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加快建设首都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 发布时间:2021-09-27 14:50:54
  • 来源:中宏网

  9月24日,2021中关村论坛在北京开始举行。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上发表视频致辞时指出,中关村是中国第一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论坛是面向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的国家级平台。中国支持中关村开展新一轮先行先试改革,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的科技园区,为促进全球科技创新交流合作作出新的贡献。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提升了科技创新的战略高度,强调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北京市委十二届十五次会议提出了“十四五”时期北京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其中特别提到了以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新引擎。北京作为首都,核心功能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形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进一步升级了首都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和重要性,是北京面向未来大发展的新起点,这一过程也将有力驱动首都的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世界经济复苏面临严峻挑战,世界各国更加需要加强科技开放合作,通过科技创新共同探索解决重要全球性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共同应对时代挑战,共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发挥科技创新优势,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北京有着显著优势。首先北京创新资源密集,为科技创新提供了丰沃土壤。北京拥有密集的高校群和科研院所以及大量的高科技企业。这一资源优势,不但在国内遥遥领先,在全球城市中也毫不逊色。这些都是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资源,将其进行有效的聚合、利用,形成聚变反应,可以释放巨大的科技创新能量。其次,科技创新成果富集,辐射作用十分突出,这也是北京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底气所在。近年来,北京充分发挥人才和科技资源高度集聚的优势,科技创新实力大幅度提升。在中国领跑世界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中,有一半以上来自北京。科技创新带来的成果也是实实在在的。科技创新已成为北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和重要助推器。
  习近平强调,当今世界,发展科学技术必须具有全球视野,把握时代脉搏,紧扣人类生产生活提出的新要求。中国高度重视科技创新,致力于推动全球科技创新协作,将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加强国际科技交流,积极参与全球创新网络,共同推进基础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一流创新生态,塑造科技向善理念,完善全球科技治理,更好增进人类福祉。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有两点不可忽视。一方面,在畅通“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下,要始终坚持开放合作的姿态,积极拥抱国际科技交流,在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对话中,提升北京科技创新在全球的辐射力与影响力。另一方面,建成世界级的国际科技中心,需要在全球顶级技术上有所突破与作为。对此,要集中力量攻克解决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这其中,需充分利用科技赋能,加紧对5G、高端制造、大数据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的布局,以占领全球科技创新的高位。
  刘鹤副总理在论坛上表示,要充分发挥北京科技创新资源的优势,加强基础研究,争取取得更多底层核心技术的突破。要抓好应用研究、创新成果市场拓展,让关键核心技术产生更多的价值。北京是我国科技创新战略资源最富集的区域,“十四五”时期,应服务好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创成果,全面打造全球原始创新策源地,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以国家实验室建设为引领,超前部署基础科学、前沿技术研究,支持原始创新换道突围。抓住以5G等为引领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和新一代生物技术革命重大战略机遇,在“十四五”期间全面实施国际科创中心与世界级产业集群”双轮驱动“的战略,把“三城一区”主平台和中关村自主创新示范区主阵地作为主要抓手,进一步在京津冀区域谋划布局,打造三个世界级的创新型产业集群:IT、BT(生物技术biotechnology)和KS(知识密集型服务业Knowledge-intensiveBusinessService),合称为世界级IBS产业集群。加强国际人才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在改革的系统性综合性上下功夫,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基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强化科技、经济、社会等方面政策的深度衔接,提高首都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持续掀起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新高潮,为首都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历史性贡献。
  【作者:任海平,中宏观察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