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当第一缕晨曦划破天际,温柔地洒向茂名港这片繁忙的港湾,一切都仿佛被镀上了一层柔和的金边。在港区防波堤口门处,一场关于能源码头的“精装修”计划正紧锣密鼓地开展。
中交一航局承建的茂名港博贺新港区30万吨级原油码头工程是粤港澳大湾区重点能源项目,建成后将为大湾区提供稳定的能源供应。项目刚开工时,团队一进场就将“打造南海能源新通道”作为建设目标,因此加强码头质量管控始终是项目团队摆在首位的重要任务。
“一年前,我们完成了项目8个沉箱的出运安装工作,为工程质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今我们要为码头穿上‘盔甲’,让它更加耐磨、抗腐蚀,提升整体使用寿命。”2024年10月,项目经理姜华在码头现浇面层施工方案研讨会上说道:“码头远离陆地,现浇面层施工难度大,质量要求高,还是要从全流程上把关。”项目总工程师杜璐补充说道。项目团队根据施工方案成立了质量管理小组,在南海之滨着力打造“精装港口”。
牵牛要牵牛鼻子,码头面层混凝土从一开始就被质量小组列为改进重点,对混凝土中水泥、粉煤灰等的掺入比例进行了严格控制,并采用水化慢、延展性较好的水泥。然而经过试验,混凝土的抗裂性能依然不理想,不是早期塑形阶段易出现细小裂缝,就是混凝土的内部结构不密实,强度达不到要求。“如果我们在此基础上,再添加一些外加剂呢?”“对啊,相当于在混凝土中加入无数个小钢筋,让所有原材料真正合为一体。”项目试验室中围绕改进混凝土配合比的讨论声此起彼伏。
紧接着,质量小组经过市场调研和数次对比试验,决定在每立方混凝土中加入0.1%的聚乙烯醇抗裂纤维,这就相当于加入无数个看不见的钢筋骨架,它的作用就是可以在混凝土裂缝将要产生时,使纤维与水泥基体间产生拉拔作用,起到增强增韧的效果,减少裂纹的产生,同时也可以起到提升码头耐久性的作用。
在解决了源头问题后,项目团队开始对码头基础进行凿毛处理迎接面层的浇筑。凿毛顾名思义就是将码头的原来的基础凿出一道道沟壑,方便后续与面层的结合。“就像生活中的魔术贴,两者可以牢牢粘在一起。”杜璐解释道。然而码头基础采用的是C40混凝土,强度堪比普通的钢材,且上面的结构物多,凿毛难度较大,如果采用传统人工凿毛方式,势必影响码头面层按期推进。“单单依靠工人的力量肯定不够,这个交给我,我来找合适的设备。”项目设备部部长王朋飞拍着胸脯说道。随即,项目引进了履带式小型炮机和电镐等,针对空旷地区由炮机进行大面积凿毛,而空间受限和边角区域则再由工人使用电镐进行处理,两相配合仅用28天即完成码头墩台和工作平台的凿毛工作。
“要想码头面层真正的做到永远不长皱纹,还得为它搭建一副好的身板。”杜璐看着凿毛完成的基础思考道。项目团队虽然已经制备性能良好的抗裂混凝土,但浇注后不可避免会出现凝固收缩,并且从打造百年品质工程的角度考虑,长年累月的风吹日晒和将来要承受的各种荷载都要求项目团队,还需要在结构设计上再添一份保障。“要是在面层下方安个弹簧就好了,时刻给面层施加反方向的力。”杜璐突然想到前不久参观学习时了解到的防裂钢筋网片技术。钢筋网片具有柔韧性,就好像“橡皮筋”,当温度上升混凝土膨胀时,“橡皮筋”施加拉力限制其过度膨胀,反之,温度降低时限制混凝土过度收缩,起到防裂功效。码头面层能不能引进这一“药方”呢?
功夫不负有心人,项目团队开展理论验算和典型施工后,证明了钢筋网片完全能够被应用在码头面层的施工中。“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了创新,在码头墩台和工作平台的四角设置加强筋。”杜璐介绍道。项目团队在四脚受力较多的地方相当于各设置了一颗“扣子”,让码头面层始终保持“紧致”。
18天后,所有网片和加强筋都铺设完成。一辆辆罐车开始满载着混凝土,在临时码头有序开上甲板驳船,缓缓驶向施工海域,工人们再通过吊罐进行面层浇注,并逐层振捣,像千层蛋糕一般进行,小心翼翼控制着混凝土内部的升温反应。浇注完成后,当即开始抹面、养护和切缝等后续工作。去年末,这座能源码头完成了“华丽转身”,平整无瑕的面层,似一面硕大的镜子,将天空的湛蓝与云朵的洁白毫无保留地揽入怀中。
“我们把‘无缝’从不可能变成可能,真正做到了‘像装饰自己家一样装饰码头’,相信在后续建设中,我们还能创造更多‘不可能’。”杜璐满怀信心说道。(通讯员 张恒)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