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4月1日电 (记者 王镜榕 视频报道 张纬宇)2025年,“十四五”规划迎来收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作为2025年要抓好的重点任务之一。近日,中宏观察家、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就相关热点议题接受本网专访。
中宏网记者:2025年,“十四五”规划迎来收官,您怎么看2025年推进绿色金融发展的关键着力点?
王 遥:在全国两会期间,绿色低碳发展成为热议话题。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今年2月,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人民银行联合发布了《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聚焦产业结构升级、能源低碳转型、生态保护及碳市场建设四大领域,明确了绿色金融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任务,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撑。
展望未来,中国绿色金融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
一是持续强化绿色金融的政策支持和引导作用,为绿色产业集群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建立健全符合绿色生态产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规范制度,金融机构作为重要参与主体,需在《银行业保险业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战略引导下,制定绿色金融目标及相关执行流程和机制、建立绿色金融专业部门并充分授权、设置专岗并在绩效考核中充分体现绿色金融实施情况,根据国家绿色低碳发展规划完善、细化投资政策。
二是强化转型金融发展,与绿色金融形成“双驱”合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能。需持续规范化转型金融标准,形成科学和明确的支持框架;建立转型金融法律体系,为转型金融发展划清红线。监管机构应加强转型信息披露要求,健全转型金融风险管理机制。同时,创新多样化转型金融工具,充分运用风险投资和私募股权等拓宽资金来源,此外,要重视金融支持公正转型,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资源配置、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等职能作用,加大公共资本和社会资本的合作,有效拓宽公正转型融资渠道。
三是推动绿色金融等“五篇大文章”融合发展,以全方位赋能实体经济绿色低碳转型。首先,融合科创金融、普惠金融、乡村振兴、绿色养老等领域,构建绿色金融服务场景,加快综合化转型进程,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其次,充分发挥金融科技作用,助力精准识别普惠金融和绿色金融融合发展中面临的环境信息披露、绿色认定等难题,此外,促进绿色金融与普惠金融有效融合,以产业为基础,以财政为引导,以金融为媒介,找到绿色普惠金融的发展着力点,形成推动普惠主体的良性发展闭环。
四是提升ESG标准体系建设,发挥监管引导作用推动国内市场ESG主流化。将“双碳”、可持续发展等当下重点战略目标纳入到ESG指标中,助力金融机构客观、明确地识别“绿色”和“转型”项目并给予资金支持。同时,对数据造假、瞒报错报等重要可持续风险的现象采取不同程度的警告和惩罚措施,从而有效减少“洗绿”风险。
五是关注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蓝色金融、性别金融以及个人碳账户等绿色金融前沿议题,以更有针对性、更有效地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通过组合投资的方式形成对生物多样性保护更广泛有利的支持。完善蓝色金融顶层设计、基础性法律政策和行业可持续发展标准等政策制度基础,创新蓝色金融产品。我国在推进性别金融方面已付出诸多尝试并取得初步进展,未来在妇女赋能融资方面具有巨大潜力。个人碳账户方面,建议统一各地标准,畅通全国碳普惠市场,保证公平、公正、公开和透明,同时加强研究和发展更多碳普惠激励方式,从而实现更大范围的公众参与。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