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的道路上,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人民法院始终秉持“司法为民、公正司法”的理念。近期,民二庭法官王苗以其专业的法律素养、耐心的调解,成功化解了一起错综复杂的设备买卖合同纠纷,赢得了当事人的高度赞誉,为构建诚信守约的市场环境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案情复杂:双方各执一词,矛盾尖锐升级。本案中,原告甲公司斥巨资向被告乙公司定制了一套专用生产设备。设备交付后却故障频发,严重影响了甲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给甲公司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甲公司认为设备存在严重质量缺陷,乙公司构成根本违约,要求乙公司退还已付货款并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赔偿因设备质量问题给甲公司造成的经济损失。乙公司则坚称自身已履行合同交付义务,问题源于甲公司使用不当,遂反诉要求甲公司支付剩余尾款。双方矛盾激烈,对抗情绪明显。如果简单地一判了之,无论结果如何,都可能导致一方企业陷入经营困境,甚至引发上诉、执行等一系列程序,增加当事人诉累,浪费司法资源。
倾情调解:法官洞察症结,匠心化解干戈。面对这起“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疑难案件,承办法官并没有急于下判。她深知,一纸判决虽然容易,但如何实现“案结事了人和”才是司法人员的最高追求。深入调查,厘清事实:法官仔细翻阅了争议合同、沟通记录和转账流水,组织庭前会议,逐一梳理案件争议焦点。为查明设备故障的真正原因并减少当事人的鉴定费用支出,法官协调本院司法技术科杨丰亮对案涉设备进行实地勘验,综合评估鉴定的可行性、必要性及可能支出的鉴定成本。聚焦核心,平衡利益:在现场勘察后,法官并没有就此止步。她考虑到,乙公司为生产设备投入了大量成本,甲公司也急需恢复生产。若判决解除合同,乙公司将面临设备回收、成本沉没的巨大压力;而甲公司即便胜诉,生产线停滞的损失也在持续扩大。如何找到一条最大限度减少双方损失的路径,成为法官思考的重点。情法交融,促成和解:法官多次组织双方进行“背对背”调解。一方面,向乙公司释明其产品质量存在的瑕疵及可能承担的法律后果;另一方面,也向甲公司分析诉讼周期、执行风险等现实问题。法官从“继续合作实现双赢”的角度出发,提出了数套灵活的解决方案,如折价回购、延长保修期、抵扣赔偿款后支付部分尾款等。
案结事了:实现双赢结局,彰显司法温度。经过承办法官数轮不懈的努力和真诚的沟通,最终,双方被法官的调解方案所打动,自愿达成了和解协议:甲公司不再向乙公司主张退还已付货款及损失赔偿,乙公司不再向甲公司主张剩余尾款,双方就本案再无其他任何争议。
调解达成后,甲公司的生产经营逐渐恢复正轨,困扰企业许久的纠纷终于彻底解决。甲公司特意制作了一面写有“尽职尽责为企解忧”的锦旗,由公司负责人亲自送到法院。金杯银杯不如当事人的口碑。这份来自企业的认可,是对法院工作的最高表扬。下一步,淅川县人民法院将继续发挥审判职能,做企业发展最坚实的法治后盾,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王苗 王范)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