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海风轻拂,夹杂着咸湿气息,东营港海滨在晨光中渐渐苏醒。远远望去,绳索牵引着挖机在海面上,如风筝在空中自由“舞蹈”,这神奇的画面下,是东营港区一突堤北侧液体散货泊位工程正酣的浅水区岸坡开挖施工。
“这东营港港区水深不足,且码头主体施工已完成,挖泥船和运载碎石的船舶就似被困的巨人,无法驶入施工区域施展拳脚,那挖除淤泥、运泥、抛泥的连环招,根本施展不开呀。”中交一航局二公司东营港项目部项目经理刘亮望着海面,皱着眉头说道。
“如果在施工区域外围筑起围墙,抽干海水,转水为陆,工序繁琐得像解不开的乱麻,工期非得被无形之手大幅拉长不可。”付海兴接过话茬,语气里透着无奈。浅水区岸坡开挖,就成了卡在这群汉子喉咙里的鱼刺,上不去下不来。杨鹏翔突然自嘲地笑了笑,打趣道:“要不我们变成两栖动物得了,这样就能在水陆之间自由切换,啥难题都不在话下。”他这话一出口,周围的人先是一愣,随即哄堂大笑,紧张的气氛瞬间被笑声冲散。
可玩笑归玩笑,付海兴心里却猛地一颤,眼前一亮。他停下脚步,严肃地看着杨鹏翔,认真地说道:“说不定,真能从这玩笑里找到灵感呢。”于是,他当即召集项目团队开会,大伙儿围坐在一起,你一言我一语,热烈地讨论起“两栖战士”的使用。
经过多日的钻研与商讨,项目团队终于确定了方案。水陆挖机犹如一位位威武的战士,昂首挺胸地驶入施工水域,彻底摆脱了对大型挖泥船或绞吸船吃水深度的依赖,浅水区不再是施工的禁区。为了防止挖机在水流作用下“随波逐流”,项目团队利用已建或新建的防波堤结构,巧妙地通过坚固缆绳对水陆挖机进行柔性约束,如同给这些钢铁巨兽戴上了“紧箍咒”,确保它们能稳稳地锚定在施工区域。
开挖作业时,操作手们身手矫健地操控着水陆挖机,巧妙地将挖取的泥土直接沿施工方向朝近岸侧倾卸。泥土不断向岸边“传递”,在水下积聚,神奇地构筑起一条向岸延伸的“泥土通道”。当施工推进至靠近防波堤区域,积聚的泥土已形成稳固的作业平台。此时,水陆挖机只需将泥土直接装上岸边的自卸车,便轻松完成了任务,省去了复杂的水上装载设备和运泥船舶环节,工艺大幅简化,成本也显著降低。
然而,水陆挖机虽在浅水区行动自如,但方向和位置控制却不如船舶那般精准,这可愁坏了项目团队。付海兴嘴里不停念叨着:“要是能让挖机像长了眼睛一样,精准定位就好了。”突然,他停下脚步,转身对团队成员说:“对了,给水陆挖机安上‘定位眼镜’——GPS定位!”于是,每台水陆挖机都装备了高精度GPS定位天线,在进入施工水域时,依靠GPS实现初步大范围定位与导航,确保设备能像离弦之箭般高效抵达预定作业区。
为进一步提升施工精度,团队在岸上架设全站仪,水陆挖机顶部安装的专用棱镜与之配合,构成一套高精度光学定位系统。这套系统就像给挖机装上了敏锐的视觉神经,能实时动态校准其在施工水域中的精确姿态和坐标,确保每一铲都精准无误地落在设计蓝图指定的位置,误差不超过毫厘。
“风稳了放风筝,风急了就收回来,我们的水陆挖机作业也是这个道理。”付海兴望着波涛起伏的海面,耐心地给团队成员讲解着。项目团队充分利用潮汐规律,仔细研究潮汐表,精准选择低潮时段进行水陆挖机作业。此时水位降低,挖机所受浮力减小,底盘稳如磐石,显著提升了挖掘的稳定性和效率。
海潮起起伏伏,天空云卷云舒,建设者们虽不如放风筝那般轻松惬意,但他们心里清楚,这场与施工难题的博弈,他们已经找到了制胜的关键,胜利的曙光就在前方。(通讯员 王泽彬)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