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财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十个辩证关系

  • 发布时间:2022-02-21 13:44:34
  • 来源:中宏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辩证思维、坚持唯物辩证法,就要从客观事物的内在联系去把握事物,去认识问题、处理问题。”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做好财政工作,可谓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而把财政工作做得出彩、出色、出众,绝非易事和一日之功,这就需要我们熟练掌握和运用辩证的理念、观点、方法、举措。结合平时工作思考和实践,本文认为可以依据财政工作的内在联系来把握十个辩证关系,聚焦全链条完成财政工作,推进财政事业高质量发展。
  一、理论支撑:西方经济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一直以来,各国在推动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基本是依据马歇尔创立的微观经济学和凯恩斯开创的宏观经济学理论。如,市场出清、自由贸易、有效需求不足以及宏观政策等理论。这些来自西方国家实践形成的理论不可避免具备本土特色,他国不能直接拿来照搬照套。党的十九大以来,我国理论界和社会各界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依托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生动实践,形成了相对于西方经济学更能科学、合理解释和指导我国经济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其内容包含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五大发展理念、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等。因此,财政工作的思路、原则、方法、路径等,应更多地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而不能简单延续之前西方经济学。如,不搞大水漫灌式的资金补贴,而应拿出绣花功夫,做到精准拨付。再如,有别西方经济学中所说的成本收益原则,财政应更多地算好社会账、民生账,加大贫困群体的财政支持力度。
  二、角色定位:市场与政府
  财政工作的职能、性质、特点决定了其在市场经济中扮演政府作用的合法性、重要性、必要性。由于历史的、现实的、主观的、客观的、经济的、非经济的等多重原因,政府与市场的边界有时不清晰,政府的“干预之手”“掠夺之手”尚未完全不见踪影。“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实现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这一原则,要求财政工作找准自身定位,把该做的做到位,把不该做的、做不好的交给市场,做到用市场的逻辑来谋事、干事、成事。具体而言,一方面,应足额保障公共产品、公益事业、民生工程的财政资金支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确保兜牢社会底线、促进社会安定团结。同时,对会计事务所及会计师队伍违规违法行为,要严格执法。另一方面,不能因为财政部门拨付的资金多,通过资金使用能立马看到工作实绩而产生财政大有可为、事事可为的错觉,从而抑制不住直接参与市场竞争、干扰市场运行的冲动。如,出资成立竞争性国有企业,在原材料领域形成垄断地位;突破竞争中性原则,在一般领域与民营企业不公平竞争;提高国有资本占比,影响公司决策和运营;财政资金过多地跟投代替或者挤占了社会资本参与。
  三、政策工具: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
  实施财政政策是财政工作的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这就要求财政工作,一方面立足自身,做好税收政策制定及执行、公共支出、国债发行、政府投资、预算编制及执行等财政政策方面的工作。如,推进现代税制改革,提高直接税比例,健全地方税收制度,更好调节收入公平,促进社会消费支出,拉动经济发展。再如,充分发挥本地要素资源禀赋优势,着眼前沿产业发展方向,推进战略性产业布局,在增加财政重点支出的同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另一方面跳出自身,站在更高层面,根据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之间的相同点、不同点,实行逆周期调节,以实现两者的协同,即“协调+同向”。协调要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之间,主次要明确、先后要区分、时空要衔接、幅度要合理、节奏要合拍。同向要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效果指向,务必是同一个方向,不能背道而驰。
  四、精准施策:总量与结构
  在平常工作中,我们不经意间会较多地关注一些宏观或者总量指标,如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等,这是因为总量指标能够给我们提供宏观的信息以及这些指标易收集、统计和分析。但有时结构性的指标或进行结构性分析更为重要。正如,如果经济社会发展中,投资消费比、供需比、一二三产比等结构失衡,会降低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这是因为,在一个系统内,各个要素之间的科学结构,能促进资源有效配置和生产率提升。这就好比两个工人使用两台机器,本领高的工人使用先进机器带来的经济效益,远远超过本领高的工人使用一般机器和本领一般的工人使用先进机器的经济产出两者之和。具体到财政工作中,我们应做到在运用总量思维的同时,更加注重运用结构观点分析、研究、推动工作。如,减税降费政策具有普惠性,但不是所有行业、企业在疫情期间一刀切都能享受,应具体分析哪些行业需要减税降费以及哪些具体的企业尤其需要;考核地方政府经济发展,不仅看财政收入这一总量指标高低,还应分析非税占比、主要税种税收之间比例;虽然全省整体债务率不高,但存在个别区域超出警戒的情形,需要针对不同地市的负债率,分类给予评估、预警、监测。
  五、工作方法:一般与重点
  财政支出是财政工作的一项重要职能,涉及面广、资金量大、社会关注高。由于资金的有限供给和无限需求之间存在天然的矛盾,自然无法满足所有受益主体的期望。这就要求财政资金可以适当偏离面面俱到的目标,将有限的资金投向关键环节、重要领域。但在日常工作中,我们有时抓不住重点、满足现状、回避矛盾,造成资金拨付撒胡椒面、摊面饼,看似什么事都做了,最后实际什么事都没做的尴尬局面。如,1亿补贴资金投向高科技领域,100家企业共同受益,不如只支持1家企业。不管企业经营业绩如何,整齐划一地给予一定补助,不如赏罚分明,给予先进单位更多物质激励。其实,不仅财政支出,政策倾斜、工作重心等,都应把握一般与重点关系,不能平均用力、平衡主义,而应做到统筹推进、有的放矢。
  六、系统观点:局部与整体
  我们有时容易犯这样的错误:认为一项工作在一定范围内行得通,便想当然地认为在其他地方或更广范围内也适用,反过来也这样认为。其实,这是中了经济学家萨缪尔森所说的合成谬误圈套。由于局部和整体两者之间,所面临的约束条件不同,导致在局部或整体可行的,在整体或局部未必可行。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财政工作中,务必增强局部和整体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观念,认真分析、深入思考、行稳致远。如,不能仅依据调研几个地市的村集体经济发展状况,断然提出面向全省的政策建议。因为几个地市属于小样本,不能代表全省所有地市整体情况,如果这几个地市情况类似,而其余地市又与这几个地市大相径庭,那得出的结论大概率会南辕北辙。再如,安排一项预算支出,通过人均数值得出全省支出总额,但由于地区之间在发展基础、潜力等方面均有所不同,因而整体的人均值在局部不再适用,在地区之间应体现差异和差别。
  七、宽广视野:静态与动态
  任何事物都是瞬息万变的。正如人不可能踩进同一条河流一样,财政工作具备的基础和优势、面临的困难和挑战,时时处处事事均不同。这就要求我们打破静止不变的固定框架,树立开阔、包容、动态的理念,去看待、分析、研究、推动财政各项工作落在实处。如,根据不同地区迥异的经济实力、区情实际,下拨不同的转移支付费用;随着工作重点变化,预算绩效评价体系指标应适时调整优化;着眼于长远和经济可持续性,理性看待较高的政府债务率。当然,相对于动态的眼光、视野、分析方法,静态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如,对某一个问题的分析或对某一项政策的研判,需要假设其他条件不变时,在某个具体时点进行深入剖析,能得出较为科学可行的结论。如果综合考虑多个变量之间相互复杂的动态变化,会增加分析难度,从而无法聚焦重点、无益于问题解决。
  八、提升质效: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
  一项财政政策或工作所产生的效果、影响、作用等,往往容易看得见、受到关注。如,农业保险的财政贴息降低了种植大户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中小企业减税降费让濒临破产的企业起死回生、专项债用于生态治理带来碧海蓝天和舒适的宜居环境。但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工作的执行者,仅仅具备能看得见的本领还远远不够,还必须练就一身能看见常人所看不见的高强本领。对某一类行业的企业实施财政补贴政策,要看到没有得到补贴政策的企业,会遇到什么样的经营困难。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要看到未来几年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偿还能力、各种风险因素等。之所以应做到能看得见他人所看不见的原因在于:经济现象或变量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相互影响的关系,政策的施行必然带来多重、多种、多样的不同影响。如果我们忽视了看不见的,仅仅依据看得见的来制定政策、作出决策,或者沾沾自喜于取得的成绩、忧心忡忡于面临的困难,我们将一直处于低水平均衡的路径依赖和工作质效低下的局面,无法走出目光短视、思路狭隘的桎梏。
  九、目标导向:当前与长远
  从时间轴的连续性看,当前与长远彼此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因此,财政举措或财政政策务必兼顾当前与长远,在着力点、工作节奏、发力方向、作用深度与广度方面各有侧重,切不可顾此失彼、头重脚轻。否则,便会出现政策急转弯、朝令夕改、适得其反的效果。如,面对严峻的经济下行压力,不能为了应对眼前的财政赤字风险而在中央减税降费政策上打折扣,甚至收过头税,这样更会加剧经济波动、拖累经济长期增长。通过增加财政支出来扩大总需求,以此熨平经济短期波动是通行做法,如果将这一政策作为经常性刺激手段,则必然带来通胀、高失业率、产能过剩以及增速下滑。从正面角度说,尽管对科技、教育、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不能在即期像基础设施建设那般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却会在远期带来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和整体人力资本素质的提升。
  十、成效评估:一维与多维
  对于财政工作的评价,属于主观分析、规范分析。受各个主体教育程度、个人认知、价值观等因素不同,财政工作的质效自然会来自五花八门的评析。这就告诉我们财政工作无法让所有人都满意。那我们应有什么样的原则或标准让财政工作整体满意度提高呢。这就要求从事财政工作的我们,在对成效评估时,把握一维与多维的辩证关系。如,对某项专项资金使用绩效进行评估时,应从促进经济增长、环境改善、社会反响、资金安全、机制完善等多个维度考量,而不能只注重某一项而有失偏颇。再如,对老旧小区加装电梯进行财政奖补政策的评价,既有来自一楼二楼住户的反对、三楼以上住户的欢迎,也有新房市场和二手房市场不同的意见;既有住户对眼前居住环境的改善表示满意,也有住户对长远来看棚户区改造滞后的不满;既有受到补贴的电梯行业报以掌声,也有其他没有受到补贴的行业持有异议。而究竟如何评价这项政策,从多个维度综合分析会更为科学、可行。当然,需要对某项工作进行评价时,坚持一维思维、就事论事、不掺杂其他因素的做法是必须的,不然会失去了原则和底线。如,某地农村综合改革项目存在资金挪用行为,即使这个项目建设、运营、群众口碑都较好,但因其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而应给予一票否决。
  【作者:黄金秋,安徽省财政厅;王海龙,安徽财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