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小陈提议用剪纸画把长征精神串起来的这个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文化墙,这构思实在精彩。”
6月11日,朝阳初升,九师白杨市一六三团一连党支部书记何忠良看着“两委”委员周甜满有成就地在文化室粘贴着代表长征精神的剪纸画,赞叹地脱口而出:“小周这个献礼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点子,真是独一份!”
月初,党支部在支委会上探讨如何布置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文化墙设计方案时,周甜主动请缨:“让我用剪纸来讲述这段历史!”
连续十余个日夜与剪刀红纸为伴,一组震撼人心的宏幅剪纸史在连队文化墙面铺展——血战湘江的碧血丹心在刀锋下凝固成不屈的图腾,四渡赤水的神兵天将展现惊人的智慧,飞夺泸定桥的雷霆万钧在纸面激荡,翻越雪山草地的坚韧卓绝催人泪下……十余幅浓缩长征重大节点的剪纸,将那段淬炼民族魂魄的苦难辉煌,定格于方寸之间。
“每一幅剪纸作品,都是一扇洞开的历史之窗。”周甜轻抚作品,目光穿越时光。当连队职工和访客驻足于这面红色文化墙前,仿佛步入烽火连天的岁月长廊。光影中,“两委”委员周甜正屏息凝神,将历史的重量与艺术的精妙一同托举上墙。
那抹鲜艳的红,早在周甜的童年便晕染开来。
“从儿时起,我就跟着奶奶学习传统剪纸以及其他的手工技艺。”周甜笑着说:“小时候,我经常看到奶奶布满岁月痕迹的手,总能熟练灵活地幻化出万千生机——振翅欲飞的雀鸟,含苞待放的花朵。”
剪刀的“咔嚓”声如同最温柔的启蒙乐章,让年幼的周甜痴迷其中。剪纸的技艺悄然种下种子,在奶奶言传身教下,周甜痴迷于剪纸、手工制作,成为新一代青年非遗爱好者。
周甜回忆道,小时候,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便将生活中打吊针的针管、饮料瓶子、捡到的彩纸……收集起来,将它们编制或者裁剪为自己喜欢的饰品,摆放家中或者赠予亲朋好友。那些饰品不仅承载着我的纯真和快乐,更让我收获了满满的成就感。
周甜的胸怀,远不止于独善其身。“非遗不该是高阁里的藏品”她话语坚定,“它要在人们手中活起来,在生活里亮起来,才能真正生生不息。”
为此,周甜积极投身于非遗文化的传播与推广事业。团场举办的各类手工制作活动现场,总能看到他忙碌而专注的身影。每一次活动,他的作品都如同夜空中最耀眼的明星,瞬间吸引众多职工群众的目光。大家围聚在她的作品前,眼中满是惊叹与赞赏:“快来看,这只小兔子栩栩如生,仿佛下一秒就要跳起来!”“这些剪纸简直巧夺天工,太精美了!”
为了非遗技艺在基层土壤深扎,周甜欣然肩负起团场妇联手工培训班的教鞭,无偿传授剪纸、刺绣的精髓。课堂之上,她耐心拆解每一个技法,手把手引导着每位学员。许多妇女从最初的茫然,到能独立创作出精美的绣品、窗花,技艺的提升不仅带来增收的希望,更点亮了她们眼中自信的光芒。
艺术的感染力超越了语言。学徒马瑞婷指着自己手机中的剪纸画照片,满是自豪地说:“我们原本对非遗一无所知,现在也逐渐掌握了技巧,不仅真切感受到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而且还用自己学会的技艺制作出精美的手工艺品的同时获得了经济上的收益和精神上的满足与自信。”
随着时光的推移,这份痴迷悄然生根,在时光的沃土里长成参天大树,变成了现在的浓烈热爱。
走进周甜的家,如同踏入一座流动的非遗宝库。墙上,针脚细密的刺绣流淌着饱满色彩;窗棂上,灵动的剪纸呼之欲出;案头,构思精妙的折纸引人驻足。一针一线,一刀一刻,无不浸润着指尖的温度与对生活的挚爱。
2000年,宽带接入家门后,周甜一头扎进线上非遗的浩瀚海洋。编制花束、制作非遗拖鞋、剁针绣鞋垫、串珠艺术……她的双手,成为连接古老智慧与现代生活的坚实桥梁。
2022年一次民族团结活动现场,欢腾的气氛如电流般击中周甜。灵感如泉涌,她即刻操起剪刀,凭借多年积淀的功力与对民族情感的深刻体悟,倾情剪刻出三幅饱含深情的民族主题作品。那些刀锋流转间的民族歌舞、团结共聚的生动画面,如无形的纽带,将各民族的心灵紧紧相系。
艺术的感染力超越了语言。在第九师2024年民族团结月“身边优秀文艺作品”评选中,这三幅剪纸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与深远的象征意义,力拔头筹。
“每一件手工艺品都是我对生活的感悟与对文化的传承。”周甜的目光扫过满屋子倾注心血的作品,如同凝视着无数个被艺术点亮的灵魂瞬间。她深情地说,“我希望通过我的作品,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文化,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同时,我也希望能够用自己的方式,为文化传承贡献一份力量。”(图文 九师融媒体中心 苟汇敏 冯燕)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