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引领 推进“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

  • 发布时间:2022-01-24 17:43:07
  • 来源:中宏网

  中宏网北京1月24日电(记者王镜榕)“关于‘适老产业’和‘银发经济’,不论是学术研究还是政府文件并没有统一定义,现行政策文件中较多使用养老产业、老龄产业等概念表述。”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北京市人大代表、财经委员会委员黄石松日前接受本网记者专访时表示,“适老产业链条长,涉及面广,带动作用大,创造就业岗位多,涵盖一、二、三产业,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刚需,也是健康、安全、社会稳定的必然要求。”

  科学规划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

  按照中央文件精神,加强规划引导,完善支持政策,发展适老产业,积极培育银发经济是当前一项重要工作。黄石松告诉记者,根据国家统计局的产业统计分类,养老产业范围包括:养老照护服务、老年医疗卫生服务、养老科技和智慧养老服务、老年用品及相关产品制造、养老设施建设等12个大类。

  “参照发达国家的经验,人均GDP在8000~13000美元间,老龄产业迈入‘成长期’,在此阶段,产业政策完善和市场需求培育是驱动老龄产业快速成长的两个杠杆。”中国老龄协会政策研究部主任李志宏接受本网记者采访时特别指出,用这两个杠杆撬动老龄产业发展,关键要破解以下三个制约:

  第一是破解观念制约。现有大部分老年人节俭观念较强,更多希望政府提供无偿或低偿的养老服务和产品,自己购买服务和产品的意愿较低。今后应加快培育现代养老消费意识,使老年群体愿消费、敢消费、会消费。

  第二是破解支付端的制约。“保险+补贴”制度是培育老龄产业有效需求的基本制度安排,特别是长期照护保险制度是激发有效需求的最重要制度之一,但我国长期照护保险制度还在试点推进中。应在国家层面尽快明确参保和保障范围、筹资机制、待遇政策、管理服务机制等,建立符合国情、全国统一的长期照护保险制度。第一、第二个方面的举措主要是将我国庞大老年群体的潜在需求转化为有效市场需求。

  第三是破解政策端的制约。至今我国还没有老龄产业发展专项规划。老龄产业政策分散在各个领域,尚未形成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政策集群。应尽快制定老龄产业统计指标体系、出台老龄产业指导目录、编制产业发展专项规划,前两项工作旨在清晰界定老龄产业的内涵和外延,后一项工作旨在明确老龄产业发展的定位、产业体系、产业结构、产业链、空间布局等。

  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推进适老产业发展,必须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黄石松指出,要加强规划引领。要顺应人口老龄化不同发展阶段特征,根据养老产业全链条不同环节的作用及影响,统筹兼顾、有序完善分类扶持政策。建议中央有关部门在制定国家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基础上,尽快研究编制国家老龄产业发展规划,就养老服务体系、健康支撑体系、老年用品产业、科技化智能化升级等各个领域,加强系统谋划、分类指导、协调推进。要全面提升养老产业的科技创新水平,依靠科技创新和金融支持双轮驱动,推动养老产业供给结构优化升级,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的动态平衡。

  “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地区差异性大,各地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能力、产业链基础千差万别,”黄石松指出,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施策。“结合各地特点和发展阶段,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发展适老产业。”

  “我们认为,可以将养老产业分为引领、基本、延伸三大环节。”黄石松指出,一是引领环节,主要包括老龄+研发、老龄+金融、老龄+国际交流、老龄+创新商业模式,可以重点在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地区发展;二是基本环节,主要包括养老照护服务、老年医疗卫生服务、老年健康促进服务、老年教育培训服务、养老科技和智慧养老服务等老龄服务,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根据各地老龄化程度全面均衡发展;三是延伸环节,重点培育老龄+制造,配套发展老龄+康养、老龄+文旅、老龄+教育、老龄+全龄化社区等,可以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特色,在特定地区重点发展特色产业。从国家层面则需要进一步完善老龄产业统计体系,建立分级分类的老龄产业宏观调控政策制度。

  “人口老龄化给国家发展带来的活力和机遇,在经济领域主要体现为银发经济的发展。”李志宏告诉记者,发展银发经济是在老龄社会条件下保障老年群体民生、促进经济发展的共同要求。特别是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急速发展期,迎来年均增长超1100万、持续增长到2035年的第二次老年人口增长高峰。在此背景下,伴随老年人口消费需求结构升级,以及消费观念和能力提升,老龄产业迎来了广阔市场空间。对此,积极培育银发经济,重在顺应老年人消费升级趋势、满足老年人高品质生活需求的同时,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将实现人口老龄化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

  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实现消费升级迭代

  “如何在养老消费换挡增速时期解决体制、机制障碍,是养老产业实现从量变到质变的关键。”黄石松告诉记者,有效激发老年人消费,要在前些年大力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上,重点从需求侧发力,解决老年人消费能力不足问题。要充分研究老年消费行为特征,制定精细化支持政策,有效提高老年人消费能力。养老消费是一种个性化消费和场景式消费,既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又是细分具化的过程。要完善老年人消费维权机制,让老年人能够放心消费,免除后顾之忧,进而构建一种不断变化的正向反馈机制,提高老年人消费的持续动力,最终实现发掘--唤醒--引导--消费--展示--反馈的完整消费闭环。良好的养老消费环境营造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要适应信息化时代的要求,加大涉老领域数字新基建,在鼓励推广新技术、新方式的同时,保留老年人熟悉的传统服务方式,加快推进老年人常用的互联网应用和移动终端、APP应用适老化改造,实施“智慧助老”行动,加强数字技能教育和培训,提升老年人数字素养,方便消费升级迭代。

  世界卫生组织制定了《老年友好城市建设指南》,提出了包括城市物质环境、城市社会环境以及信息畅通、社区支持和健康服务等硬件和软件建设指南。“按照联合国的定义,老年友好宜居城市是‘能够防止和纠正人们在变老的过程中越来越多地遇到各种问题的城市’,旨在通过服务、场所和设施方面的环境支持,使人们以积极态度面对老年期。”黄石松强调,与之相适应,要着力发展老龄制造相关产业。面对全球性的人口老龄化,以促进老年人功能发挥为目的、方便老年人衣食住行的康复辅具研发、设计、制造等需求旺盛,我国还处在新型城镇化加速发展阶段,老年友好宜居环境建设相关产业链条非常长,带动作用大。

  “‘十四五’时期,可以把养老产业的发展重点放在培育实体经济发展,放在与衣食住行相关的老龄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上,”黄石松表示,发挥中国制造业门类齐全、基础好的优势,充分把握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机遇,中国在老龄制造领域一定会涌现出本世纪初期中国加入WTO带来家电行业全面走向国际市场的崭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