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宏网安徽8月22日电 近日,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保卫教授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Phytotaxa上报道了一种大型真菌新物种——安大柄杯菌。据悉,该物种的标本是采集自安徽大学的磬苑校区,是全球首次发现的新物种。
校园里意外发现“新物种”
“怎么学校里还能发现新物种!”安徽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张保卫教授组博士后沈珊突然提高了分贝,来表达发现新物种那刻的意外和激动。她坦言在发现新物种前,这次所做的调研是为了看看安徽大学磬苑校区里究竟有多少已发现的菌类。
时间回到2023年7月22日,这天合肥下了雨,由于雨后校园内的草坪、树干、地面以及腐殖质上,经常出现各种形状、颜色各异的大型真菌,沈珊的导师张保卫教授便给组员们派了活,让他们去探寻校园里目前有多少菌类。
组员分散至学校各处开展调研,共带回了30多种菌类样本,那时大家还不知道,一个新的物种就藏在它们中间,即将被发现。
在之后的一个月里,组员们按照以往的惯例,将一个个采集来的菌类进行切片,然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从而确定它的种类。在显微镜下,学校南门附近小树林里采集来的这个菌类给了沈珊久违的“陌生感”。
“经显微观察,我们发现其微观的形态与已知的柄杯菌属物种存在显著差异,便对其进行了分子系统学的研究工作。基于两个基因片段的序列分析,并使用最大似然、最大简约和贝叶斯推理方法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该标本具有很强支持度的单系谱系,与同属物种明显分离。”她介绍。
为了确定是新物种,2023年9月22日,沈珊又一次重返现场补充了4个样本,经过这次研究确定其为“新物种”。
新物种隶属于柄杯菌科多孔菌目,在此之前该属在世界范围内有53个物种,其中我国有分布有13个物种。该物种的发现将柄杯菌属的数量增加至54种。
新物种用“安大”命名
新物种为一年生,生长期在每年的4到10月,在它的成长过程中,外貌会历经几次变化。幼时成白色,为杆状、匙形或扇形。半个月后,扇形两侧逐渐连在一起,形成完整的杯形,担子果表面光滑,鲜嫩时呈橙红色,干燥后呈浅黄色,呈明显的同心状和放射状带状。一个月后,扇形处逐渐由厚变薄,长势越来越密,呈花朵状。
新物种发现至今已1年有余,在此期间,沈珊也前往了大别山区的其他地方调研,目前暂无发现相同物种,倒是在安大校园里又发现了几处新物种的生长地,较大区域的达1到2平方米。
在她7年多的研究生涯中,也是首次在校园里发现新物种。“以往大家都是前往野外进行考察,那些地方发现新物种的概率更大些,在校园里发现新物种还是很特别的。”她补充,因此,在导师的建议下,新物种命名为安大柄杯菌,十分有纪念意义。
有关新物种的论文一经发表,沈珊收到的短信里除了表示祝贺外,最多的内容就是问她:“新物种能吃吗?”
“目前能确定的是新物种是无毒的。”她解释,一方面当前只观察到它生长于死树上,活树上暂未发现,这就证明它不属于有害菌类,对活树没有危害;另一方面由于木质素含量较高,它在正常生长时,手感似皮筋,完全干燥后就会变硬,从而推测口感不佳,无法嚼动。
在这次调研中,沈珊一行人还发现了大青褶伞、花脸香蘑、红笼头菌、晶粒鬼伞等菌类。它们外形各异,有的甚至具有一定的“观赏性”。“野外的这些菌类建议大家不要食用,因为有些菌类外观极其相似,即使是专业人员都很难凭肉眼分辨出来。比如高大环柄菇和大青褶伞,前者可食用,后者吃了会导致腹泻和呕吐等症状。”她解释,如若误食要尽快就医。
下一步,沈珊将在导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深入研究安大柄杯菌的是否内含成分及功效,以期充分发掘新物种价值。(记者 庄文倩 张梦怡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