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彤:传承伟大建党精神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发布时间:2021-09-27 09:53:15
  • 来源:中宏网

  中宏网北京9月25日电(记者王镜榕)在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
  习近平强调,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贯彻党中央关于“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和决策部署,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让广大农民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日前,中宏观察家、中国食品报社总编辑刘彤就相关话题接受本网专访。

  新时代赶考路上的重大政治宣示

  中宏网记者:总书记“七一”讲话高度概括了我们党的伟大建党精神,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以及中央决策部署,谈谈您对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七一”讲话精神的学习体会?
  刘彤:
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深刻阐述伟大的建党精神,明确提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九个必须”要求,对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作出全面部署。总书记的“七一”讲话高瞻远瞩、总揽全局,横跨古今、思想深邃,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踏上新的赶考之路的重大政治宣示,是指引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纲领性文献。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年,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接力奋进起步年,党的十九大擘画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时间表、路线图,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这一远景目标是对党的十九大有关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的具体化,内容包括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等重要指标。到那时,人民生活将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将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我们要把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七一”讲话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最重要的政治任务,准确把握其时代意义、科学内涵、核心要义和实践要求,将学习成果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上来。
  只有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才能如期实现2035年既定战略目标。为此,必须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一是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提高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保持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处在与发展阶段相适应的水平上;运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推进传统产业的数字化改造,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二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占领产业竞争制高点。不断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使其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动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三是发展现代服务业,构建新支柱产业。不断提高文化、健康、体育、旅游、养老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使其成长为支撑经济增长的新支柱产业;深入实施“放管服”改革和服务业对外开放,吸引国内外企业加大对服务业的高质量投资,推进服务业现代化。

  从脱贫攻坚到共同富裕的治理逻辑

  中宏网记者:中国“精准扶贫”理念首倡地——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因地制宜形成种养、苗绣、旅游等五大产业体系,村民人均纯收入由1668元增长至18369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从零到突破200万元。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再到共同富裕,您对贯彻其中的新时代治理逻辑和治理之道如何解读?
  刘彤:
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标志着我们党在团结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大步。同时,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从贯彻其中的新时代治理逻辑来解读,首先,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共同富裕都包含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决定了在推进的进程中,必须统筹实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的协调发展,每一个阶段都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其次,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个问题。乡村振兴是脱贫攻坚的一个升级版,脱贫攻坚是乡村振兴的一个基础性工作。从聚焦“贫困”补齐乡村发展的“短板”,到推进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这是一个接力奋进的过程。而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而要实现共同富裕,乡村振兴是必经之路。
  从治理之道来解读,乡村振兴不仅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而且要以更有力的举措、汇聚更强大的力量,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我们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这给农业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提出一系列新的课题。包括: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促进乡村全面发展;要严守18亿亩耕地红线,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夯实粮食生产能力基础,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确保粮食安全;要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进一步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入,加快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一体化;要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大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推动农民全面发展;要建立健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长效机制,提升脱贫地区整体发展水平;等等。总的来看,这些新课题,既是新发展阶段解决好“三农”问题的重要内容,也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息息相关,需要我们高度关注、切实推进。立足新发展阶段,我们要把促进农民增收、提升农业供给质量、提高城乡一体化水平作为重点来抓,从而有力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

  守好粮食安全底线,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中宏网记者:“十四五”规划强调,适应确保国计民生要求,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定义,粮食安全目标是“确保所有人在任何时候既能买得到又能买得起所需要的基本食品”。如今,我国粮食安全已经从追求“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审视粮食安全的视角已从粮食安全转向食物安全。您对“十四五”守好粮食安全底线,切实保障食品安全,推进我国农业高质量发展有何建言?
  刘彤:
农业既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又是关乎百姓饭碗和亿万农民生计的民生产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党务必充分认识新发展阶段做好‘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举全党全社会之力推动乡村振兴,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十四五”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也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我们要紧扣高质量发展这个主题,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高水平谋划布局农业高质量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农业转型生态发展,切实保障粮食安全,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发展科技农业、绿色农业、质量农业、品牌农业,提升农业供给质量,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巩固拓展脱贫成果,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加大力度提升农业供给质量,不断完善农业发展基础。一是要打造全产业链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大力提升绿色优质粮食产品供给能力,构建以水稻、小麦、玉米、马铃薯等为重点的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利益链“四链协同”的现代粮食产业体系:围绕粮食产业加工链条前延后伸上下游产业,不断提升主食产业化和粮油精深加工水平,加快推进粮食全产业链发展;围绕产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和品牌化,发展粮食绿色循环经济,不断提升价值链和市场竞争力;围绕仓储物流、产销供应和质量安全,加快现代仓储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电子商务和期货市场,强化粮食生产流通各环节监管,打造完善的供应体系;围绕小农户与现代粮食产业发展有效衔接,加大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创建粮食产业化联合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二是要稳定种粮农民补贴,切实保证农民种粮有合理收益,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三是要开展粮食节约行动,依法依规厉行粮食节约,减少生产、流通、加工、存储、消费环节的粮食损耗浪费。四是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打造农业全产业链,加快健全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推进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建设,发展壮大农业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创新发展、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