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4月1日电(记者 王镜榕 视频报道 张纬宇) 在全球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挑战日益严峻的背景下,绿色金融始终是推动全球经济低碳转型和可持续增长的关键动力,深化国际合作已成为提升绿色金融影响力和覆盖范围的必然选择。近日,中宏观察家、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就相关热点议题接受本网专访。
中宏网记者:中国作为绿色金融发展的引领国之一,始终在国际舞台充分展现大国担当。您对未来加强绿色金融国际合作有何建言?
王 遥:中国作为绿色金融发展的引领国之一,始终在国际舞台充分展现大国担当,致力于推动双边与多边绿色金融合作机制的深化。展望未来,中国势必将在全球绿色金融合作中展现更积极主动的姿态,以务实行动推动国际标准对接、全球治理协同、市场互联互通与能力建设共享,以“标准统一”消除制度摩擦,以“治理协同”平衡各方诉求,以“市场融通”激活资本活力,以“能力共享”弥合发展鸿沟,为全球经济绿色转型提供动力,为构建全球绿色金融治理体系贡献中国智慧与方案。
国际绿色金融标准的统一与互认是夯实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的基础。当前,不同国家和地区在绿色项目认定、评估方法和披露要求上仍存在较大差异,影响了跨境绿色资本流动的效率。近年来,中国坚持积极推动国际规则共建,2022年,中欧等经济体牵头在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发布了《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EU-China,CGT),提高了两个最大绿色金融市场分类体系的互操作性;2024年,由中国、欧盟和新加坡共同编制的IPSF《多边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Multi-jurisdiction Common Ground Taxonomy,M-CGT)正式发布,增强中国、欧盟和新加坡之间的绿色与可持续金融标准的可比性和互操作性,为推动全球绿色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发挥更大的作用贡献力量。未来,中国将进一步加强与主要国际机构的合作,推动国际主流绿色金融标准的对接与互认,确保其能够适应不同国家的发展阶段和产业结构,此外,在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同时,中国还将结合自身国情以及在绿色信贷、绿色债券、ESG投资等方面的绿色金融发展实践,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金融标准建议,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可复制的标准模板,助力全球绿色金融体系的完善。
推动全球绿色发展治理协同是提升中国在全球绿色发展领域影响力的重点举措。建立健全的国际合作机制是支持绿色金融全球发展发挥最大效能、实现政策协同和市场公平的基础。未来,中国应继续拓宽现有合作机制下的绿色金融合作,一方面,基于现有平台优势,加强与各国及国际组织的对话,联合伙伴国家共同制定绿色金融行动计划,促进各国政策的协调对接,减少国际金融体系的分歧与摩擦;另一方面,与主要经济体和国际金融机构的紧密协作,推动建立绿色贸易融资风险评估体系与风险防范制度框架,完善信息披露标准,并加强跨国绿色金融监管合作,共同打击虚假申报、“洗绿”“漂绿”等不规范行为,增强全球投资者信心。
深化市场互联互通是提升全球绿色资本流通的关键动力。一是优化外资准入机制与政策,为全球绿色资本进入中国市场提供更便利的条件,此外,深化跨境绿色金融合作,通过自贸区、自贸港等试点拓展跨境投资渠道;三是持续加强绿色金融基础设施建设,营造更加透明、高效的全球绿色金融市场环境。
强化绿色金融能力共建是实现全球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一是依托自身在政策设计、市场培育和技术应用方面的实践经验,通过国际合作平台为其他国家提供培训和咨询服务,提升全球绿色金融从业者的专业素养;二是通过跨国合作研发绿色金融科技解决方案,提升全球金融体系的智能化水平;三是搭建全球绿色金融对话平台,为全球绿色金融治理体系建设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