合大学生施展才华,尤其是科技型的服务业。大学生可以利用其所学的专业,开办科技咨询、小设计、小创意、培训服务等企业,还可以做一些文化创意、文化传播等工作。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扶持政策,还可以发动共青团、妇联组织等共同参与,形成一股社会力量鼓励、支持大学生创办各类服务企业,发挥其专业特长,造福社会。
【作者:林学军,暨南大学国际商学院教授;郑慧娟,广东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本文由国家社科基金:"从全球价值链迈向全球创新链:提升中国国际分工地位战略研究"资助,项目编号:18BJY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