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打造世界人才高地

  • 发布时间:2021-10-18 10:06:20
  • 来源:中宏网

  近日,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要坚持党管人才,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日前,中宏观察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张瑾就相关话题接受本网专访。

  把握战略主动,做好顶层设计

  中宏网记者:习近平强调,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把握战略主动,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我们的目标是:到2025年,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拥有一大批战略科技人才、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到2030年,适应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制度体系基本形成,对世界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明显增强,在主要科技领域有一批领跑者,在新兴前沿交叉领域有一批开拓者;到2035年,形成我国在诸多领域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队伍位居世界前列。您对此人才战略时间表如何解读?

  张瑾: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国家发展靠人才,民族振兴靠人才”,强调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必须把握战略主动,做好顶层设计和战略谋划。这为新时代人才工作绘就了蓝图,对我国人才建设的顶层设计、战略布局、体制机制改革、理念方向和实践要求等做出了新诠释和新指示,为我国新发展阶段新发展征程的人才建设发展方向、发展内涵、发展进程作出了深刻而丰富的布局谋篇。

  2025年、2030年、2035年“三步走”的人才战略目标,明确了时间表和路线图的重要部署。仔细品味其中的具体表述,“大幅增长”“明显提高”“显著提升”标注了每一阶段要实现的递进式目标,“关键核心技术”“创新”“战略科技”等关键词彰显了对高质量发展的明确要求。人才强国的战略规划是对照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稳步推进,近15年我国发展的关键就是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到2035年,形成我国在诸多领域人才竞争比较优势,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和高水平人才队伍位居世界前列,为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提供人才支撑,为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好人才基础。

  整合全球顶尖优秀人才,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

  中宏网记者:习近平指出,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需要进行战略布局。综合考虑,可以在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一些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中心城市也要着力建设吸引和集聚人才的平台,您对此如何解读以及有何建言?

  张瑾: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做好人才工作关乎“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和高层次人才集聚的中心城市建设高水平人才高地,将有利于形成大兵团、规模化、高水平人才支撑体系,保障国家战略发展规划的开展,将为解决世界性重大科学难题,领跑国际科技前沿,为世界科技发展做出积极贡献。这是对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和高层次人才集聚的中心城市的充分信任,更是沉甸甸的责任,要倍加珍惜这个极好机遇,顺势而为、乘势而上,力争率先建成世界人才高地。

  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着眼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忧患意识,更加重视人才自主培养,同时整合全球的顶尖优秀人才,加快建立人才资源竞争优势,积极抢占人才制高点。比如在北京、上海等地打造能跟国际大型猎头机构匹敌的国家猎头航母,培育国有资产控股、民营企业参与的混合所有制猎头旗舰企业,绘制全球人才地图。在粤港澳大湾区可以选择在横琴等地,建立全球人才交易所、全球人才港、全球人才储备银行,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汇集全球优秀人才,建立人才、产业、金融、数据、科技、数字一体的创新服务大平台。

  打造世界一流创新生态环境

  中宏网记者: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集中国家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您对此有何建言?

  张瑾: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开展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集中国家优质资源重点支持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为人才提供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加快形成战略支点和雁阵格局并作出重要部署。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工作,要坚持问题导向,着力解决突出问题。发挥用人主体在人才培养、引进、使用中的积极作用;用人主体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服务意识和保障能力,建立有效的自我约束和外部监督机制,确保下放的权限接得住、用得好;用人单位要切实履行好主体责任,用不好授权、履责不到位的要问责。

  积极为人才松绑,完善人才管理制度。做到人才为本、信任人才、尊重人才、善待人才、包容人才,要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更大经费支配权、更大资源调度权,同时要建立健全责任制和军令状制度,确保科研项目取得成效;要深化科研经费管理改革,优化整合人才计划,让人才静心做学问、搞研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搭建一批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是为人才建立充分发挥作用提供平台和机会。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为人才架起国际化、全球化合作的桥梁,整合全球创新资源。人才发展体制机制综合改革试点,搭建世界一流科技创新平台,目的都是为人才打造世界一流创新生态环境,团结人才、引领人才、成就人才,团结和支持各方面人才为党和人民事业建功立业。

  加快建立创新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中宏网记者:要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形成并实施有利于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的评价体系。您对此有何解读或建言?

  张瑾:第一,遵循科研规律和创新发展需要,推动科技人才评价转向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导向。评价体系具有指挥棒和风向标作用,评价什么就得到什么。我国在人才评价体系改革方面已经做了大量工作。比如,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已不再将论文、专利、头衔等情况作为申报项目的限制性条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和评审实行代表作评价制度,代表性论著上限由10篇减为5篇;国家科技奖励评价中强调突出实际贡献,淡化"帽子""奖项"作用,不再填报是否曾获得省部级奖等内容。未来需要进一步完善以坚守学术诚信为基础,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有效发挥同行、用户、市场、社会等多元评价主体作用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有效反映科技成果的原创性、科学价值、经济价值、社会效益。评价体系对于充分调动科技人才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科技人才潜心研究和创新、推动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具有关键性作用。

  第二,分类设置指标体系并建立相应的动态调整机制。对基础研究人才,宜以同行学术评价为主,强化国际同行评价,着重评价其提出和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原创能力、成果的科学价值、学术水平和影响等。对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人才,突出市场评价,着重评价其技术创新与集成能力,取得的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技术突破、成果转化实效、对产业发展的实际贡献等。对从事社会公益研究、科技管理服务和实验技术的人才,强化用户和社会评价,重在评价考核工作实效、服务质量、支持能力。积极探索制定有利于专注研发、潜心研究的科研人员发展的评价办法,有利于成果转化的评价办法。对各类人才还需要突出品德评价。

  第三,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方法。一是优化评价周期。尊重不同类型人才成长发展规律,科学合理设置评价考核周期,注重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相结合,突出中长期目标导向,克服评价考核过于频繁的倾向。可适当延长对基础研究人才、青年人才等评价考核周期,鼓励持续研究和长期积累。二是畅通评价渠道。进一步打破户籍、地域、所有制、身份、人事关系等限制,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和新兴职业等领域科技人才申报评价渠道。三是公平公正公开。提高评价质量和公信力,建立评价专家责任和信誉制度,实施退出和问责机制。

  让战略科学家展其才、尽其能、用其智

  中宏网记者:要坚持长远眼光,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您对此有何解读或建言?

  张瑾:在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要大力培养使用战略科学家,这次会议中的新提法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培养一支具备较高素质,规模宏大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这是建设人才强国的关键力量。科技领军人才则突出在某一领域掌握最新科学技术,是具有独到见解且有代表性的科学家,更侧重于战术层面。战略科学家是科学家,第一特征是战略家,战略科学家应具备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战略性,能够站在学科的前沿,布局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前瞻性,能够超前提出科技创新未来的生长点与制高点。突破力,推动中国科技从一穷二白走向世界前沿,不断突破“卡脖子”技术;牵引力,推动中国科技从跟跑走向并跑、领跑,一个人带动一个领域的发展。老一辈的科学大家如钱学森、朱光亚等,近年涌现的杰出科学家如黄大年等,都是我国战略科学家的典范。

  会议提到,要坚持长远眼光,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形成战略科学家成长梯队。战略科学家的培养需要优质的人才培养生态,还要有足够的耐心和包容,种子才能“冒”出来、“长”起来。大力培养战略科学家,要坚持实践标准,在国家重大科技任务担纲领衔者中发现具有深厚科学素养、长期奋战在科研第一线,视野开阔,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大兵团作战组织领导能力强的科学家。要提高战略科学家在国家科研战略制定等领域的话语权重,扩大战略科学家的科研自主权,用人才激励机制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潜能和活力。要坚持长远眼光,有意识地发现和培养更多具有战略科学家潜质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让战略科学家能够充分展其才、尽其能、用其智。(记者 王镜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