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湖北11月26日电(记者 江发权 通讯员 周泽良)11月26日,湖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缓解城市“停车难”新闻发布会,黄石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董国平出席并介绍黄石缓解“停车难”的具体做法与成效。
新闻发布会现场 摄影 江发权
董国平介绍,黄石襟江带湖,依山傍水,素有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美誉。山水资源是黄石得天独厚的自然禀赋,但是城市交通也因为山水阻隔受到了限制。如何在有限的空间内增加更多的停车资源,让市民出行、停车不再难,成为摆在黄石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樱花谷停车场,位于团城山公园,为应对节假日以及樱花展、菊花展等重大活动期间的停车困难、交通拥堵问题,黄石市城发集团对公园洼地进行改造,增设泊位一百余个,建设成了集聚停车、充电、零售、游览为一体的生态停车场。图源:黄石市城市管理执法委员会
根据湖北省部署,聚焦破解“停车难”问题,2023年5月,黄石启动了“停车惠民”工程,把停车工作放在增进民生福祉、提高城市品质的大局中去谋划推动。“停车惠民”工程启动以来,黄石积极加强停车设施建设。中心城区新增停车泊位2.18万个;目前,黄石市级智慧停车平台接入泊位16.39万个,实现了三个“更加”:一是实现了普查存量动态泊位入网全覆盖的目标,停车“一张网”更加智慧;二是市县两级智慧停车平台数据实现了并网互联,市域范围停车资源一网共享,停车大数据的底座更加坚实;三是打通停车支付壁垒,优先推动重点区域104家停车场1.5万余个泊位实现“通停通付”,停车体验更加友好便捷。
黄石市中心医院家属区,运用共同缔造理念,统筹改造管理不善的废旧花坛等低效利用空间,在原有40个泊位的基础上增加到120个泊位;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推动协商共治,将院区停车泊位与家属区停车泊位打通使用。图源:黄石市城市管理执法委员会
黄石坚持整体观念和系统思维,围绕商圈、医圈、校圈等“停车难”集中区域,坚持“整圈推进”,中心城区93处停车难点堵点已有90%以上得到治理。以黄石市中心医院为例,中心医院院区位于城市核心区域,停车位长期“一位难求”,患者就医十分不便。为解决这一问题,黄石在医院附近扩建一个公共停车场,停车泊位由516个增加至879个,把医院职工停车全部转移到这个停车场;将医院内的200个车位,以及医院为职工长租的350个地下停车位,全部用于患者就医停车;同时,黄石还通过老旧小区改造将医院家属区的车位数增加到120个,并与医院车位打通使用,这样可供患者就医使用的车位总数达到了670个,彻底解决了中心医院就医停车问题。
交通路停车楼,位于交通路步行街旁,紧邻武商购物中心,建成后商圈停车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出行环境更加畅通。图源:黄石市城市管理执法委员会
工作中,黄石总结和运用了“六个一批”工作法,提升了工作质效。一是新建一批。向空间要资源、“建”出停车位。利用城市拆改腾退空间、桥下、水下、和边角零星地,上天入地、见缝插针,黄石新建、扩建立体停车库、水下停车场、桥下停车场等,共新增泊位1.91万个。如黄石市沿江大道、桂林南路等多处高架桥下空间变身停车场,桥上车水马龙,桥下停车有序,城市“边角地”焕发了生机。二是改造一批。向更新要功能、“做”出停车位。结合城市更新,综合利用老旧小区废旧花坛等低效土地,改造成兼顾绿化和停车功能的小型生态停车场,共挖潜增加泊位0.37万个。综合运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价格调节、严格执法等措施,规范交通里1号小区停车秩序。过去天天上演“抢车位”的老旧小区,现在车位增多变“活”,停车秩序由“挤”到“顺”、由“乱”到“齐”。三是共享一批。向错峰要增量、“让”出停车位。黄石市委、市政府带头将机关大院100个车位释放出来,带动机关企事业单位错时共享内部停车位。首批15家共享停车场725个泊位于今年6月正式上线“黄石停车”APP,线上申请错时停车,一“键”直通省心省力,共享停车成为“停车惠民”的又一温暖底色。四是优化一批。向互补要平衡、“调”出停车位。综合运用“限时停车、即停即走、夜停晨走”等管理模式,合理设置潮汐车位、即停即走通道等限时停车区域,施划限时停车位387个,利用车辆通行和停车需求的时间互补性,缓解了商圈、夜间聚集消费区、学校等区域的分时停车需求。五是取缔一批。向通行要效率、“腾”出停车位。针对部分道路泊位分布不科学、动静态交通不协调等问题,黄石取缔不合理道路泊位988个,动态调整路内停车,科学疏导分流车辆,还路于通行,提高交通效率。六是规范一批。向管理要秩序、“用”好停车位。针对部分小区“墙内”车位闲置,“墙外”车满为患的问题,黄石指导新建小区合理制定地面、地下停车差异化收费标准,推动了开放式小区规范施划泊位和封闭管理,引导车辆入库归位停放,30余个小区2000余个“沉睡”泊位得到了有效的利用。
英才学校侧巷停车场,通过对网球场进行改造增设49个泊位,缓解接送学生停车难。图源:黄石市城市管理执法委员会
董国平表示,下一步,黄石将发挥“整圈推进”停车综合治理的优势,用好用活“六个一批”办法,聚势赋能、乘势而上,不断提升市民出行的幸福感和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