汲取时代榜样力量 砥砺科技报国之志

——中宏观察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刘志迎访谈

  • 发布时间:2021-11-10 09:10:12
  • 来源:中宏网

W020211104318743462328.jpg

  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会前,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韩正等会见获奖代表并同大家合影留念。新华社记者李学仁摄

  中宏网北京11月8日电(记者 王镜榕)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习近平、李克强、王沪宁、韩正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大会并为获奖代表颁奖。李克强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在大会上讲话。韩正主持大会。

01.jpg

  11月3日,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向获得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顾诵芬院士(右)和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左)颁奖。新华社记者李学仁 摄

  2020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64个项目、10名科技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其中,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人;国家自然科学奖46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44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1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58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57项,其中特等奖2项、一等奖18项、二等奖137项;授予8名外籍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

  日前,中宏观察家、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刘志迎就相关话题接受本网专访。

  中宏网记者:202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分别是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顾诵芬院士和清华大学王大中院士。您认为我们年青一代科技工作者、我们全社会应该从获奖者身上汲取什么榜样的力量?

  刘志迎: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技术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代表着一个国家科技领域的最高奖励。两位科学家已到耄耋之年,获得这样的荣誉,意味着经过了一生奋斗得来的最高荣誉。一生在一个领域持续的研究,解决了重大科学难题或为国家战略需要解决了重大技术难题,为科学发展或国家崛起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不管那个时代,年轻的科技工作者都要有远大志向,无论是为人类的科学做出贡献,还是为国民经济需要做出贡献,都要做真学问,解决真问题(科学问题或实践需要的问题),做出真贡献。年轻人需要沉下心来,沿着“四个面向”来寻找需要解决科学理论问题或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重大科技难题,而不是为了期刊发表做研究。

  榜样的力量,就是扎实在一个领域深度耕耘,坚持以解决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持之以恒,矢志不渝,要有科技创新“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创业精神和科学精神。习近平主席多次强调科技工作者要“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主动担负起时代赋予的使命责任。”要求青年科技工作者“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心怀‘国之大者’,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国家重大科技难题,就是年轻科技工作者科研难题,要有敢于担责和勇于攻关的精神和行动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关键,年轻科技工作者是“主力军”,是“突击队”,要在解决关键核心技术“被卡脖子”难题上做出应有的贡献,要在全球科技前沿上敢于突破,真正成为顶天立地的强大力量。

20211109085511kiAs7X.jpg

中宏观察家 刘志迎

  中宏网记者:李克强总理在讲话中指出,要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营造激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科研生态,支持科研人员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您对总理的讲话精神如何解读?

  刘志迎:我的理解是,在“百年未遇之大变局”“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大时代,在中国众多行业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特殊背景下,尤其是某些国家想遏制中国崛起,实施技术卡脖子政策,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有更高的政治站位,以“为国分忧”为己任,瞄准各行各业关键和核心技术进行集中攻关,早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窘境。

  总理特别提出“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愿创新、敢创新、能创新者都有机会一展身手。”这需要机制,什么样的机制能够做到这一点呢?我认为还是要依靠市场机制,保持市场的竞争性,是促进创新的关键。正如内生增长理论经济学家Aghion和Howitt(1998)所言:“创新是竞争与经济增长关系的中间变量”。至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的科学技术问题,需要建立起符合“政治逻辑、制度逻辑、市场逻辑和技术逻辑”的新型举国体制,集中攻克科学技术难题,从获奖者来看,有些获大奖的项目是在外国对华封锁的情况下,依靠国内科技力量完全自主创新的,自主创新是完全有能力的,特别是目前中国已经积累了众多领域的科技人才和研究基础,只要形成良好的科研生态,就能够自主创新出走在世界前列的成果。

  另一方面,过多的政策、过多的帽子、过多的评价,扰乱了科技人员静下心来做研究,只能够酿造“浮躁”,大量的时间忙于报项目、申报“帽子”、应付各种各样的考核和检查,忙于报销财务费用,浪费科研人员精力过多。各种政策诱惑、市场(所谓成果转化)诱惑、帽子诱惑,难以让“科研人员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做科研,急不得,等不得,既要扎扎实实一步步推进,又要能够尽早取得进展。频繁的政策刺激,不仅仅不能够促进科技创新,反而会酿成浮躁。任何科研活动都是有时间周期的,不能够因为国家急需,就揠苗助长,急功近利,也不能够慢慢跟在发达国家亦步亦趋地跟班研究。要大胆设想,科学论证,持续研究,“从0到1”的原创成果或逐渐增多的。

  中宏网记者:李克强说,要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以更大力度打破制约创新创造的繁文缛节,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切实给科研人员松绑减负。促进更多青年人才脱颖而出。深化国际科技合作,在扩大开放中实现互利共赢。结合当前形势,您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强国际合作等有何思考或建言?

  刘志迎:企业是创新主体,更准确说,企业家是创新主体(熊彼特所论),企业家的核心精神是创新精神,如果哪个行业有钱赚,就干哪个行业,那是商人,不是企业家。过去我们说“科技与经济两张皮”,这样说是不妥的,准确说,应该是“科研与经济两张皮”,不能说“科技成果转化难”,而应该说是“科研成果转化难”,原因在于,产学研结合不紧密。大学和科研机构的考核机制与国民经济需要脱节,需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

  当然,要分类来看,作为基础科学研究的大学、科研院所和学科,重点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而应用型大学、科研院所和学科专业,应该重点瞄准国民经济主战场,解决国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不能一刀切,要分类考虑。应用型科研,进行产学研合作需要企业提出科研命题,长期合作,不是单纯商业性买卖,而是要建立长期合作机制,企业不能够指望科研院所实验室的成果,拿来就可以使用,科研院所也不能把实验室成果拿给企业就算交差,需要长期围绕企业技术需求,向深层次(基础研究)和高层次(前沿技术)两个方向拓展,才能够支撑起企业可持续技术研发能力。青年脱颖而出很重要,科研活动很多都是年轻人在做,世界上大多数科学家都是在年轻时就取得惊人成果。年轻人更需要有情怀,有老一辈科学家的“为国分忧、为国解难、为国尽责”的品质,不能够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科技体制改革要与经济体制改革齐头并进,要与社会环境优化齐头并进。一个从事科学研究的科技人员深耕自己的专业领域,多读了十几年的书,还不如一个没有任何学历的炒房者获得的收入多,那就会失去做科研的价值感。同年的年轻人,一个做科研,天天扎在实验室,埋头做研究,所得收入不如一个做金融的,你如何让科研人员静下心来做科研,这个社会的劳动价值体系出问题了。没有经济体制改革,没有分配机制改革,想要吸引更多优秀年轻人来做科研,是很难办到的。所以,不少人读了博士后去房地产业打工或者炒房子、炒股票。做科研,是相当辛苦的工作,收入一般,就很难吸引更多年轻人来奉献科技事业。

  所以,经济体制与科技体制同步改革,才是硬道理。单纯讲科技体制改革,是很难取得改革好效果的。过于繁文缛节的规定是形式主义,要想让科技人员松绑减负,首先要简化各种不合理的规定,要对科研人员有信任感,可以强化事后审计,而不是过程中的条条框框,科研是十分辛苦的工作,是高强度的脑力劳动,做一个科研项目,项目经费不能列支个人收入,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合理。科技体制不是游离于整个经济体制之外的独立体制,仅仅就科技体制来谈改革,是缺乏系统论思想指导的,需要顶层跟设计,系统化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