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讯 盛夏哈密,瓜乡处处是丰景。6月24日上午,伊州区花园乡卡日塔里村哈密贡瓜园以东的双季哈密瓜棚内,该村党支部书记阿不都卡哈尔·热合曼正仔细查看瓜的长势,了解销售情况。
卡日塔里村作为哈密贡瓜的原产地和主产地之一,不仅拥有美丽的村域环境和完善的设施,域内还坐落着哈密贡瓜园、民俗一条街、哈密河湿地公园、古桑树及佛塔遗址等特色资源,在产业发展上享有天然优势。然而九年前,该村却是全乡有名的“空壳村”。
自阿不都卡哈尔·热合曼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以来,九年间他带领村“两委”班子,在农业农村部门的专业指导和帮扶下,将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重点任务,围绕“党建+乡村产业发展”思路,立足本村种养实际和产业结构现状,聚力借力、敢想敢干,不断探索实践。他们成功闯出了一条以双季哈密瓜种植为核心,融合林果业种植、畜牧养殖、文化旅游、餐饮休闲、观光农业、农副产品加工等多元业态的绿色有机农业产业发展新路径,有效将当地的“先天优势”转化为强劲的“后发动能”,如今村集体家底日益厚实,村民的钱袋子也真正鼓了起来。
“我们充分利用集体土地资源,推动土地集约化、产业规模化,实现集体资产增值。全村现有耕地2248亩,双季哈密瓜种植2200亩。”阿不都卡哈尔·热合曼告诉记者,相比传统的陆地哈密瓜,双季哈密瓜具有抗风险高、商品率高、销售周期长、用水量低等优势,一季瓜的商品率就在3.5吨以上,亩产纯收入是传统陆地种植收入的5至6倍。2024年底,卡日塔里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34万元,哈密瓜种植收入占60%左右,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6万元。
此外,从2021年开始,对村中文化水平较低、年纪较大,就业确实存在困难的群众11人作为全村的村级保洁员,负责公共道路等打扫工作,每人每月1000元,既解决了这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又对全村的环境整治工作进行了全覆盖。
“今后,我们要把双季哈密瓜产业链做强做全,让这条产业链真正成为富民强村的主要产业。”阿不都卡哈尔·热合曼表示,除了发展产业增收,村里还采取“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三位一体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实现产业规模化发展的同时,大力解决村民就业问题,积极开展技术培训、交流、咨询服务等,让村民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目前,仅哈密市前瀛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长期用工需220余人,临时用工420余名。
今年49岁的木塔力甫·塔依尔,本是卡日塔里村普通农民,6年前,他加入合作社,成为一名管理人员,负责物资管库和务工人员管理,月工资12000元。“现在状态是最好的,收入稳定,工作顺心,家门口就业最大的好处就是方便、踏实。”哈密市前瀛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副总经理木塔力甫·塔依尔说。
据了解,哈密市目前有186个集体经济组织,认定成员19.15万人,各个村集体组织在村党支部领导下,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因地制宜推动集体经济多元化发展。“乡村要振兴,产业必须旺,在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中,不仅要立足自身资源禀赋,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
哈密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心党支部书记梁国霞表示,下一步,哈密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心将紧紧围绕哈密瓜、马铃薯、特色乳、乡村旅游等优势特色产业,支持各村立足资源禀赋,着力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价值。把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的规范化、高效化管理作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基础性、关键性工作来抓,通过推动集体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盘活闲置资产等方式,切实保障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同时,积极引导村集体经济组织在资源整合、服务提供和市场对接中发挥核心枢纽作用,并强化对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规范管理、政策扶持与有效监管,不断提升其服务能力与带动水平,有效吸纳本地劳动力就业,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发展的增值收益,实现集体增收与农民致富的同频共振。(哈密市融媒体中心 张有生)
中宏网版权申明:凡注有“中宏网”或电头为“中宏网”的稿件,均为中宏网独家版权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为“中宏网”,并保留“中宏网”的电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