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北京4月1日电(记者 王镜榕 视频报道 张纬宇)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继往开来,在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之下,我国绿色与可持续金融体系在顶层设计、产品和服务设计、风险管理和信息披露、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均取得了积极成效。近日,中宏观察家、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就相关热点议题接受本网专访。
中宏网记者: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您怎么看待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取得的新成就?
王 遥:顶层设计方面,我国自上而下的完整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框架持续完善。2024年3月27日,中国人民银行等七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我国绿色金融未来10年的发展目标,是新时期新阶段指导绿色金融体系建设的顶层制度设计。培育壮大绿色低碳转型相关产业方面,2024年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绿色低碳转型产业指导目录(2024年版)》,为金融行业更好支持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ESG方面,2024年4月,沪、深、北三证券交易所发布了《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充分考虑上市公司能力、市场机构能力和监管能力,分步、有序、差异化推动上市公司加强可持续发展信息披露;2024年11月,财政部印发《企业可持续披露准则——基本准则(试行)》,拉开了国家统一的可持续披露准则体系建设的序幕,具有重要的里程碑意义。
产品和服务方面,在较为完善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支撑下,我国形成以绿色贷款和绿色债券为主、多种绿色金融工具蓬勃发展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四季度末,我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为36.6万亿元,同比增长21.7%。绿色债券方面,根据中财大绿金院数据统计,2024年,我国境内绿色债券市场新增发行绿色债券477只,发行规模约6814.32亿元,整体来看,多种投向的绿色债券募资规模最大,资金专项用于清洁能源产业的绿色债券数量最多;转型类债券发展提速,发行数量和规模均呈增长趋势。在丰富完善转型金融工具方面,我国已经在经济转型、生态保护等多个领域发行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以支持传统行业低碳转型;ESG在投融资市场中的主流化趋势渐显,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生力量;此外,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蓝色金融发展以及对个人碳账户的探索也日益成为金融机构的关注重点。
此外,我国已建成全国碳市场与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相结合的强制与自愿并行的碳市场体系,两市场通过配额清缴抵消机制相互连通。截至2024年底,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6.3亿吨,累计成交额430.33亿元。今年3月26日,生态环境部正式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工作方案》,标志着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首次扩大行业覆盖范围工作正式进入实施阶段,此次扩围后,将新增1500家重点排放单位,覆盖全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占比提升至60%以上。
其次,我国坚持积极开展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气候投融资试点等工作,为我国绿色金融体系、气候投融资系统构建和发展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全国10个国家级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均已产出各有侧重、各具特点的绿色金融实践经验和创新成果。中财大绿金院支持青岛西海岸新区成功申请首批气候投融资试点,西海岸新区结合海洋特色发展蓝色金融,并制定出台《税务助力气候投融资政策指引》,精准辅导相关企业享受绿色税收优惠政策,以税务动能助力气候投融资试点等,开展了一系列亮点工作。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