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安徽2月18日电 “庐州之帆”气势磅礴、“淝河之眼”见证历史流转、绿色建造和智能建造加速“融合”……近日,记者探访合肥市博物馆项目施工一线,见到工程全面复工迅速推进,“天际相拥·淝水环抱”的建筑形态日渐丰满生动起来,整个项目计划今年9月竣工交付,打造城市文化新地标。
复工大干“集结号”吹响
在合肥东部新中心,紧邻南淝河,一座规模宏大、形似钢铁帆船的建筑正在加快建设。这就是合肥市博物馆项目,它也是合肥建市历史上第一个综合性博物馆。
30多岁的孙艳是项目幕墙班组安全员,他在登高作业车旁细心地做着施工检查。
“随着项目上复工的人越来越多,要实现每道工序的安全到位,把建筑品质做好。”孙艳告诉记者,等会工友要登上20多米高空,为屋顶安装玻璃U型槽,保障未来馆内照明既节能环保,又能有良好的采光效果。
合肥市博物馆项目位于东部新中心龙岗路与滨河路交口东北角,占地面积约56亩,总建筑面积约5.5万平方米。主要建设内容包括陈列展区及库房、公共服务配套空间、行政及业务办公、绿化和地下车库等。
工程在春节前完成了中、低屋面的封闭,室内外装饰工程全面穿插施工。截至2月14日,项目部已全面吹响复工大干“集结号”,预计3月底,项目今年第一个重要节点——西立面的钢结构施工将全部完成。
沿着项目北边道路前行,合肥钢铁厂(合钢)遗址所在地相隔不远,身为国家工业遗产承载了合肥几十年的工业记忆。厚重的历史底蕴和崭新的文化瑰宝,此刻在南淝河畔交相辉映。
“庐州之帆”气势磅礴
合肥市博物馆的主馆整体造型呈钢铁帆船乘风破浪之势,采用超大空间三重叠落式马头墙空间体系,高、中、低三区屋面依次向东叠落,象征历史之书、时代之舟、未来之帆。
记者见到,整座场馆如钢铁巨龙傲立苍穹,气势磅礴。主馆创新采用231根通高片状精致钢桁架,支撑起博物馆的玻璃幕墙,单根最大跨度达38米,最重达12吨,刷新了国内纪录。西立面以70°倾角傲然屹立,尽显磅礴气势,映射出城市文化自信。
中建四局六公司合肥市博物馆项目技术总工陈龙介绍,项目设计的灵感源自一幅南淝河畔扬帆起航,经巢湖通江达海的现实画卷。场馆造型上的“庐州之帆”不仅寓意勇往直前,而且高达52.8米,象征1952年8月合肥成为省会,立足历史,展望未来,打造合肥文化新地标。
馆内运用绘画书法艺术中“一笔动线”概念,串联一二层空间。三重叠落式马头墙空间体系,南北悬挑达18米,高低区大跨悬挑屋盖依次叠落,结构上解决楼板不连续,扭转不规则的超限难题,营造出徽风皖韵的独特风格。
“淝河之眼”见证历史流转
目前,配套的游客服务中心也在准备施工基础,新的一年里很快将进入建设加速期。
根据规划,游客服务中心为独特的“蛋壳形”设计,形成球壳形的镜面建筑。由730块6K多曲面镜面不锈钢板块拼接而成,经过抛光精磨,共同构成了1750平方米的闪耀表面,化身为遗落在南淝河畔的珍珠,璀璨夺目。
“每块不锈钢板弧度和曲率均不同,制定了具体的智能建造施工方案,以达到镜面不锈钢精准就位、无缝拼接。”陈龙表示,从不同角度望去,镜面巧妙地捕捉周围环境的光影,犹如“淝河之眼”凝望千年,见证着合肥历史流转,达到自然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的效果。
待市博物馆项目全面建成后,将开启一扇时空之门,市民们可以前来探索融合了合肥古韵与现代气息的奇妙世界。
绿色建造和智能建造“融合”
合肥市博物馆项目作为全市重点建设工程,持续用工匠精神,将智能物联网设备、工程技术、项目管理进行全面融合,打造绿色建造和智能建造“新典范”。
比如,由于项目结构跨度超大,在幕墙体系上,采用了超长片状精致钢加工工艺。创新应用“一平台三举措”加工工艺,通过三维可调加工平台紧固型材,利用高精度双头焊接机器人自动化焊接、自动化设备精致打磨、数控矫正机械配合人工查验等进行复核矫正,做到精益求精。
此外,游客中心使用镜面不锈钢超声波脉冲成型加工技术,创新超声波脉冲成型技术,让球壳幕墙不仅成型快而且曲面平整度更加精细,可有效防止变形。应用可调节电动吸盘加智能机械臂进行单元式拼接,进一步提升安装精度。
作为合肥市首个综合性博物馆,未来秉持“人本、文化、绿色、智慧”的理念,满足合肥历史文物收藏、展陈需求,推动合肥文化传承和文旅事业发展。目前,项目推进迅速,“天际相拥·淝水环抱”的建筑形态日渐丰满生动起来,计划今年9月竣工交付。
项目将智慧化功能融入建筑设计细节,探索利用沉浸式环境交互等创新技术,让传统与现代“美美与共”。同时,规划以打造4A级景区为目标,依托南淝河,致力于提供一个文化氛围浓郁,全馆绿色满溢的亲水文化场所,形成区域文旅休闲核心。(记者 吴奇/文 张正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